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譚帆:文學批評難讀,癥結或在“文學性”缺失

澎湃新聞記者 王俊期
2024-02-18 10:03
來源:澎湃新聞
? 全球智庫 >
字號

【編者按】

上海社聯2023年度論文已出爐。該活動無需作者自行申報,依托各學科權威專家學者、學術期刊主編、資深學術編輯等開展多輪評審。在“反五唯”背景下,這個活動也是對學術評估機制的大膽創新。

推薦入選論文的共同特點是密切關注社會現實和學界動態,善于發現和提煉問題,彰顯學術論文的創新性、學理性、科學性品質,并具有一定前瞻性和開拓性。

澎湃新聞記者與上海社聯2023年度論文獲獎者展開對談,看上海社科學者如何在現實關切中,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在中國文學評點史上,小說評點及其術語的完備性和系統性是最為突出的,但以往研究小說評點多集中于“評論”一端;其實,小說評點的術語系統即明確顯示:“評論”“批改”“注釋”和“圈點”四個維度不可偏廢,都有自身的價值,也都值得關注。

上海社聯2023年度論文《論中國古代小說評點的術語系統》(原載《文學評論》2023年第3期)一文,對小說評點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提出了新觀點和新理解。

究竟如何進一步理解小說評點及其術語系統對古代小說的意義?如何在當下繼承與運用其中的傳播精髓?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專訪論文作者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譚帆。

小說評點在小說出版和傳播中不可或缺

澎湃新聞:您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多年,是從何時開始關注古代小說的術語問題,您對此的認知經歷過哪些階段?

譚帆:對術語的考釋的確是我個人的學術興趣,已有較多的成果。

最早的一篇論文是1985年發表的《試析古代文論理論術語的構造特征》(《中州學刊》1985年第6期)。當時我還是在讀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徐中玉先生正在編古代文論的類編,在抄錄和編選古代文論材料時,發現古代文論術語是有規律可循的,于是就嘗試著寫了一篇習作,提出了古代文論術語的三個構造特征,即“理論術語內在意蘊的多義性”“理論術語形式組成的復合性”和“理論術語外部構成的序列性”。

第一篇小說術語考釋文章是發表在《文學遺產》2002年第2期上的《“演義”考》。我解釋了“演義”最初確實是對某部史書的通俗化,但在明末清初,演義指稱的作品遠遠超出了歷史題材范圍,凡是白話小說,統統可以用“演義”名之,強化了通俗小說的文體獨立。論文發表后,獲得了學術界的“謬贊”,由此萌生系統研究小說術語的想法。

我對術語的研究包括古代文論術語、古代戲曲術語和古代小說術語,而以小說術語的解讀為主體。在這個領域,已出版了兩部論著,一是《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另外一本是專題論文集《術語的解讀——小說戲曲研究的視角與方法》。

順便自我“吹噓”一下,這是我第二次入選社聯年度論文。我發表在《文學遺產》2018年第3期的《“敘事”語義源流考》入選“2018年度論文”。很巧的是,這兩篇論文都研究小說術語。

澎湃新聞:人們普遍認為小說在明清較為興盛。小說評點的熱潮是同步興起的還是稍晚?

譚帆:古代小說評點比較復雜,從文本而言,主要涉及以“章回體”為代表的白話小說評點、以“筆記體”為中心的文言小說評點和以“新小說”為重點的報刊小說評點。三者各有特色,又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古代小說評點的系統內涵。

我們以白話小說評點為例:一般認為,白話小說萌興于宋元時期的“說話”,但真正有影響是在明代嘉靖以后,尤其是萬歷時期;而小說評點的萌興和發展也大致在這一時段,的確可以說,白話小說的興盛和白話小說評點的風行是基本同步的。我們甚至可以說,是白話小說的評點進一步推動了白話小說的發展。

為何這樣講?小說評點有三個原點:記錄文人的讀書心得,推動小說傳播的商業促銷,融合二者并以導讀為基本功能。這三個內涵大致在明萬歷以后,與白話小說的發展基本同步。其中代表人物分別為明代的“異端”思想家李卓吾、建陽書商余象斗和評點名家金圣嘆。這三位的評點著作及其影響構成了小說評點的三種類型:“文人型”“書商型”和“綜合型”。可以說,這些小說評點在晚明以來的小說出版和傳播中是不可或缺的。

文學批評為何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

澎湃新聞:在您眼中,不同的小說評點具有哪些特色?

