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遺里的龍年|灘頭年畫②:當刻版匠人的理想照進快遞員的現實
【編者按】
過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慶。在辭舊迎新的日子里,年畫,曾是農耕時代一項重要甚至必備的“年貨”。威武而又祥瑞的“門神”,歡樂和諧的戲文故事,寓意吉祥的鮮艷畫面,裝飾在人們的家里,給人帶來安慰、鼓勵、希冀。為年助興就是為生活助興。
湖南邵陽市隆回縣灘頭鎮,至今保留著幾百年前印刷年畫的古老方式。一張年畫的生產從一顆竹子長成開始。春天,當地老百姓從附近山林砍竹手抄造紙;夏天,工匠用凜冽的刀鋒雕刻木版;秋天,藝人在百年老作坊里手工印制年畫。一張年畫的生產節律,與大自然的四季同步。2006年灘頭年畫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灘頭鎮主街 本文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譚君
2024年龍年春節前夕,澎湃新聞記者來到灘頭鎮,從灘頭年畫印制、雕刻、造紙三門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視角,追尋這一農耕文明的遺跡,以及記錄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保護之路與當下生存狀況。
當我們探訪了灘頭年畫作坊后開始思考,要有畫,首先得有印版。這些精美的木版到底是誰雕刻的?他們還在嗎?在灘頭,我們找到了答案。有300多年歷史,高峰時年產3000萬張手工年畫的背后,孕育了一批靠刻版吃飯的匠人,他們用一輩子的手藝成就了灘頭年畫的百年工藝。在那些凜冽的刀鋒背后,有敬畏、信仰和令人折服的境界。
手藝:“看到一塊老版,都不敢摸”
灘頭年畫印制的一個關鍵,是雕版。經歷了文革十年洗劫之后,灘頭年畫因刻版技藝的保存而未消亡。
在灘頭年畫作坊采訪時,當問到印版時,一個名字出現了,高福昌。這是灘頭近百年來最著名的刻版藝人。
舊時,灘頭老百姓多信奉神靈、命相、龍脈風水等,故花紙、紙馬等暢行。灘頭的木版刻印業相當發達,刻印的歷書、族譜、經書等技術水平很高,有的書中還刻有插圖。
祖籍新邵縣的高福昌,1913年出生在灘頭。他的父親是一名刻族譜的民間譜師。高福昌從小便隨父親刻版。沒進過學堂,但他技藝高超。在注意到灘頭印年畫印刷量巨大,對木版損耗程度深后,他開創了獨具特色的“陡刀立線”技術。雕刻時,刀身陡立,刻刀與木版垂直,線條直上直下。這樣刻出的版,經久耐用,線條不易變粗。
忠良美作坊的刻版師彭國雄第一次看到陸顯中收集的民國老雕版時,驚嘆不已,“摸都不敢摸,碰都不敢碰,怕它斷。它那線條又直又深,又薄又挺,就像凜冽的刀峰,很險峻,你都感覺它不像是刻出來的,是刮出來的。”彭國雄說,他完全沒想到,灘頭年畫刻版的手工達到如此高的境界,“過去的這種老手藝,是他們用來討飯吃的,有一種敬畏和信仰在里邊,這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忠良美作坊的頭子印版
1991年去世的高福昌,刻過灘頭年畫的全套木版,在灘頭帶過多名徒弟,都很有名氣。這些年,忠良美作坊的負責人陸顯中一直致力于收藏老版和整理年畫藝人口述史。

