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年火鍋賽道火了,鍋圈還好嗎?

新年期間,火鍋賽道再次火熱了。
據《證券時報》報道,以火鍋龍頭海底撈為例,全國海底撈跨年的預訂桌數已突破10萬桌,這一數據大約是平日預訂量的5倍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寒冷的天氣和愈加濃厚的新年氛圍也帶火了火鍋外賣。數據顯示,火鍋品類的外送訂單量同比上月同期增長約40%,“在家吃飯概念股”的鍋圈業務也迎來快速增長。
2023年末,鍋圈在港交所完成了上市,市值約為170億港元。同時,早在上市之前,鍋圈就已從資本市場上,獲得了多輪融資,受到眾多行業大佬的青睞。
不過,在資本的追逐之下,鍋圈的營收、毛利潤雖然逐年增長,但盈利能力堪憂,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善,有媒體觀點指出,在節假日期間業績暴增的餐飲企業,業績增長的持續性或受到市場擔憂。
資本加持的鍋圈,雖然業績實現扭轉,但似乎確實面臨一些隱憂:過度依賴火鍋類產品,沒有第二增長曲線;過度依賴加盟商收入,其加盟關店率提升;一些產品依賴代工,導致品質容易出問題。
相關數據顯示,“在家吃飯”這一賽道,未來前景大有可為,而作為行業內的龍頭,鍋圈在面臨廣闊前景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競爭壓力。
不過,靠著“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鍋圈取得了階段性成功,不僅開店數量達到萬家,還擁有親民的產品價格,以及逐漸完善的供應鏈體系。
目前,鍋圈食品所在的賽道,仍然擁有巨大想象空間,而在企業擴張過程中,如何在快跑的同時,保證步伐的穩健,也將考驗著這家企業的實力。
資本爭相追逐
2023年11月初,鍋圈正式登陸港交所,“在家吃飯”細分賽道,涌現出了第一家上市公司。
上市之后的鍋圈,股價迅速經歷了過山車,先是由發售當日的5.98元,升至最高點7.7元,之后又滑落至6元左右,如今市值約為179億港元,與上市初期相當。
通過這次在港股IPO,鍋圈從資本市場募資超過4億港元,并引入了四名基石投資者,共認購其約3000萬美元的股份,恒順醋業、牧原集團、中糧資本等食品大佬,均參與了股份認購。
其實,作為食品行業的新星,鍋圈食品自從創立以來,一直都倍受資本青睞。
根據天眼查App顯示:鍋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從事農副食品加工為主的企業。
而自從2019年成立以來,鍋圈已經完成了多輪融資,累計金額超過30億元,不惑創投、IDG資本、三全食品、物美投資、招銀國際、分眾傳媒、茅臺基金等,都曾向其伸來橄欖枝。
同時,根據招股書顯示:鍋圈完成此次IPO后,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四個方面。其中,約40%用于提高產能及效率,以增強供應鏈能力;約40%用于開設及經營自營店;約10%用于建立產品研發中心,以及升級和購買相關設備;約10%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用途。
可以看出,在獲得了充足資金后,鍋圈食品將進一步完善自身,提升其市場競爭力;而在經營業績方面,在資本的保駕護航下,鍋圈似乎正面臨業績壓力。
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鍋圈食品分別實現營收29.65億元、39.58億元、71.7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3.5%、81.2%;分別實現毛利潤3.29億元、3.55億元、12.4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9%、251.5%,毛利率分別為11.1%、9%、17.4%。
同時,2020年至2022年,鍋圈食品的凈利潤,分別為負的0.43億元、負的4.61億元、2.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負的967.2%、149.8%。
可以看出,雖然在最近三年間,其營業收入、毛利潤持續增長,但是鍋圈的盈利能力依舊堪憂,三年間僅在2022年實現盈利。
另一邊,招股書還顯示:2023年前四個月,鍋圈食品實現營收20.78億元,同比下降3.8%;實現凈利潤1.19億元,毛利率為21%。
