- +1
從事網絡直播帶貨未簽勞動合同索賠難,法援律師助受援人維權
去年,全國法律援助機構共組織辦理農民工法律援助案件48萬件。2月26日,司法部發布2個農民工、1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援助典型案例。
據介紹,去年以來,司法部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開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為重點,深入開展“法援惠民生 助力農民工”活動,有效維護了農民工合法權益。
據統計,2023年,全國法律援助機構共組織辦理農民工法律援助案件48萬件,為54萬農民工追索勞動報酬68億元。
澎湃新聞注意到,袁某申請支付勞動報酬提供法律援助案系前述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援助典型案例。
案情顯示,2023年1月,袁某大學畢業后,入職河南省鄭州市某化妝品公司,從事網絡直播帶貨工作。該公司未與袁某簽訂書面勞動合同。2月,袁某被公司辭退,未拿到約定的勞動報酬。
2023年3月,袁某向鄭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經審查,袁某經濟狀況和申請事項均符合法律援助條件。鄭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決定給予法律援助,指派河南大象律師事務所律師承辦該案。
承辦律師向袁某詳細詢問案件情況,發現袁某不清楚公司名稱,缺乏證明勞動關系的有力證據,維權難度較大。承辦律師便從袁某參加招聘的網絡平臺入手,通過平臺中的應聘記錄,找到公司名稱,根據該公司在招聘平臺上發布的信息,證明薪資待遇,再通過直播平臺上的企業公示信息,明確了公司的基本信息。為證明袁某與公司存在勞動關系,承辦律師找到了該公司在直播平臺上發布的袁某直播視頻,收集整理了袁某與公司法定代表人關于工作內容、工資計算、出勤請假等方面的微信聊天記錄。在調查收集相關證據后,承辦律師代理袁某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該公司按照約定向受援人支付勞動報酬。
在開庭審理時,承辦律師向法庭出示證據,充分證明了袁某與某化妝品公司之間存在勞動關系。法庭采納了承辦律師的法律意見,判決該公司依法向袁某支付勞動報酬及賠償金等共計7619元。
“近年來,隨著網絡直播等平臺經濟發展,網絡應聘和就業的相關法律糾紛不斷增長。如何判斷平臺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法律關系也成為法律援助人員面臨的新問題。”司法部案例點評中指出,本案中,因平臺企業未簽訂勞動合同,導致受援人袁某面臨維權困境。承辦律師打破傳統思維方式,通過網絡平臺廣泛搜集證據材料,成功幫助受援人維護了自身合法權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