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工智能群星閃耀時:科技進步背后的人性光輝
在人工智能(AI)技術快速發(fā)展的這個時代,大眾和研究者往往沉浸于最新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之中,很少有機會靜下心來回顧這一領域的發(fā)展腳步。
《人工智能往事:精英、文化與思維》這本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作者帕梅拉·麥考黛克(Pamela McCorduck),作為一名深耕于人工智能歷史研究的學者,與AI領域的多位先驅有著密切的交往和合作。通過講述這些關鍵人物的故事和她的親身經(jīng)歷,她帶領我們穿越AI從幼年期摸索到成熟期的復雜歷程。麥考黛克希望通過這些人物的故事,提醒我們AI的發(fā)展不僅僅是一系列冷冰冰的技術突破,更是一代代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思想的傳遞。

《人工智能往事:精英、文化與思維》,帕梅拉·麥考黛克 著,虞晶怡、楊麗鳳 譯,格致出版社2023版
譯者虞晶怡在譯者序中精辟地指出,《人工智能往事》并非旨在進行系統(tǒng)的技術分析,而是為了記述人工智能發(fā)展歷程中的“思想傳承和人物個性”而生。這樣的敘述方式意在強調,盡管人工智能作為一門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但推動它前行的真正動力是人——那些充滿激情、具有獨特洞察力和非凡創(chuàng)造力的科學家和思想家。
因此,《人工智能往事》超越了一本普通的科技史書籍的范疇,它是對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文化、倫理等諸多層面關系的深度剖析,同時也是一場關于人性、夢想和挑戰(zhàn)的探索之旅。正如麥考黛克在書中所說:“也許當大家知道了有人曾在這條路(AI發(fā)展)上跌跌撞撞,這條路會更容易走”。通過她的敘述,我們不只是看到AI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更能感受到那些站在時代前沿、對人類未來充滿希望和責任感的科學家們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
人工智能的先驅之一艾倫·紐厄爾,曾與赫伯特·西蒙在1975年共同獲得圖靈獎。在書中,麥考黛克介紹了艾倫·紐厄爾1976年9月的經(jīng)典演講“童話”(Fairy Tales)。紐厄爾認為,童話不僅是兒時學習應對世界的方法,也是成年后面對未知未來時的指南。他把計算機比喻為被施了魔法的技術,強調計算的力量在于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算法像凍結的魔法,待命激活以迎接挑戰(zhàn)。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計算機變得更小、更快、更可靠,為智能行為的廣泛應用提供了無限可能。“有了它,我們可以構建一片魔法之地。”
紐厄爾同時提醒我們,就像童話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我們也必須面對考驗,克服困難,以智慧和成熟贏得我們的冒險回報。這是對所有在計算科學領域的探索者的鼓勵,提醒我們在質疑聲中堅持信念,勇往直前。
在我看來,《人工智能往事》這本書的獨特魅力,更在于帕梅拉·麥考黛克將人文學科與科技發(fā)展緊密相連,體現(xiàn)了所謂的“兩種文化”的交匯與互動。麥考黛克的學術根基堅實地植根于她所稱的“第一文化”——人文學科,而她的生活和職業(yè)軌跡,則深深扎根在人工智能的飛速發(fā)展軌道上,即“第二文化”。她將自己在書中稱為“第一文化”的背景,帶入了她對“第二文化”——人工智能及其早期發(fā)展歷程和關鍵人物的深度觀察和記錄之中。
這段旅程不僅僅屬于麥考黛克一個人,也是她跟人生與職業(yè)生涯中關鍵伙伴共同走過的歷程。這些人物包括她的第二任丈夫約瑟夫·特勞布,以及人工智能領域的先驅人物,如約翰·麥卡錫、馬文·明斯基、艾倫·紐厄爾和赫伯特·西蒙。這四位人工智能領域的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四位“善”的信徒;也有人認為,他們是代表“惡”的天啟四騎士。
這種跨學科的視角,不僅豐富了《人工智能往事》的敘述層次,也使得麥考黛克能以獨到的眼光審視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歷程。在書中,她以輕松幽默的筆觸講述了一個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生動反映了“第一文化”與“第二文化”間的隔閡。故事發(fā)生在匹茲堡大學,麥考黛克曾在該校的英語系任教。她接受邀請,回校發(fā)表關于人工智能和人文學科的演講。因此演講的組織者告知她,所有之前的同事都被通知到了。然而,演講當天,她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一個來自英語系的前同事出席。這件事情讓帕梅拉深感諷刺,她在書中指出,“第一文化對人工智能不屑一顧,充其量說是漠不關心,但通常是敵視這一切”。
