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汕特別合作區勇擔深圳都市圈增長極使命 打造區域高質量發展驅動器

//正在建設中的鵬興立交,建成后將成為深汕骨架路網重要關節,串聯起比亞迪汽車工業園一二期和小漠國際物流港。

//深圳市第二高級中學深汕實驗學校高標準運動場。
2023年,步入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黃金期的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喜訊連連。《廣東省深汕特別合作區條例》正式施行,為深汕發展改革提供堅強法治保障;《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公布,賦予深汕增長極使命;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深汕高端電子化學品產業園等具有龍頭牽引效應的重大項目取得實質性突破;小漠國際物流港在對外開放一年時間出口新能源汽車超2萬輛……
新的一年,深汕特別合作區搶抓機遇、錨定目標,全面增量提質,努力在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奮勇爭先。深汕干部群眾干事創業激情不減,一份份捷報頻頻傳來。2023年年底,東風李爾新能源汽車座艙項目實現“當年拿地、當年動工、當年投產”,協鑫集團、德方納米兩個近百億級新型儲能產業項目落戶深汕;2024年首個工作日,總投資91.8億元,重大產業、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領域的8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
深汕發展,日新月異,離不開省市的正確領導、大力支持,也得益于極具創新性的區域合作模式支撐,在這片改革試驗田上探索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創新探索成果。深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帶來哪些啟示、未來可以在哪些方面銳意進取?近期,學界、媒體頻頻組團前往開展專題調研,總結深汕發展經驗的同時,也為深汕這座現代化濱海新區、產業新城、田園都市建言獻策。對此,深圳特區報特地整理相關專家學者和新聞工作者對深汕特別合作區的觀察與思考,以饗讀者。

//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深汕西中心學校圖書館。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周軍民:深汕要與深圳主城區實現優勢互補

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軍民長期關注深汕特別合作區改革發展,他表示,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發展,對深圳不僅是錦上添花的意義,還擔負著對外輻射傳遞大灣區發展能量的任務。“深汕與深圳原特區的總面積大體相當,距離主城區大概100公里距離,是一個很理想、體量很合理的實驗區,是深圳再創業的熱土。”
《廣東省深汕特別合作區條例》的施行為深汕發揮自身優勢提供了堅實的法治基礎,周軍民認為,這向大灣區、全國乃至全球宣告了深汕特別合作區長期穩定的發展預期,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也為“一帶一路”倡議沿線類似功能區的開發實踐提供了創新經驗。
2021年,比亞迪與深汕結緣,投資50億元建設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一期項目,又在2022年初投資200億元,建設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二期項目。“當時,我寫過一篇文章,呼吁深汕應該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這一先進制造業中的大產業,既能迅速以大產業拉動區域的發展,打造新興產業特色鮮明的新城,同時也能與深圳主城區、與大灣區發達的電子信息產業聯動,服務深圳‘制造業立市’的定位。”周軍民說。2023年,深圳市正式提出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并公布三年行動計劃,深汕特別合作區既擁有相對充足的產業空間、資源供給,又能背靠主城區的創新、資本、人才、市場等一系列要素,承擔起全域建設世界級汽車制造城的任務,為深圳打造汽車產業鏈創造了可能。
“從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項目落地,可以看出深汕產業定位的進一步明確,也可以看出深汕與深圳主城區之間是一種互補的關系,實現了錯位發展。”周軍民認為,根據《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的“一主兩副一極四軸”的總體發展布局,深汕特別合作區是深圳都市圈增長極,這與深汕當前的發展態勢和產業定位是十分契合的。“此外,深圳還有前海、河套等政策試驗區、合作區,這些區域主要聚焦在上游基礎研究和中試等環節,中下游需要配套和支撐,深汕恰恰能夠提供這方面的空間條件。深汕可以與前海、河套等加強協同,形成緊密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合作關系。”
“深圳40多年來的寶貴經驗,應該在深汕特別合作區加以放大。”周軍民還指出,深汕應當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布局科技創新資源和要素,“創新不能脫離實體經濟,不能脫離制造業。深汕在把制造業做起來以后,就要著手活躍科技創新,把深汕和深圳主城區人才以及相關制度結合起來,就近和比亞迪以及產業鏈的企業緊密結合,播下科技創新的種子,實現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的共同繁榮。”
對于深汕的發展前景,周軍民表示非常樂觀,他認為,深汕很可能在十年內成為粵東地區核心區的增長極,不僅要在經濟體量上帶動區域經濟能級,也要在城市功能、民生保障等方面與主城區看齊,引領粵東區域發展。
深圳大學材料學院副系主任、副教授 姚蕾:深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來廣闊發展空間