譚帆:簡而言之,可作這樣的概括:小說評點在中國古代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而非單一的文學批評。評點在中國小說史上雖然以“批評”的面貌出現,但實際內涵非文學批評可以涵蓋的。小說評點在小說史上所起到的作用也遠遠超出了“批評”的范圍,形成了“批評鑒賞”“文本改訂”和“理論闡釋”三位一體的格局,與此相應,形成了“文本價值”“傳播價值”和“理論價值”合一的價值系統。

我們以“文本改訂”為例:小說評點融“評”“改”為一體,在中國小說史上始終參與小說的創作。所以,小說評點史研究可以納入中國小說史、中國文學史的研究范疇,這或許更能貼近通俗小說創作的實際情況,符合小說評點的原生狀態。

譬如明代通俗小說以“四大奇書”最為優秀,也最風行,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都是經過小說評點家“改訂”的文本,只是在標點本刊印時去掉了評點文字而已。《水滸傳》是金圣嘆改訂的,《三國演義》是毛氏父子改訂的,《金瓶梅》最為流行的是史稱“崇禎本”的改編本《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西游記》的流傳也以評點本《西游證道書》為主體。我們甚至可以下這樣的判斷:明代小說史的終結者不是小說家,而是小說評點家。

澎湃新聞:古代小說的評點本現在已經淡出大眾視野,您覺得公眾應該養成閱讀評點本的習慣嗎?評點這一形式在現代文學中是否還有生命力?

譚帆:小說評點在中國古代已經延續數百年的歷史,但其真正的“繁華”歷史并不長,甚至有學者認為,小說評點能稱得上“評點派”的不過是由金圣嘆到張竹坡的數十年間,這當然有點偏頗,也并不符合實際。但20世紀以來,小說評點已慢慢地談出大眾視野,的確也是事實。其實我們無需去爭取往日的繁華,時代改變了,批評形式也會隨之變更。

但其精神層面的東西卻是可以擷取的。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文學批評的一個重要職責是對讀者(包括作者)的影響,而不應該在文學批評領域“內部自足”。“讀者意識”是小說評點獲得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對讀者的引導,對閱讀趣味的針砭和對作品的解析無疑是重要的批評目的,文學批評應該與作品一起,在讀者中贏得自身的地位和價值。

二是追求文學批評的“文學性”是小說評點一以貫之的風格。但在當今的文學批評中,閱讀文學批評文字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艱難的“理論跋涉”,使大量的普通讀者望而卻步,而其癥結或許在于文學批評“文學性”的缺失。 

澎湃新聞:中國古代文學在國際上是否有影響力,您認為社科學者應該如何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是否有一些實踐的案例?

譚帆:中國傳統文學在國際上是否有影響力?答案是肯定的,其影響力不僅有,且將會越來越大。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讓所講的故事具備準確性,其次,對于所選擇的故事既要有學術性,又要具備學術研究的現實需求。

何謂“敘事”?著名漢學家浦安迪認為:“簡而言之,敘事就是‘講故事’。”而這個解釋是否完全適合傳統中國語境中的“敘事”?在“敘事”與“narrative”的語詞對譯中,起支配地位和作用的明顯是后者,這種語詞對譯中的“霸權”無疑會損害語詞各自的準確性,進而影響研究的深入開展和合理把握。所以解讀“敘事”是為了探尋古代小說的特性,并以此反省古代小說研究中的得失。

