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央視灣區評論:“又老又潮”的英歌舞為何能“二次出圈”?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今年春節,英歌舞又火了。
早在前年,潮汕英歌舞就被冠以“中華戰舞”之名迅速走紅。灑脫陽剛的動作,讓國人精神為之一振,帶火了這項已經起舞超過300年的非遺藝術。
今年春節,英歌舞不僅再次“出圈”,還順利“出海”——倫敦街頭,短短6分鐘的英歌表演在當地新春慶典里率先開場,一氣呵成,吸引了七十萬人現場圍觀。

熱點迭出的時代,走紅不易,長紅更難。所謂“風口”,往往短暫。即使有文化“家底”支撐,一項民俗能“火了再火”也實屬罕見。英歌舞何以能在短時間里,從借勢起舞到自帶流量、二次出圈?
要出圈,得先出新。英歌舞融合大量武術元素,表演不設舞臺,走街串巷就是一番天地。是技術活兒更是體力活兒。因此,“舞英歌”就需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在當地,英歌表演隊更多的是靠年輕愛好者們擠出時間、業余自發組織,自愿堅持練習。所以,每一年英歌舞表演,一個個色彩濃厚、角色分明的臉譜背后,都能保有一張張永遠年輕的面孔。

今天,不少非遺仍面臨著表演者多,“守藝”者少,保護者眾,傳承者少的問題。英歌舞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些年來,這項非遺并沒有變成文物,封存在櫥窗里供人觀瞻,而是發展為一項更具自發性的群眾活動,新人輩出,“復活”在大街小巷。在有人感慨年味漸淡的當下,廣東汕頭,今年最小的英歌舞者還不到30個月大……英歌舞正頑強地展現出傳統文化承繼的另一種生命力。
要出圈,得出招。只靠傳統技藝展示難以“一招鮮吃遍天”。讓英歌舞火起來除了要有傳承人,也需要有順勢而為的助推者。新一輪“英歌熱”既然發軔于網上,相關部門也從善如流,在過去一年多推出一大批便于網絡傳播的新媒體產品,表現上與現代舞蹈結合,主動適應新的傳播平臺,讓年輕人用新表達豐富古老舞蹈的“打開方式”。也難怪不少人用“又老又潮”來形容英歌舞發展現狀。
要出圈,還得出彩。鼓槌聲起,萬人引頸。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英歌舞的扮相亮相街頭,就能迅速聚攏大批擁躉。一言以蔽之:英歌舞“火與不火”,都不會打亂舞者探索創新的節奏,都不會影響人們對優質英歌舞持續不斷的期待——這是一個根植于當地濃厚風土人情、又極具群眾基礎的活動。流量不請自來,最強氛圍組實至名歸。
尊古而不泥古,古韻煥新聲。今年春節,國貨熱賣,國潮興起成為新現象。在清脆而密集的英歌鼓點里,有著中國傳統品牌、傳統藝術復活的密碼。這項“老非遺”摸索出的重生之路,又是一個值得探討深思的“新故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