“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面臨從高速增長期邁向高質量發展期的轉型。要實現轉型,我們迫切需要新材料、新型儲能等多個產業領域協同發展作為支撐。深汕特別合作區構建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主,以新型儲能、新材料、智能制造機器人產業為輔的‘一主三輔’現代化產業發展格局,既非常契合深圳堅持制造業當家的發展思路,也趕上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好機遇。”深圳大學材料學院副系主任、副教授、材料學科全球前2%科學家姚蕾表示,深汕特別合作區有廣闊空間落實國家、省、市有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劃部署。
姚蕾研究方向包括導電陶瓷材料、納米陶瓷材料和納米多孔碳材料及其在大功率儲能器件、固態儲能器件以及柔性電子器件中的應用,對新材料產業發展有著深刻洞見。姚蕾介紹道,目前,新能源汽車發展對電池材料的需求與日俱增,產業需要開發具有更高能量密度、更長使用壽命、更低制造成本、更快充電速度的電池,為此,全國相關領域科研院所都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深圳人才政策加持下,深圳大學引進了許多頂尖人才,目前也正在籌備相關重點實驗室,希望能夠在電池科研領域取得更大突破。”姚蕾表示,制造業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而科技創新也離不開制造業實體,注重產學研結合非常重要。她希望包括深圳大學在內的科研院所能夠為深汕發展提供更多科技服務、輸送更多高質量人才,并緊密對接深汕“一主三輔”等產業創新需求,為科研創新提供方向與動能。
新華通訊社深圳特區支社副社長 周科:挖掘深汕破解體制機制難題的經驗

每個季度來深汕特別合作區走一走、看一看,是新華通訊社深圳特區支社副社長、主任記者周科這幾年一直保持的工作習慣。“這幾年,深汕變化挺大的,不管是產業還是城市面貌,各方面都有很快地提升。比如,幾年前過了晚上10點,基本找不到吃飯的飯店,現在半夜了也能吃上飯。”人氣、煙火氣越來越旺,周科從細節中一窺深汕的發展。
“心中有大局,筆下才會有細節。要結合中央精神看深圳,看深汕。深汕的設立,主要目的是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路徑,最后要走向共同富裕。我們寫稿子,要從深層次的體制機制改革中找到經驗成果。深圳發展得好,更要輻射帶動別的區域發展。深汕作為‘飛地’,發展得這么快,體現出了深圳輻射帶動作用。新華社深圳特區支社將持續關注深汕發展破解了哪些體制機制問題,有哪些創新的舉措。”周科說。近年來,他采寫了《從粵東“經濟洼地”到大灣區東部門戶——深汕特別合作區奏響發展動能的轉換變奏曲》《兩座蓮花山同奏一曲歌》等多篇聚焦深汕的通訊,讓深汕經驗成為其他區域發展的鏡鑒。
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 史偉剛:深汕再次證明“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一早從深圳主城區市民廣場出發,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史偉剛騎著單車,在傍晚時分抵達了深汕。史偉剛一路欣賞深圳、惠州美麗的海岸線,也從不一樣的視角審視了深汕。在隨后兩天的調研中,史偉剛感受到了深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的變化,“算起來,深汕從2018年底由深圳全面主導,到現在也就5年,但已經有很多故事,特別是看到開發建設前后的對比圖,真是讓人直觀感受到什么是深圳速度。”
在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二期和小漠國際物流港調研時,史偉剛了解到,為了加強廠港聯動,深汕專門在廠區和港口之間規劃了一條專用疏港通道,未來汽車基本上可以說一下線就能開到滾裝船上,既節省了成本,還完成了測試環節,“這讓我想到寧波也有很多汽車廠,比如大眾、吉利,而且吉利旁邊也有舟山港梅山港區,但目前還沒有這樣從廠進港的專用通道。深汕真的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想到了,突破了,就是海闊天空。”
對于深汕的未來,史偉剛認為,深汕有潛力成為深圳都市圈的“一極”,同時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他表示,要實現這個目標,深汕要做好規劃布局,“深汕的土地資源依然是非常珍貴的,現在深汕的規劃很好,布局也非常合理,期待在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里,深汕能做到‘高、強、大’!”
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 徐鋒:深汕的精氣神令人振奮

