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斷絕你的“無效社交”

在知乎熱榜上,關于什么是無效社交的話題一度沖上熱搜。
幾乎所有的答主都在提示一件事:那些消耗你的關系,或者是付出大于收獲的,都是無效社交,應該及早放棄。
社交貫穿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社交。在很多人看來,談社交就是講關系。實際上,社交和關系有根本性區別,二者不能被畫上等號。
星辰教育創始人肖逸群在書中《請停止無效社交》中寫到,社交,如商業社交、娛樂社交,是帶有目的的交往,是一種具體的行為;關系,如客戶關系、勞資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等,是人與人連接的狀態或方式,是行為帶來的結果。
簡單來看,社交是過程,是因;關系是社交帶來的狀態,是果。也就是說,有了社交,才有關系。
斷絕你的“無效社交”
文 | 肖逸群
來源 | 《請停止無效社交 》
01
什么是無效社交?
什么是“無效社交”,一段關系,不僅不會帶給你任何價值,反而會消耗你的時間、精力、心力、注意力,讓你陷入內耗,這就是無效社交的典型代表。
什么是有效社交 ?兩個字的總結就是雙贏,即互相能夠從對方身上獲取自己需要的東西。

要實現更多的有效社交,就要讓自己先有價值,借助他人的勢能并學著造勢,建立更有價值的人際關系,從而實現更多的雙贏。
肖逸群在書中《請停止無效社交》表示,衡量社交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是:目標是否足夠清晰,自己是否清楚通過社交和建立關系能獲得什么樣的價值。
不要把社交目的單純理解為提供商業價值,有時提供情緒價值也很重要。比如一起看電影,一起野餐,一起旅行,都能提供情緒價值,這樣的社交也是有效的。
有人天天陪客戶吃飯,業績卻沒有明顯提升;有人到處發名片,卻沒有多少人理會;有人頻繁參加社交活動,依然沒有結交到想結交的人,這就是在進行無效社交。

肖逸群在書中寫到:
“我自己有過一次很差的社交體驗。早年創業時,我去一個別墅拍視頻,拍完后,來了幾個高價值客戶,別墅的主人說,要介紹幾位大咖給我認識。我在現場,也不好拒絕,想著也許對方想好了我們之間的合作點,于是就留下參加了聚會。
聚會進行的過程中,他們幾個人聊得特別高興,我在旁邊特別尷尬,插不上話,他們可能也感受到了我的尷尬,偶爾找一下話題讓我加入。但過了一會兒,我實在感覺無法融入,就找了個借口離開了。事后,別墅的主人跟我發消息道歉,說自己沒想清楚就讓我一起吃飯,挺尷尬的,好心辦了壞事。我安慰了他,然后也告誡自己,不合適的約、太突然的約,不要硬著頭皮赴,問清楚細節再決定也不遲。
這次經歷就是非常臨時、毫無目的的社交,對我來說是一次無效社交,沒有任何價值。
經歷過這些沒有目的、比較隨意的社交之后,我前往商務聚會前都會先問對方幾個問題:我們見面聊什么 ?有哪些人 ?社交的目的是什么 ?
有些人會說,我想和你見面碰一碰,看看有哪些合作的可能。如果他是我的私董,我會跟他見面,畢竟他給我付費了,愿意付費的人基本就有可合作的點,對方也大概率會把合作的點想得比較清楚。
如果他不是我的私董,我可能就會先在線上把要見面談的事情、要達成的合作確認好,只有在覺得比較合適時,我才會選擇線下見一面。這就是一種有效的商業社交。”
02
學會向“上”社交
在生活中你會發現,大多數人更喜歡進行平行社交,而不喜歡和上級或比自己優秀的人進行向“上”社交。一方面,生活讓大家更容易與自己周圍的人產生更多的交集,因此他們會局限在一定范圍內,并形成社交的舒適區。
另一方面, 在平行社交中, 人與人之間是相對平等的,這會增加自信,且不會讓人感到有壓力。但是向“上”社交,大概率意味著對方比自己優秀,要想快速跟對方熟悉起來,在社交時會很有壓力。

