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閱游閔行”再出發:龍年說“龍”,領略漢字演變之美
當沉浸式閱讀與City walk碰撞在閔行的土壤,會帶來怎樣的體驗?2月24日,正值元宵佳節,“閱游閔行”宣布回歸,首場活動圍繞“我們的節日·元宵”展開。

李山川帶來《漢字里的中國年——龍年說龍》講座
閱讀,與文化知識相遇。當天上午,漢字科普者李山川在閔行區圖書館帶來了《漢字里的中國年——龍年說龍》講座,與200位讀者一同解密漢字“龍”。
李山川介紹,“龍”起初并不是今天的寫法。“龍”字存在許多古代文人的傳抄版本,現在大家最熟悉的繁體字“龍”,在秦代的木簡上就出現了。在秦篆的基礎上,字形不斷簡化、方塊化,正式形成了“龍”字。
有趣的是,隋代以后“龍”還出現了一個異體字版本“尨”,為簡體“龍”字的最終形成埋下伏筆。“尨”字從犬、從彡,“彡”表示毛飾,因此這個字原本的意思,是指多毛的狗。到了新中國時期,漢字簡體化開始,“尨”字的三撇,省為一撇,簡體“龍”字最終形成。
“由此可見,漢字的書寫,每一筆每一畫都有背后的邏輯。小朋友們在寫字的時候,多去琢磨琢磨這個字為什么這樣寫,理清背后的邏輯,以后就絕對不會寫錯了。”李山川說。
在中國人心中,“龍”是一種圖騰,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與文化符號。龍出現在很多神話故事中,關于龍是否存在一直眾說紛紜,甚至有老一輩的人表示,自己親眼見過。
李山川談道,從傳說中龍生活在水里,能夠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特點,很多專家認為,古人口中的龍可能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揚子鱷。
揚子鱷,古時稱“鼉”,其外形與許多考古發現的龍形青銅器非常接近。由于揚子鱷鳴聲如鼓音,古人曾取其皮來制鼓或在鼓面上鑄鼉皮紋。鼉鼓作為禮器、軍鼓被廣泛使用。
揚子鱷在民間還有“土龍”“豬婆龍”的俗稱。“豬肉能填飽饑腸轆轆的胃,龍代表著精神世界的信仰,豬和龍在古代都是人們心中非常重要的象征。”這為揚子鱷是我國神話故事中“龍”的原型的說法,又增添了證據。

小讀者展示手工diy的扭扭龍
《龍年說龍》講座,向讀者展示了文字的演變過程,帶領大家去重新審視漢字,共同領略千年演變中的文字之美。“很多生僻難讀的與‘龍’字形相關的文字,一下子變得鮮活了起來。每個漢字都擁有獨特形態和意義,作為‘龍的傳人’,我感到很自豪!”聽完講座,何奕凝小朋友興奮地表示。
行走,與年味民俗親近。傍晚時分,20組親子家庭搭乘“閱游閔行”大巴前往春申湖廣場,參加2024年莘莊燈會。《舞龍祈年》《龍承非遺》《青花龍寶》《龍魚賜福》……造型各異的龍元素花燈令人頻頻駐足欣賞。大小朋友們在欣賞民俗花燈,體驗元宵節的古老習俗的同時,感受到濃濃的年味。
親子家庭來到2024年莘莊燈會
據悉,2023年1月14日,“閱游閔行”系列活動正式開啟,是閔行重點打造的文旅融合閱讀品牌。在閔行30家城市書房基礎上,輔以區域豐厚的旅游資源和地標建筑,通過一書房一場館的疊加,將“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有機結合,帶給市民全新的立體閱讀體驗,讓市民在邊走邊讀中感知閔行深厚的人文底蘊。2023年,“閱游閔行”在閔行14個街鎮共計開展16期活動,線上線下參與總量近45000人次。
閔行區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將深化“閱游閔行 約會美好江南”閱讀品牌,積極探索文旅融合路徑,圍繞“傳承文脈 面向未來”主題,依托區域內豐富旅游資源和社會美育資源,推出“探華夏文脈 傳文明之光”和“探科學奧秘 燃科普之光”兩大板塊、共計10場閱讀+行走活動路線,引導市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打造移動的“社會大美育課堂”。
其間,還將升級發布“閔行城市書房護照2.0”,以文化地圖形式展現書房點位及周邊文化景點,通過“護照在手,爸爸媽媽跟我走”人文行走互動體驗,讓讀者既能線上掃碼了解資訊,又能線下打卡集章,讓“閱游閔行”不僅成為“景觀之旅”,更成為“文化之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