進廠房,入港口,訪民生,看規劃,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管委會委員、副總編輯徐鋒和調研團隊用兩天時間,深入調研了深汕特別合作區高質量發展成果,他用三個字概括自己的所思所想。
“一是‘豪’,這兩天我看到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干部、建設者,臉上洋溢著自豪之情、豪邁之情,充分體現出了深汕的精氣神!”調研過程中,徐鋒多次看到街頭“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標語,這令他想起40多年前在深圳街頭常看到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感到非常震撼、振奮。”
“二是‘蹚’。去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廣州向法國總統馬克龍介紹,40多年前,在這里首先蹚出來一條經濟特區建設之路。‘蹚’這個詞,在廣東就是指重大的戰略改革往廣處、深處走,特別是深汕合作區作為‘飛地’模式更要蹚路,作為特區的深圳就是要‘飛’到祖國需要的地方繼續‘蹚’。”徐鋒說,非常期待未來深汕特別合作區能夠蹚出一條既具有獨創價值,又對其他超大城市可資復制借鑒的新路。
“三是‘融’。其一,深汕提出‘田園+都市’模式,工與農、城與鄉交融,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值得期待。其二,深汕與汕尾、惠州等周邊合作拓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未來深汕影響力會更大,產業交融發展想象空間很大,成為大灣區和粵東融合的節點。其三,就是機制融合,深汕在社會治理角度方面的諸多創新舉措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汕尾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陳建平:期待深汕與汕尾產生更多聯動

作為汕尾人,汕尾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陳建平深知深汕四鎮曾經的薄弱與落后,“這次來深汕,既感到熟悉,也感到陌生,可以說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口短短幾年翻了一番,產業更是今非昔比,深汕的蓬勃活力讓我感到非常欣喜。”
陳建平表示,通過兩天的調研,他看到了深汕的務實作風和改革勇氣,對于深汕的發展充滿信心。深汕的經驗也給他帶來了不少啟示。“現在,深汕確實讓人有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震撼!深汕的速度不僅是‘深圳速度’,還是‘特別速度’,特別是保障比亞迪等企業落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之快,拿出了改革創新的勇氣。”
深圳對深汕進行精細化、科學化規劃,讓陳建平感慨頗深。“不論是國土空間規劃,還是在產業規劃上‘一主三輔’布局,以及民生事業的前瞻規劃、生態保護的提前部署,深汕都展現出長遠的眼光。”陳建平說,深汕獨特的發展路徑不僅能讓當地百姓受益,也會使其成為深圳人向往的后花園。
陳建平十分期待深圳能夠通過深汕和汕尾加強聯動。“深圳和汕尾通過產業共建結緣,通過深汕特別合作區結心。現在,深圳和汕尾已經在招商引資中有了一些互動。最近,廣汕、汕汕高鐵通車,更是將汕尾和廣州、深圳連成了一小時生活圈,期待汕尾能夠在大灣區和粵東地區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深汕的發展,不僅深圳的老百姓很關心,汕尾的老百姓也非常關注。接下來,我們也會繼續講好深汕的故事,宣傳好深汕的變化。”陳建平表示,將持續策劃有分量的報道,講好更多深圳和汕尾合作的“雙城故事”。
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觀察融媒中心常務副總編輯 倪均:深汕的優勢在于鏈主企業牽引

