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政邦智庫羅晴秋丨把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留給孩子?

羅晴秋
政邦智庫高級研究員
電影《第二十條》,張藝謀導演給觀眾呈現(xiàn)了一個矛盾交織的社會場景:高利貸陷阱,校園霸凌、村霸以及被霸凌者的無助,見義勇為的代價,公平正義的伸張。從電影院出來,人們沉浸在韓檢察官在聽證會上的慷慨陳詞里。引發(fā)我深思的,不只是“法,不能向不法讓步”,而是“把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留給孩子?”
本片的主線是圍繞一個不幸的普通家庭展開的,電影之所以讓人共情,就在于它的情節(jié)似曾相識。2018年,“昆山龍哥案”——姑且用網(wǎng)絡上流行的這個非官方術語,促使我國《刑法》第二十條對“正當防衛(wèi)”的立法原則以更準確地反映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羅翔老師在普法教育中每每談及的“糞坑案”,也是在強調(diào):違法的代價必須要高于守法的成本,守法的收益必須要高于違法的所得。
男檢察官由縣里到市里掛職,帶來的是兒子轉學、家屬不得不休業(yè),兒子在學校初來乍到、見義勇為教訓了施暴者,到頭來還得求人送禮走后門;霸凌者的家長不但看不到自己孩子的惡行,還以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言必稱“依法依規(guī)、嚴肅查處、絕不姑息”之類;而他的兒子、施暴者還是用其慣用的手段襲擊了見義勇為的好少年。
女檢察官堅守職業(yè)操守、法治精神,對案件移送送審產(chǎn)生了影響,被單位主持工作的副職領導一邊展開追求、一邊視為異類(常理來講確實也是為了她好,循了私情),而這位領導在工作中處處害怕有半點自己的思考,言必稱一把手“王檢”怎么說、怎么強調(diào)的。

這是導演向公眾展示的所謂“有門路”說理的那個群體的社會。
公交車司機在執(zhí)行公務中偶遇性騷擾,出于良知,他毅然出手相助,結果失手致人傷害,坐了三年牢,丟了工作,更難承受的是他內(nèi)心深處堅持的良知正義被無情的現(xiàn)實所摧殘了,在女兒的鼓勵下,他一次次地上訪,又被一次次地截訪。他要的就是一個說法,而且他的女兒也堅信父親無罪;不過,公交車司機沒有等到最后的說法,卻命喪車輪之下。
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和他的聾啞女妻子為了給失聰?shù)呐畠夯I集一筆醫(yī)療費,不得不向本村的惡霸借了高利貸,在一次次的惡意催債下,不僅家里一貧如洗,而且失去自由、失去尊嚴,遁入人世間最陰暗的境地,最終逼迫聾啞女縱身一躍,以死求全。
這是導演向公眾展示的所謂“沒門路”說理的那個群體的社會。
什么是法律?電影《第二十條》中說:“是天理、是國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沒有天理的國法,我也不相信沒有人情的天理。”從司法實踐來講,或許只有在“聽證會”這樣的場合才能讓公眾直觀看到檢察官、法官、律師、當事人及家屬對同一案件的不同視角。
案件審判理應堅持理性客觀公正原則,但兼具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特征的法治原則,道德公義和社會情緒難以容忍法律只是冰冷的條文,電影最終給了人們內(nèi)心向往的正義。但,透過電影中案件里不同角色所折射出來的社會情緒,讓個體的遭遇、悲劇裂變成為普遍性焦慮,人們一次次在法與權、情與理、理與法面前,叩問良知、公義的取舍。
那么,法治是什么?法治猶如冰箱里的燈,它正常運作的時候,日用而不知,一旦不亮了,你就什么也找不著了。法治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理念,是以法律為基礎來規(guī)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和體系。人們可以理解,法治是一個社會進程,但不能容忍類似“鐵鏈女”、“聾啞女”在內(nèi)的基本人權不能獲得起碼的尊重和保護。只有當法律適用于所有人,不分階層、財富或地位,具有最高的權威和約束力,所有的政府機構、個人和組織都必須依法行事,法治社會才算“基本建立”。
為什么這還只是“基本建立”呢?因為對人權和產(chǎn)權的堅定維護,不只是體現(xiàn)在治理秩序?qū)用妫€有更深層次、更寬層面的社會契約精神,是被統(tǒng)治者與統(tǒng)治者之間達成的底層合約、價值共識。公平、正義對老百姓是多么的重要!“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條河流,一次錯誤的裁決污染的是整個水源。”“法律的權威來自哪里?來自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否則,執(zhí)政的合法性就會受到損害或質(zhì)疑。
我們生活的今天,正是明天的奠基之地。每一個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決策和行為,都在為未來的世界鋪就道路;我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將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子孫后代,塑造著未來的世界。“我們,究竟是把怎樣的一個世界交到他們手里?”

是啊!把一個什么樣的今天留給明天,將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留給孩子,這不僅關乎我們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更關乎人類文明的延續(xù)與繁榮。人們理應努力將一個更加美好、可持續(xù)、和諧的今天帶給明天。這意味著大家應該采取行動,化解當今社會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
人們需要更有安全、自由的生活環(huán)境,使每個人都能自地地享有被法治精神所引領、由法律絕對保護的身心自由;
人們需要更加公平、公正的社會體系,使每個人都能公平地分享發(fā)展成果,無論其出身、性別、種族或背景;
人們需要更加謙恭、溫良的人文涵養(yǎng),使每個人都能真誠地對待他人、面對自己,而不至于非要遇見不良試探,遭受身心的災難;
人們需要更加開明、開放的社會治理,使每個人通過共享信息、集體決策和合作行動,共同構建可持續(xù)的未來社會;
人們需要更加尊重、包容的價值共識,使人文精神成為連接彼此、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培養(yǎng)全球視野、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的未來公民。

如果你覺得這些倡導過于抽象,那么,咱們和孩子們一起討論討論:
聞雞起舞、不貪睡;起床后做好個人整理;主動做家務;遇見人打招呼有禮貌;答應人家的事一定做到;勤儉節(jié)約;每日檢查;堅持運動。
做一個自律的“紳士”,就這樣做起。如果做到了,還可以討論:
今天不走斑馬線,明天倒下的會是誰?
今天窗口不排隊,明天沖突的會是誰?
今天坐扶梯不靠右,明天受阻的會是誰?
今天坐公交車不讓座,明天誰給你讓座?
今天從窗外扔一張紙屑,明天在樓下被砸中的會是誰?
今天老人摔倒扶不扶,明天你摔倒了誰來扶?
今天不見義勇為,明天誰還敢鋌身而出?
今天開車不禮讓行人,明天誰會禮讓你?
個人做到這些,是覺悟文明;國家保障這些,是標志進步。
“這個世界會好嗎?”不會自然而然好起來,一切得靠人的努力。“所有正確的事情都有代價,但不能因為有代價就不去做。”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