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劇版《少爺和我》:IP的另一種可能
“我龍傲天,誓死守護劉波兒!”
當《少爺和我》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舞臺上走紅時,確實無人能想到,這個小品節目會成為一部正經的電視劇集。
劇版《少爺和我》共12集,每集20分鐘,單集一個小故事,設定、類型和世界觀各不相同,唯一延續的就是張哲華、詹鑫這倆好搭檔,每集還會有喜劇大賽的演員、編劇們輪番友情出演,這部劇就像是一場《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團建之作。
2月4日,電視劇版《少爺和我》開播,本人第一時間圍觀,甚至為它充了會員,看完5集,劇版確實不是蹭熱度之作,在內容上頗見主創的心思。

電視劇版《少爺和我》海報
首集《餃子之神》,是前五集中相對來說最好的一集。張哲華飾演的餃子大師與詹鑫飾演的美食評論家之間來回交鋒,其中“母麒麟”(米其林)、“無腳鳥”等梗確實在好笑之余,做到了一定程度的社會諷刺,拍攝和服化道方面也是較為精致的一集。


《餃子之神》劇照
隨后,《土地神和我》這個故事也把“懶漢和土地神”這組人物關系搭建得有幾分新意,一個許愿不勞而獲的懶漢,和一個絕不允許人不勞而獲的神,湊出了十幾分鐘的笑料百出,比較意外的是最后還微微煽情,而這段煽情表演中,張哲華和詹鑫也沒有讓人失望,讓人看到了二人在正劇和悲劇上的表演實力。

《土地神和我》劇照
到了《藍色彗星》,出人意料的是本集開局居然還有幾分燒腦和懸疑,最后將情感落在兄弟情上。第四集《懸崖之下》則戲仿了邵氏港片和無厘頭喜劇風格,第五集則直接學起了《黑暗榮耀》,看到一身刮痧傷痕的黑衣張哲華,彈幕全部在呼喚“妍珍吶~”。

《藍色彗星》劇照

《懸崖之下》劇照
實話實說,從播出的五集看來,《少爺和我》優缺點明顯,優點是能從中看到主創們頗有靈光乍現的段落和點子,天馬行空,沒有局限在小品式喜劇中;缺點則是,單集故事的形式缺乏連續性,且喜劇主創們在劇本和表演上的新嘗試,也導致該作喜劇性降低許多,帶著喜劇期待進來的觀眾,自然也會有頗多失望,便導致目前該劇口碑平平。
但在筆者看來,《少爺和我》主創以及愛奇藝平臺的這一嘗試依然值得鼓勵,且這樣的嘗試應該再多一些。2023年,《蘭閨喜事》《鵲刀門傳奇》等中小成本喜劇劇集獲得了不少關注和好評,論劇本質量,實話實說,它們遠沒達到國產喜劇的高峰水平,但所受到的好評,足以證明目前國產劇市場上,喜劇是稀缺內容。
喜劇不易做,難在編、導、演多個環節,首先是劇本難寫;有了不錯的劇本后,還要有懂喜劇的演員來演,而好的、有喜劇節奏感、有觀眾緣的喜劇演員也是可遇不可求;有了好的喜劇演員,還要遇上有喜劇節奏的導演,再好的喜劇劇本,遇上沒有喜劇節奏感的導演,也是白給。這樣的例子很多,不一一舉例了。
類型本身難出佳作,再加上純喜劇還有類型不易擴圈的問題,因此資方也不愛投喜劇,投個劇本簡單套公式又能快速碼演員的古偶,不香嗎?面對這么多喜劇的難,可以說,對于國內喜劇,《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出現,不說是救命稻草,說是積了大德還是不過分的,它讓一批好的喜劇編劇和演員有了被大眾看到的機會,尤其是讓這批創作者有了嘗試的機會。

《光明榮耀》海報
看劇版《少爺和我》,筆者也在思考IP的另一種可能性,《少爺和我》最大的IP是張哲華和詹鑫這兩位演員,這也是喜劇作品的特點之一:喜劇是非常捧演員的,因為喜劇太依賴演員本身的表演節奏和表演風格,甚至是依賴演員本身的個人魅力,也就是玄之又玄的“眼緣”。
像現在最當紅的幾位喜劇演員:沈騰、馬麗、賈玲,過去最經典的喜劇演員趙本山、趙麗蓉等,他們都在擁有絕佳喜劇表演實力的同時,有觀眾緣。一見他們,觀眾樂意看,觀眾樂意笑,這本身就是種實力。在演員具備這層“實力”的情況下,將個人運營成喜劇IP,并持續輸出內容就有了可能性。而如果是兩位喜劇搭檔,且搭檔之間還有足夠的默契和化學反應,那更是適合作為IP長期運營和綁定做內容創作。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英國劇集《好兆頭》中天使和魔鬼這一對好笑活寶的飾演者:大衛·田納特和麥克·辛,在粉絲呼聲下也成了一對適合長期輸出內容的好CP。當然,《好兆頭》的成功有極強的劇本本身的優勢(畢竟尼爾·蓋曼),可以說,是好的劇本反哺了這對CP的成功。
目前的劇版《少爺和我》,沒有反哺、強化張哲華和詹鑫這組喜劇搭檔的作用,只是純粹在“消耗”他們之前積累的觀眾好感。他們這組搭檔能否繼續長期發展,還是要在喜劇內容上繼續下功夫,看能不能有更好的喜劇作品跟上。
如果把眼光稍稍看向國際,會發現很多好的喜劇創作者,早已不把創作局限在逗樂觀眾,而是探尋人性和社會的更深處,比如《百年酒館》《九號秘事》《倫敦生活》等等。像《九號秘事》,甚至能做到在喜劇包裹內,同時融合了驚悚、懸疑、黑色幽默等多種故事類型,其劇本精巧程度,令人嘆服。可以說,觀察近十幾年的國外喜劇創作,無論是主題表達還是類型形式,都有許多創新發展。我們曾經也有很好的喜劇電視劇,兼具幽默與諷刺,思辨與探討,但近十年,這類作品明顯是消失無蹤了?!渡贍敽臀摇访黠@想在逗笑觀眾之外,有新的表達和思考,即使這一嘗試還是笨拙的、不太成功的,但這一努力值得鼓勵。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