位于隆回縣城的忠良美作坊。
在這部口述史中,王榮昌傳承了父親王煥生(又名王飛)的刻刀,1979年高臘梅作坊恢復印刷時,王榮昌花3年時間為鐘海仙雕了全部的版。1985年,邵陽市成立“灘頭年畫研究會”,隆回縣文化館也找王榮昌刻了4套托全(即全開紙印刷)雕版,“刻了一個冬天,收工錢4800元。”
2015年,王榮昌又為尹冬香的福美祥作坊刻了二三十套版。
高福昌的另一名高徒,是劉寶南。他也刻過托全、托二、托四和“老鼠娶親”、“和氣致祥”等線版。他把技藝傳給了兩個兒子和女兒。生于1974年的次子劉國利,目前被評為灘頭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為整體性保護灘頭年畫,政府從印制、雕刻和造紙三種技藝各評定了一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根據隆回縣的政策,他們每人每年可獲得2萬元的津貼。
在2023年臘末的灘頭鎮上,我們尋訪劉國利。
這是一個七八萬人口的古鎮,明末初設鎮始稱“楚南灘鎮”。相對于湖南的很多鄉鎮,灘頭保留著更穩固的歷史傳統。比如農村仍然實行土葬,灘頭鎮上有三四家棺材店。做神龕、刻碑文的店鋪更是比比皆是。年關在即,過年的氣息彌漫在街頭箱巷尾。兩家年畫作坊附近,幾十米就有一家掛滿紅通通的手寫春聯的店鋪。
我們撥打了多次被標注為“快遞送餐”的電話,加了昵稱為“建安社區劉國利137***”的微信,終于在灘頭主街的一個路口,與開著郵政快遞車的劉國利,碰上了面。
匠心:刻的時候甚至感覺心情都很好
劉國利的工作室就是他的家,一座三層的磚房。和年畫作坊一樣,縣非遺中心也撥款給他進行了裝修和布置。他的作坊名為“福順昌”。

高福昌徒弟的兒子劉國利的工作室。
在濕冷的湖南冬天,他打開了工作間的立式空調——湖南農村較少使用的取暖設備。以前,刻版都是在夏季進行。劉國利近來在刻的版,是隆回縣非遺中心主導印制的、結合傳統元素創新的“福祿壽喜”年畫。
他抹了抹凳子上的灰,請記者坐下,自己便拿起一塊沒有完工的《壽》圖線版,在同樣布滿灰塵的案桌上操作起來。

劉國利工作室一角
線版又叫墨版,必須用本地老梨木做材料,因為只有這種梨木才能適應當地氣候,長久不開裂、不變形,刻出的線條堅挺結實。劉國利右手握圓柄長條形刻刀,左手拇指反作用力控制刀下部,刻刀便在板子上行走起來。
據《中國木版年畫集成?灘頭卷》,灘頭年畫的線版本身因線條流暢圓潤,細而富于力度,布局疏密有致,完全可以作為獨立的藝術品。老藝人的要求是:刻版時要精力高度集中,行刀的角度要一致,用力均勻,手要用暗勁,不快不慢,轉折、交叉處穩當不亂。關鍵地方要屏住呼吸,運刀時手不能有半點顫動,有的線條細如毫發,稍有不慎則前功盡棄。
操作了一會,劉國利停了下來。展示表演,現在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在灘頭鎮投資800多萬元建立的“年畫傳習館”,他有一個“攤位”,有大型活動時,他會去演示。
劉國利15歲跟著父親學雕刻。他有初中文化,學得比較輕松。隨著年畫的沒落,2000年,他改行開起了首飾店、眼鏡店。4年后,他又南下廣州打工,在一家外貿工藝品廠做雕刻,“那個太簡單了,工藝里有需要雕刻的地方,我就刻一下。”

劉國利展示雕刻技藝。
2006年,灘頭年畫申報國家級非遺成功,劉國利也回了家鄉。
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后,作坊復興和創新,以及研學項目等,產生了新的刻版需求。劉國利刻了不少教學用雕版。所有刻版中,他最喜歡《和氣致祥》。盡管這幅年畫線條多而細,刻版難度大。但他很喜歡這肥肥胖胖、憨態可掬的老太婆形象,刻的時候他甚至感覺心情都很好。
《和氣致祥》年畫源創于明代“一團和氣圖”,原畫將僧、道、儒三位高士繪為一體,“藹一團之和氣”。后改繪成一童子蜷作一團,手捧“一團和氣”卷軸。明代有多個拓本流傳并演化,“一團和氣”改為“和氣致祥”。