通過考辯,我們認為“敘事”內涵在中國古代絕非單一的“講故事”可以涵蓋,這種豐富性既得自“事”的多義性,也來自“敘”的多樣化。就“事”而言,有“事物”“事件”“事情”“事由”“事類”“故事”等多種內涵;而“敘”也包含“記錄”“敘述”“羅列”等多重理解。

對“敘事”的狹隘理解是20世紀以來形成的,并不符合“敘事”的傳統內涵,與“敘事”背后蘊含的文本和思想更是相差甚遠。尤其在對中國古代小說的認識上,“敘事”理解的狹隘直接導致了認識的偏差,這在筆記體小說研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敘事”語義的古今差異非常之大,所以“敘事”與“narrative”的對譯實際“遮蔽”了“敘事”的豐富內涵,而厘清“敘事”的古今差異,正是為了更好地把握中國古代小說的自身特性。 

“內卷”不可持續,學術界需要更寬松環境

澎湃新聞:您在學術研究中存在哪些困惑?應如何解決面臨的問題?

譚帆:如果從1985年在《學術月刊》發表第一篇論文算起,我從事學術研究也有近四十個年頭了,的確有不少感想,也有不少困惑。

比如,學術研究究竟是“職業”還是“志業”?往前推數十年,沒有困惑,學術當然是神圣的、崇高的,她是與“擔當”“奉獻”“道義”“興趣”等聯系在一起,總有一種精神的因素充蘊其中。

但從當下來看,則未必,學術已然成為“職業”,用人單位給出指標,應聘成功者勉力完成指標,沒能完成則“非升即走”,兩者之間已是一個雇傭關系,有契約在,雙方都無異議,也很“坦然”,似乎對個體和用人單位都無損害,但對“學術”呢?對研究者個體呢?最終受到的損害是必然的、難以彌補的。

又比如,當今高校中,“內卷”最劇烈的是青年教師,其中最令人擔心的是他們身體的早衰和學術趣味的喪失,而這對于學術研究而言,幾乎是“致命”的。研究者研究之路的艱辛,常常讓我們這樣勸慰從業者:不要貿然選擇學術之路,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再比如,從投入的經費、設立的項目和出版發表的數量來看,的確無可非議,是空前的;但實際效果如何還得等待歷史的檢驗。至于對策,我想緊迫的是要反思和調整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如“非升即走”等,還學術界一個寬松的環境。 

澎湃新聞:2024年,您計劃重點研究哪些課題?

譚帆:2024年,我將繼續帶領研究團隊從事中國小說評點研究,因為由我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小說評點史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2021年)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這個項目將圍繞“如何系統完整地呈現中國小說評點的歷史進程”“如何創新中國小說評點研究的學術視域和理論方法”“如何還原小說評點的本體存在和文化語境”展開,進而建構中國小說評點史,最終完成“中國古代小說評點研究書系”。

我們希望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1、加強小說評點的理論研究。拓寬思路,跳出小說評點研究的自身格局和狹隘范圍。2、強化小說評點的歷史研究。對小說評點史進行多視角、多類型的研究,如小說評點的編年史、分體史、形態史,經典小說的評點史、“評改一體”的編創史等,在此基礎上,結合以往小說評點研究中成果比較豐富的理論史和文法史,撰寫系統的小說評點通史。3、完善小說評點的基礎研究。如全面整理小說評點總目,編纂總目提要等。這一工作目前進展比較順利,相關成果也已陸續面世,如《中國小說評點研究新編》等。

    責任編輯:田春玲
    校對:施鋆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北市| 宜章县| 涞水县| 贵阳市| 本溪| 鄂州市| 凉城县| 嘉黎县| 南木林县| 赤峰市| 马尔康县| 车致| 绥德县| 新建县| 弥渡县| 阿拉善左旗| 德令哈市| 无为县| 沐川县| 宣化县| 武功县| 永修县| 临颍县| 锡林浩特市| 曲水县| 蕲春县| 简阳市| 三门县| 乐都县| 加查县| 含山县| 丹寨县| 白城市| 东乡县| 岢岚县| 松溪县| 新巴尔虎右旗| 古浪县| 罗江县| 宜川县| 关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