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殷墟博物館新館下周開放:全景聚焦商文明與殷墟考古
澎湃新聞獲悉,殷墟博物館新館將于2月26日對公眾開放。新館坐落于河南安陽洹水之濱,與殷墟宗廟宮殿區隔河相望,是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國家重大考古專題博物館。
新館展出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 4000 件套,展陳文物數量龐大、類型多樣,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貴文物屬于首次亮相。

殷墟博物館新館
殷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和甲骨文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也是我國考古發掘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遺址,被譽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
2月19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殷墟博物館新館開館相關情況。安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高永作主發布,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殷墟博物館館長陳星燦,安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紅兵參加新聞發布會,國家文物局新聞發言人、政策法規司司長金瑞國主持新聞發布會。

殷墟博物館新館
高永介紹,殷墟博物館新館展陳聚焦商文明主題,包括“探索商文明”“偉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三個部分,厘清商文明發展脈絡,展示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考古學,闡釋商文明的世界意義。設有“長從何來—殷墟花園莊東地亞長墓專題展”“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等四個專題展覽和一個特色沉浸式數字展。展出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 4000 件套,展陳文物數量龐大、類型多樣,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貴文物屬于首次亮相。展覽形式以莊重、大氣為基本遵循,注重透物見人見事、多元融合呈現、凸顯故事趣味、增強沉浸體驗,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多媒體等技術,賦予文物、文獻、甲骨記載等新的時代表達方式。
新館展陳既是殷墟考古和商文明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總結和有力呈現,也是新時代殷墟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一個新起點,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

殷墟博物館新館展覽現場
殷墟,是中國商朝后期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兩岸,以小屯村為中心,面積約30平方千米。商后期叫北蒙,又稱殷,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于此,至紂亡國,共傳8代12王,前后達273年。周滅殷后,曾封紂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亂被殺,殷民遷走,逐漸淪為廢墟,故稱殷墟。

殷墟博物館新館展覽現場
據了解,科學發掘90年來,殷墟遺物種類繁多,數量極其可觀。這里先后發現了商代宮殿宗廟建筑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聚落遺址、手工業作坊遺址、甲骨窖穴等,其中,已出土甲骨文15萬片,陶器數萬件,青銅禮器約1500件、青銅兵器約3500件,玉器約2600件,石器6500件以上,骨器3萬多件。全面系統地展現了我國商代晚期都城的風貌。其中殷墟甲骨、青銅器和婦好墓的發現為世界震驚。

殷墟博物館新館展出的甲骨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用于記錄占卜活動內容的文字。早在19世紀末期,河南安陽小屯村的農民在翻耕土地時便不斷發現甲骨,并當作中藥材“龍骨”使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國子監祭酒王懿榮首次確定它的文字價值,進而研究確定是商代占卜用的甲骨。后經王襄、羅振玉等學者研究,揭開了甲骨的奧秘,找到了殷墟。

殷墟博物館新館展出的甲骨
現已發現甲骨十五萬片以上,有不相重復的單字四千五百個左右。從漢字結構的規律上看,甲骨文以象形、形聲和假借字為主,這些表明它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堪稱漢字的鼻祖。甲骨文中有世界最早的關于日食和月食的記錄,有世界最早的醫療檔案,有完整的十進位制數字系統。

殷墟博物館新館展出的各類青銅器
殷墟出土的各種青銅器,制作精美,紋飾細膩,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其冶煉技術高超純熟,在當時全世界范圍內為最高水平,展示了我國商朝高度發達的冶煉技術。其中1939年從王陵區出土、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后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據估計制造這樣的重器需要明確的分工和協作,從煉銅的澆鑄,從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時施工。

青銅技藝再現
青銅器還是商朝王族權利、財富、地位的象征。在殷墟陵遺址出土了很多成組的青銅陪葬品。器具搭配方式和數量可以說明墓主人生前社會地位的高低。 除了青銅禮器外,青銅兵器自然是殷商王朝為了鞏固和擴張國家的勢力進行戰爭時的主要武器。

殷墟博物館新館展出的各類青銅器
婦好墓出土了大批隨葬品近2000件,在出土的青銅器中,有不少都鑄有“婦好”二字的銘文,甚至在一件兵器上也有“婦好”的名字,學者們經過研究,得知這就是在甲骨卜辭里出現過200多次的武丁的妻子婦好。
據不完全統計殷墟至今已出土馬車上百輛精心打制的馬車可用于日常出行、田獵、禮儀、戰爭等,不僅代表了中國3000多年前的制造業水平,更是當時身份等級的象征。
殷墟出土了多件青銅斝,紋飾細膩典雅、樣式中正莊嚴,是商代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的一個縮影,也是殷商時期祭祀文化與酒文化的見證。殷墟還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寫實玉雕和裝飾性玉器、玉禮器等為研究商代的制玉工藝、用玉制度、玉器功能、玉器文化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展覽現場。
據介紹,近年來,國家文物局統籌國內考古力量,推動殷墟都城格局研究取得突破,殷墟與周邊聚落關系進一步清晰,多學科合作和科技考古研究成果豐碩。新館作為新時代遺址博物館的又一代表力作,是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文明殿堂,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實踐案例。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專門成立殷墟博物館知識文本編制專家小組,多次開展實地調研、專家線上線下研討等,全面系統編制數百萬字的知識文本,為新館展陳提供了強大學術支撐。
從2024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將充分發揮全國文物系統新聞宣傳統籌協調職能,創新工作形式、搭建傳播平臺,支持各地開展文物工作重要成果發布。安陽殷墟的發布是第一次。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安陽融媒”)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