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讀報丨改革開放40年40個“第一”:首家打破鐵飯碗的企業

上海建設機器廠有著光榮傳統。新中國成立后,工人們在簡陋的生產條件下,成功用小機器加工大零件。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用工制度上的“鐵飯碗”,內部分配上的“大鍋飯”,扼殺著企業的活力?!皬S里98%的工人是固定工,大家在不同崗位干,拿的錢是一樣的?!睆垜c偉回憶說。
1987年3月,上海市響應中央號召,搞活勞動用工制度,選擇建設機器廠作為試點。一個月后,廠內各車間用工部門,與占全廠工人總數83%的固定工簽訂了為期半年的試用合同,期滿后經考核合格又簽訂了正式的上崗合同。在這期間,全廠有11名工人因不合格而轉崗、下崗,有7名在二、三線的工人因考核成績突出被充實到一線崗位。
與此同時,廠里還配套改革了工資和培訓制度,建立了正常的升級制度,加強工人技術等級和轉崗培訓工作。
端走“鐵飯碗”,取消“大鍋飯”,廠里出現了可喜的景象:愿意上一線崗的人多了,努力學習技術的人多了,滿勤、勤快干活的人多了。很多工人為了達到最高生產指標,8小時干不完,下班后繼續干;提前干完了,又來找活干。
同時,企業經濟效益有了明顯增長,1987年企業上繳稅利比核定基數增長10.2%,年人均創利達到6549元,年人均全員勞動生產率達21900元,均居全國同行業之首。
此后,上海建設機器廠與香港路橋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上海建設路橋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從最初的年產值5000萬元做到最高峰時的十幾億元。如今,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又入股公司。
“任何改革,首先要解決人的問題。”張慶偉至今體會仍很深刻,企業之所以發展壯大,關鍵是在用工制度上創造了公開公平公正的環境。
(原題為《首家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的上海建設機器廠——打破鐵飯碗 取消大鍋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