年畫《和氣致祥》,也稱“如意婆婆”
而據湖南當地人傳說:畫中人物為一位老太太,由于處世隨和、待人真誠而感動上蒼。六月賣風帽時天降大雪,她的風帽被搶購一空,臘月賣蒲扇時天氣又突然酷熱難當,她的蒲扇也被爭購一空,因而每到過年時,人們都喜歡張貼她的像,以求樣樣順心,事事如意。
從設計角度,作者獨具匠心地把人物頭部和軀干兩個小圓組合成一個大圓形,巧妙地突出一團和氣這一主題。和氣菩薩的辮子眉寓意健康長壽。
對一些經典年畫,劉國利驚嘆于設計創稿者的高明和智慧,“怎么就畫得那么好。”
但是,他不能沉浸在藝術的感染下。因為,他不能只靠刻版生存。

灘頭近年新創年畫《鐘馗》,為純線版印刷
生存:“不如包建房子的工資高”
“靠刻版是活不下去的。”劉國利處理了一下手機里的快遞催單信息后說,
他現在有三個身份,中國郵政勞務派遣快遞員、灘頭鎮建安社區書記、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快遞員身份覆蓋了時間和收入的大部分。“一個月基本工資1600多元,靠寄件才能拿到5000元一個月。現在又搞了社區書記,兩項加起來,也差不多1萬元一個月。但是很累,每天早上7點半出去,到晚上十一二點鐘回來。”劉國利說,“沒得1萬塊錢養不起家。”
三個身份他切換自如,“領導叫我走哪里我就走哪里,沒叫我的時候做自己的事。”2019年左右,省里組織非遺傳承人赴上海學習一個月。“我自己在那里學習,在家里我開6000塊錢工資請人代我送快遞。”
工作以來,他一直算“高收入”。以前開首飾和眼鏡店,是“高利潤”。搞刻版時,他的工錢就比普通體力活高。“我這房子1999年建的,當時大工才25塊錢一天,我早就是60塊錢一天。”
但很快,城市化進程中的產業工人,將他這個農耕文明時代的手藝人,狠狠地拋在后面。這也是所有雕版師傅的共同痛點。2022年,在與陸顯中一次長談的最后,王榮昌感嘆,“雕刻沒有用,不如包建房子的工資高。”
隆回全縣只有三家年畫作坊。“以前我們這是十幾家作坊養一個雕刻匠”,劉國利說,以前刻好版后,線版用幾年,線條變粗,刻工還要進行修版,將線條加深。但那個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搞創新工程,“一個作坊一年也就兩三套年畫。”
攤頭年畫成為國家級非遺后,在市場有限的情況下,還有彭國雄等有美術功底或其他專長的人進入這個行業。以及,來自機械的挑戰——不只是年畫印刷有機制年畫,雕版也是。

彭國雄展示古版
“其實,手工刻我們一眼就看得出來。機械刻的,一般都是小一點的板,它的線條很均勻,沒有這么細,它刻很細的時候,線條就不流暢了。”劉國利在印版上比畫著。
正說著,他的手機又響了。
“我總覺我們現在很多東西太物質了,什么都是錢,什么都趕進度。我以前搞雕刻時,我不喜歡計件,只喜歡今天做多久,一個星期做多久。現在什么都是計件,煩死了。”掛完電話,他說。
相對于每年獲得2萬元非遺傳承人津貼的劉國利,彭國雄的生存壓力更大,“雕刻講究沉心靜氣,我們現在搞雕刻與古人的境界差很遠,為什么?生活所迫。你想啊,辛辛苦苦刻的這個版,假如沒有市場印,沒有市場買,我們就沒辦法拿這個養家糊口。”
在陸顯中看來,灘頭年畫的傳承,手工刻版是絕不能丟失的。2015年開始,他搶救性收藏了一屋子的老雕版。有的雕版已經被用于做雞欄,有的則在黑暗的角落沉睡了幾十年。“那些老版中展示的精湛技藝、深厚功力,以及體現在年畫上的木味、刀味、水味,應該被后人看到。”

陸顯中尋訪的古版和老刻版藝人
不過,對灘頭年畫的未來,大家也不悲觀。“現在國家對灘頭年畫就像對大熊貓一樣的,保護起來了,不會絕了的。”劉國利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