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觀察融媒中心常務副總編輯倪均第一次來深汕,就被這里的發展速度所打動。他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和觀察,點出了深汕的產業發展優勢就在于有比亞迪這樣的鏈主企業帶動。
“一個強有力的、帶有導向性的鏈主企業其實能起到強鏈、補鏈、延鏈的作用,深汕在這一步走得非常好,值得其他區域發展相關產業借鑒。”在調研中,倪均了解到,深汕圍繞比亞迪布局核心產業鏈項目,打造飛馳智能科技產業園等配套產業園,通過產業鏈精準招商等方式引進壁虎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項目和專用車生產出口基地、佛吉亞深汕汽車零部件生產智造基地以及協鑫儲能項目、德方納米新能源項目等重大項目,產業集聚效應不斷增強,讓他對深汕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充滿信心。
“深汕速度背后,是深汕溫度。”倪均表示,在幾天的調研采訪中,他常常聽到的一個字就是“同”,深汕打造與深圳“同城同質同效”的治理體系,特別是在民生方面,高標準建設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基礎設施,體現出濃濃的人文關懷,產城融合發展的思路也促進了高端產業在深汕迅速落地。
蘇州日報編輯中心總監 宋治國:深汕要把產業發展和文化傳承結合

深汕特別合作區與蘇州有著不解之緣,也有著廣泛的合作基礎。草創初期,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給深汕發展帶來了許多啟示。
“說到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發展模式,蘇州也有類似實例。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在市內和省內已得到復制推廣,比如,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就是典型,這也是蘇州工業園區第一個‘走出去’的項目。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現已形成以蘇宿工業園區為主體、其他5個共建園區為支撐的‘1+5’聯動發展格局。希望這種模式能給深汕發展帶來更多啟發。”在深汕調研期間,蘇州日報編輯中心總監宋治國認真了解了深汕在承接深圳大工業方面做出的努力,他認為,深汕很好地結合本地區情推進了區域協調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7月到江蘇蘇州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這里不僅有歷史文化的傳承,還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宋治國向深汕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了蘇州根植江南文化,促進“文化+”多業態融合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傳統文化不能丟,發展文化產業,對于經濟發展也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宋治國說,深汕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福佬、客家、畬族、疍家等社群文化交匯,值得大力挖掘開發,成為深汕高質量發展的軟實力。
河北日報報業集團雄安分社負責人 解麗達:雄安發展經驗可供深汕參考

“雄安和深汕,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但本質上都是一種區域協調發展模式的創新。”河北日報報業集團雄安分社負責人解麗達來過幾次深圳,但深汕還是頭一次來,看到深汕賡續深圳精神,發展跑出深圳速度,她印象深刻,也直呼收獲頗豐。
了解到深汕特別合作區密切關注雄安發展動態,大力學習雄安經驗,解麗達向深汕有關領導詳細介紹了雄安的情況。“雄安的規劃設計和基礎設施建設充分體現了高標準高質量,可以說是中國城市的樣板。特別是在生態環境方面,雄安治理效果卓著,人才到雄安感覺到非常舒適。另外租房租金也相對便宜,還是精裝修交付、拎包入住,可以說是全國最好的安居房標準,生活成本很低,生活質量比較高。”在深汕調研期間,解麗達參觀了深汕高標準打造的首個保障性租賃住房深耕村,了解了深汕構建確保保障房建筑面積占居住建筑面積達60%、保障房套數占居住住房套數達60% 的“雙六十”住房保障體系以及深汕通過國際咨詢評審的城市規劃藍圖,她表示,深汕城市基建水平和民生保障水平完全有希望對標深圳、對標雄安。
“另外,在政策方面,雄安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務,形成了功能疏解配套體系,北京疏解人員到雄安在公積金、醫保、人才激勵等政策上享受著跟北京同樣的標準。近期,雄安還出臺了‘雄才十六條’引才政策,很有吸引力,人才來雄安都能安居樂業。在行政審批方面,雄安也創新了很多模式,‘一會三函’等一條龍服務的做法還推廣到了河北省,現在北京的事雄安能辦,雄安的事北京能辦。”解麗達表示,在一系列措施的加持下,雄安承接北京非首都疏解功能初見成效,城市框架全面拉開,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雛形初步顯現,綜合承載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自我發展能力持續增強。希望深汕的同志們能夠來雄安實地考察,感受未來之城的蓬勃活力。(王森)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