比如,一些員工在公司和同事相處得很融洽,有聊不完的共同話題,可一旦到了公司聚會、公司團建等一些有老板在的場合,就變得沉默不語了,喜歡安靜地在座位上吃飯或做傾聽者。
大家會普遍認為,像老板那么優秀的人,喜歡的應該都是高層次的話題,如果自己講的話得不到老板的認同,那自己還不如不開口。
但其實只有在比自己優秀、成功、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身上,才能實現社交的基本功能和價值回報。
成功者的路徑都是向上的曲線,向上的曲線里,除了年齡,剩下的都是學問知識、覺悟胸懷、財富知名度等一起向上積累、成長和提高。
社交也一樣,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往,就是向上的社交曲線。你敢于向優秀的人靠近,能量就會更高,人生有很多關鍵的轉折點,都取決于你身邊是“益友”,還是“損友”,向上社交能避免很多彎路,比同齡人更早覺醒。
打敗恐懼的最好的方法是,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并且努力實現它。大部分人覺得向“上”社交難的最大原因,就是缺乏清晰而強大的目標感。
肖逸群在《請停止無效社交》書中分享了自己創業中“向上社交”的例子,創業之后,要養活公司,要給員工發工資,而他的錢只夠讓我生存 12 個月,因此即便他不喜歡社交,不太敢和“大咖”交流,但在公司還不能造血的階段,也不得不克服社交恐懼,去向“上”社交,與投資人進行合作。
當你被逼得只能走這條路時,一切恐懼都不復存在了。
有些人在大學畢業之后忘記了學習,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溫水煮青蛙一般度過了 22 歲到 35 歲這個階段;結果因為行業突然變動,或者受經濟周期影響,遇到了職場 35 歲危機或者中年危機,這時才追悔不已。
這不是在增加焦慮,而是一些人實實在在經歷的情況。
03
不熟悉的人也能幫你成事
弱關系需要弱維護,有弱關系的人之間可以聯系間隔長、聯系次數少,但這不意味著不維護,相反,弱關系需要刻意維護,只是維護成本低。

私域用戶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普通的私域用戶。比如他們看到公域的一些短視頻或直播,會進入私域,成為微信好友。對于這種關系的維護,可以每年給他們送產品。同時,還可以每天發 1 ~ 5 條朋友圈,通過立體的人設和鮮活的故事,維系好這一層次的弱關系。
第二層,付費的低客單用戶。對于這一層次的用戶,可以讓他們加上某個微信大號,看到消息后會回復,并保持低頻率的互動。
第三層,付費的高客單用戶。對于這一層次的用戶的維護,要更加用心,不僅要把他們拉到核心社群,還會安排線下見面等各種活動和聚會。
第四層,重要的高客單用戶。與這一層次的用戶的關系,就屬于深度的關系。比如,定期開會,有問題隨時進行語音通話,再比如,記住他們的生日并在生日當天主動發消息;還可以在他們人生的關鍵時刻送一份定制禮物。
有人可能會問:“能不能不要活得這么累 ?”
把這句話送給你:順著人性做生意,逆著人性修自己。
打標簽、記生日、做產品、做交付,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做,但是想要改變自己,想要成功,就要承擔一些他人不愿承擔的事情。這樣不熟悉的人才能幫你成事。
有一種快樂來自多巴胺,這是順著人性的快樂,比如刷抖音、看電影、吃美食、談戀愛。
還有一種快樂來自內啡肽,這種快樂是由成就感帶來的,比如鍛煉、讀書、創作、出書帶來的成就感。
我們通過挑戰自己獲得成就感,獲得別人的稱贊,這會讓我們的內心更加富足。做事時累是必然的,但我們做成事之后會產生巨大的成就感,這會讓自己更快樂、更愿意挑戰。
本文摘自《請停止無效社交》,作者肖逸群,2023年12月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這是一本寫透社交關系本質的圖書,讀者能夠通過書中的具體方法一步步擺脫無效社交,在相關領域“結交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和“說服至關重要的人”,持續收獲價值和成長。

原標題:《斷絕你的“無效社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