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獨居人口將達1.5億,Ta們到底過得怎樣?|有數
年過完了,大批候鳥一樣的年輕人們,帶著被家長們塞得滿滿的行李,從家鄉又回到了工作所在的城市。
春節時的家里有多歡騰,獨自一人居住的房間里就有多安靜。
根據 2023 年中國統計年鑒,2022 年全國家庭戶口抽樣總數接近 50 萬戶(抽樣比為 1.023‰),其中“一人戶”的占比約為 16.77%。除了老人以外,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成為獨居者中的一員。
根據貝殼研究院發布的《新獨居時代報告》,到 2030 年,我國獨居人口數量預計將達到 1.5 億至 2 億人。其中,20-39 歲的獨居青年將從 2010 年的 1800 萬增加到 4000-7000 萬人,增長約 1-2 倍。
大部分人選擇“整租”“自有住房”的獨居方式,還有占比 18.6% 的年輕人受經濟條件等限制,選擇了“隱形獨居”——合租但與室友幾乎零溝通。

獨居者的“聯盟”
獨居青年在物理空間里選擇獨自一人,但在賽博空間里仍然需要聯系。
“獨居者聯盟”是一個由 66468 位成員組成的豆瓣小組,我們爬取了小組里自 2023 年 1 月 1 日以來的 930 條帖文。從發帖者的 IP 屬地來看,獨居青年主要分布在一線城市、重點二線城市里,數量最集中的五個省市分別為: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和北京。
獨居的年輕人過得怎么樣?我們從貼文里發現,無論是獨居一年、幾年、還是十年以上,獨居者在帖子里傳遞的負面情緒,整體都多過中性和正面。
對于獨居時間在 3 年內的“輕度獨居用戶”而言,“閑適”和“開心”是有的,但“孤獨”和“寂寞”也是繞不開的。
25 歲的李凱喜歡清靜,在讀研時主動選擇獨居。最初她只覺得新鮮和自在,隨著學業和科研壓力增大,負面的情緒開始滋長,“開完組會回來之后,每個人回宿舍都有室友,我只能自己一個人回家。”
在某些“孤獨到絕望”的時刻,她曾在淘寶上買過三次“陪聊”。為了疏解孤獨,她養了一只貓,“一看到貓貓,就感覺有人在等我回家,有種被治愈的感覺”。

相比“輕度獨居用戶”,獨居 3-10 年的“中度獨居用戶”,有了更多“閑適”和“享受”的心態。
隨著獨居時長的進一步增加,10 年以上的“重度獨居用戶”的情感體驗中,“寂寞”和“害怕”仍然在被提及,但好在,貼文里的負面情緒比例已經有所減少。
“一個人吃的東西有限”
獨居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可能來源于各種各樣的生活難題。在我們抓取的“獨居者聯盟”的 913 條有效帖子中,有 425 條提及了具體的獨居難題。
除了擔心出現社交障礙以外,獨居者們還常操心一個人吃飯難的問題。

“一人食”究竟難在哪?首先難在均價高。
我們以豆瓣小組發帖 IP 最多的廣州為例,從大眾點評網頁上爬取了 745 條顯示“有團購”的餐廳數據。提供單人套餐的餐廳,不僅比例少,人均價格也更貴。
在人均消費低于 100 元的餐廳里,提供單人套餐的不到 30%。而人均 800 元以上的餐廳,雖然有 88.89% 都提供單人套餐,但價格足以讓多數人都望而卻步。

例如,廣州市番禺區一家黑珍珠餐廳,在大眾點評上的人均價為 1080 元,但單人套餐就要賣到 1688 元。

其次難在種類有限。火鍋、烤肉、茶餐廳含“一人食套餐”的比例較低,占比較高的餐廳集中在西餐、日料、韓料,導致獨居青年的個性化選擇受到阻礙。一位網友抱怨:“現在的單人餐都是快餐簡食的噱頭,對于深夜火鍋選手來說毫無誘惑可言。”

此外還“難”在訂座受限。在 377 家接受訂座的餐廳中,超過三分之二的餐廳標明“兩人起訂”,且允許一人訂座的餐廳人均消費普遍較高。

除了“一人食”,“一人醫”也是獨自在外打拼的年輕人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孤獨”。一個人應付預約掛號、入住登記、術后觀察等繁瑣的看病流程會更困難,而在有創檢查和手術等特殊情形下,按照醫院的規定,還需要家屬簽字或陪同。也因此,出現了陪同就醫的社會需求。

與“輕度獨居用戶”害怕自己社交退化、不合群不同,“重度獨居用戶”群體害怕養老困境的比例明顯增多。
在“獨居久了,會更擔心未來個人養老問題嗎?”的提問帖下,有多條擔心老年失智、失能的回復。許多年輕人獨自就醫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已經讓他們發現“很多事情不是獨自能解決的”。
獨居者陷入困境的新聞,也總能在社交網絡上引發熱議。
在微博上,“獨居會增加患精神障礙風險”這一話題曾引發約 1.5 萬名網友討論。2021 年,隨著我國獨居成年人接近 1 億,犯罪電影《門鎖》的上映在大范圍內引起了人們對于獨居女性安全問題的關注。2023 年 12 月,演員周海媚去世后,“周海媚的獨居者之困”“獨居者如何面對死亡”等詞條登上微博熱搜高位,部分媒體對其意外離世的報道讓她成為了“獨居”“孤獨死”等熱議話題中的一個符號。