麥考黛克將這種現(xiàn)象與19世紀初的英國大學體系進行了比較,那時大學被視為階級制度的縮影:文學位于金字塔頂端,其次是音樂、繪畫、歷史與哲學,而科學和工程等被認為是低賤的實用學科,從事這些領域研究的人往往被貶低,不被看作是有著高尚智慧的學者,而是與智能零售機不相上下的存在。
通過這段軼事,麥考黛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跨學科學者的獨特挑戰(zhàn)和見解,同時也指出了促進“第一文化”與“第二文化”之間對話和理解的迫切需要。她認為,只有打破這種舊有的界限和偏見,才能促進更加全面和負責任的人工智能發(fā)展。
當人文學科以積極主動態(tài)度擁抱人工智能技術時,它們能實現(xiàn)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在書中,麥考黛克提到了圣母大學博士后丹·西尼金的計算分析案例,這種跨學科的合作不僅能夠提供對傳統(tǒng)問題的新視角,還能揭示隱藏在日常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次力量。
在通過傳統(tǒng)的文學研究方法獲得博士學位后,西尼金博士開始懷疑他所學書籍的出處。是什么讓它們(書籍)找到我的?為了找到答案,西尼金開始做數(shù)據(jù)分析,通過對出版業(yè)趨勢和模式的追蹤,他得出的答案是“錢”。在1960年,美國的出版商們幾乎都是自主運營的。而到了2000年,6家全球企業(yè)集團出版了80%的書籍。出版業(yè)的這一轉變,極大地影響了哪些書籍能夠到達讀者手中。西尼金的研究揭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事實:文化消費和傳播并非僅受到藝術價值或讀者興趣的驅動,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被經(jīng)濟利益左右。
貫穿全書的,還有很多類似的故事。這些都是麥考黛克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深厚情感和個人見解。她的文字遠超過單純的信息傳遞,更傳達了情感和觀點。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她對于人工智能發(fā)展的熱情,對科技進步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的關切,以及對于未來的無限好奇。
在沉浸于《人工智能往事》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我不禁想起了2023年的另一部暢銷作品——百歲老人楊苡的口述自傳《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兩本書雖然主題迥異,但都以深刻的個人視角,記錄了個人與時代、歷史上重要人物的交織和親密交往。楊苡的生命經(jīng)歷如同一部活生生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她以謙遜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了眾多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耀眼星辰背后的人性光輝。
與楊苡講述故事的方式類似,帕梅拉·麥考黛克在書中,并不是以炫耀自己與眾多人工智能領域巨擘的交往為目的,而是以一名直接參與者和見證者的身份,細膩地描繪了這些科學巨人的生活和性格細節(jié),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時代科技巨變背后的人性面貌。
帕梅拉·麥考黛克與楊苡在學術背景上有著驚人的相似——兩位都出自英文系的學習背景,楊苡是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和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的畢業(yè)生。她們的文學背景賦予了她們獨特的敘事技巧和深邃的人文視角,讓她們能夠跨越科技與人文的界限,講述那些跨學科領域內的故事。
《人工智能往事》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This Could Be Important: My Life and Times with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tsia”。如果我有幸翻譯這本書的書名,我會選擇《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我與人工智能的那些年,那些事》作為其中文名稱。這個標題也許更能忠實于原文的核心思想,同時突出作者親歷其境的獨特視角。正如楊苡的自傳成了過去一個世紀家國變遷的一扇窗,麥考黛克的作品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窺視人工智能發(fā)展、理解其背后人文關懷的大門。通過她的敘述,我們不僅能夠跟隨她的腳步深入人工智能的世界,更能感受到在這一切科技進步背后,那些對人類未來抱有深切期望和責任感的科學家的情感與思考。這份記錄,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思考與期待。
(作者胡逸為大數(shù)據(jù)工作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