“我再也不想合租了”
獨居青年讓渡了原本可能擁有的陪伴和便利,選擇了什么?
“適應工作機會”是許多人選擇獨居的最重要原因,緊隨其后的是對清凈的需求,和性格使然的結果。

在獨居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室友垃圾發臭了也不及時扔,放門口臭到鄰居投訴到物業那里。我再也不想合租了。”豆友“Mo姐”在幾次失敗的合租后,即使獨居生活成本較高,也絕不回頭。
豆友“不momo”雖是出于衛生問題主動選擇獨居,其個性卻與“Mo姐”截然不同。“衛生習慣是一個很難和解的話題,我不想接受他人的審判,”她表示,“為了不丟垃圾,我盡量只生產干垃圾;內外衣我都喜歡丟洗衣機混洗。不可接受度是不是還挺高?”
“房子里有蔥花的味道,就會有家的感覺”
一個人吃飯是獨居青年最大的難題之一,但也最容易通過小小的行動就帶來改變。
在豆瓣小組的帖子里,許多獨居者借助美食、書籍電影、旅游外出來紓解孤獨。
在 63 條以“做飯”為主題的帖文中,40 條帖子都提到了“一人食”的概念。有人發帖詢問購買廚具的經驗,有人拍照打卡記錄“一個人也要認真做飯”的自己,更有“美食博主”分享一人食菜譜,并結合評論反饋推出“快手菜”,實現“獨居者友好”。
豆瓣網友“妮妮醬”是一名“廣漂”,大學畢業兩年后,她開始了自己的獨居生活。“起初我也經常點外賣,后來身體出現異常,所以覺得總吃外賣不健康,就決定自己做飯吃。”妮妮醬說,“熟練了之后,備菜烹飪再連帶上清潔的時間,不會超過 1 個小時。”

同在一個網絡社區的獨居青年們,還在通過找搭子的方式,在線下生活里建立聯系。
“搭子”的種類也較為多元:有 14% 的人想要找到線上搭子,豆友“CHEN”表示,有時想分享一些東西卻找不到對象,所以希望能找一個在線的“聊天搭子”;86% 的更多人則希望能夠找到同城的線下搭子,豆友們往往會在帖文中詳細地介紹個人情況,以吸引興趣愛好相仿的人,并取得對方的信任。來自上海的豆友“江湖煽子”甚至在帖子中特別注明了“我可以給看身份證”。

一些健康研究結果似乎表明,長期獨居不利于身體健康;一些自媒體文章會給獨居青年列出“你一定要知道的 X 件事”。獨居常常被賦予了消極的意義。
然而,一人吃飯有一人吃飯的自在,一人看病有一人看病的考量,是否獨自居住,是否獨自生活,有個體的偏好,也有妥協的無奈。選擇一種生活,便選擇了它可能存在的歡欣與煩惱。
那些候鳥般的年輕人,正學著向內與自己對話、向外與社會連接,在千里之外為自己筑巢。
作者 | 丁俏力、戴亦、顧倪義、姚舟怡、張藝馨(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指導老師 | 周葆華、崔迪、藍星宇
編輯 | 張鈴媛
封圖來源 |《突如其來的假期》豆瓣劇照
應受訪者要求,妮妮醬、李凱、伊凡、小安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
[1] 新世相.決定獨居前,一定要想清楚這10個問題 [EB/OL].2023-09-10. https://mp.weixin.qq.com/s/Cf8XHio2ovitAmQpwtGW6Q
[2] 邢海燕,邸涵.大城市獨居青年的時空邊界重塑[J].青年探索,2022,(06):62-73.
[3] 韋淑珍.特大城市獨居青年的孤獨感及影響[J].當代青年研究,2022(04):55-62.
[4] 中國新聞周刊.原來,獨居真的會上癮[EB/OL].2021-12-09.
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5617046716/14ecd54bc00100zyi8
[5] 半月談往.過億“一人戶”,帶來了哪些新挑戰?[EB/OL].2023-11-23.
http://www.banyuetan.org/jrt/detail/20231123/1000200033134991700706381703551939_1.html
[6] 南風窗.可以不談戀愛,但不能沒搭子[EB/OL].2023-07-08.
https://mp.weixin.qq.com/s/vOgAMd8llpFsC_Pg8YP6vQ
[7] 人民日報評論.從無奈到享受,“一人食”未必是孤獨 | 睡前聊一會兒[EB/OL].2023-01-11.
https://mp.weixin.qq.com/s/wZo5VcaxFbRJCZeRd3c3DQ
[8] 央視財經.超2億人單身!這種經濟爆火!相關企業數量年增速超80%!專家卻擔憂...[EB/OL].2021-04-17.
https://mp.weixin.qq.com/s/OLvI2v-TRqxYvZvdQaPfIQ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