針對2023年前四個月,鍋圈營收下降的情況,招股書解釋稱:主要原因是2023年前四個月,火鍋產品的銷售額較高;部分原因是人們在疫情消退后,更頻繁地外出吃飯。同時,鍋圈對此還表示:營收收入的小幅下降,被毛利率的改善所抵消。
擴張背后的隱憂
雖然在資本的加持下,最近一段時間的鍋圈,經營業績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其高歌猛進的同時,似乎也存在一些隱憂。
首先,鍋圈目前的產品結構不夠協調,過度依賴火鍋類產品。
其實,早在2015年,鍋圈食品創始人楊明超,就開始涉足火鍋店供應鏈生意,在其轉型創立鍋圈食品后,火鍋產品仍占主要地位。
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3年前四個月,鍋圈食品的營收結構中,火鍋類產品收入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81.9%、79.7%、75.8%、74.8%;燒烤類產品收入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5.8%、7.6%、10.1%、12.3%。
可以看出,雖然在鍋圈的營收比例中,火鍋類產品占比不斷下降,但如今仍占據主導地位,燒烤類產品為主的第二收入曲線,如今還未形成。
其次,鍋圈的銷售渠道中,加盟商比例過高,導致其營收過度依賴加盟商。

根據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3年前四個月,鍋圈向加盟商銷售產品的收入,分別占到總營收的98.2%、94.2%、90.3%、87.6%。雖然其占比逐年下滑,但在如今的營收結構中,加盟商仍是絕對主力。
同時,從門店數量上來看,2020年至2022年,鍋圈新開加盟門店數分別為2883家、2762家、2631家,關閉加盟門店數分別為28家、194家、279家,加盟店關店率分別為0.7%、2.8%、3.0%。而在2023年前四個月,鍋圈加盟店共關店132家,已經接近2022年全年的一半。
可以看出,雖然鍋圈的加盟店數量,始終處于增長中,但是其增長速度在下降;同時,其加盟店的關店率,卻在持續上升中。
最后,鍋圈部分產品依賴代工,容易出現質量問題。
比如,據《界面》報道,早在2019年,作為鍋圈牛油火鍋底料生產商,重慶湯嫂食品有限公司,曾因油酥花生大腸菌群項目不合格、火鍋伴侶調味料鈉含量標注錯誤,而受到兩次行政處罰;同時,其供貨商泌陽縣鑫發食用菌公司,也在2021年因生產環節的衛生問題受罰。
賽道很寬闊
雖然上市之后的鍋圈,依舊面臨著一些隱憂,但作為“在家吃飯概念股”,鍋圈的前景依舊很大。
根據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在家吃飯餐食產品市場規模,已經從2017年的1149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290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6.1%;預計到2026年,這一市場將達到8000億元規模。
而在這一細分市場中,作為龍頭企業的鍋圈,也僅占到3%的市場份額;前五大市場參與者,總計占到11.1%的份額。同時,根據沙利文2023年初的調查,超過95%受訪者表示,愿意增加今后在家吃飯的頻率。
這樣看來,良好的市場前景,使鍋圈擁有巨大想象空間,而在這種市場前景下,其門店數量也在持續增長。
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鍋圈食匯的全國門店數量,分別為4300家、6868家、9221家;截至2023年4月末,其門店數量達到9844家,距離“萬店”目標,僅僅一步之遙。
同時,自2017年1月份,鍋圈食匯在河南鄭州,開立了第一家門店開始,到如今幾乎實現“萬店”大業,鍋圈僅僅用了不到7年。
與鍋圈相比較,在食品快餐行業中,從成立到門店突破1萬家,華萊士用了9年,正新雞排用了22年,蜜雪冰城用了23年;而洋快餐巨頭肯德基、麥當勞,兩者截至2022年底,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分別為9094家和5400多家,尚未達到萬店規模。
不過,“在家吃飯”寬闊的賽道之下,鍋圈面臨的對手也有很多。比如,盒馬、美團、叮咚買菜等生鮮巨頭,依靠更豐富的食材種類,以及線上線下的相互配合,給鍋圈食品帶來了壓力。
另一邊,三全食品、安井食品等食材生產企業,也可以依靠強勢的供應鏈,利用其在生產端的優勢,擠壓鍋圈的生存空間。
由此可見,“在家吃飯”細分賽道,對于鍋圈是一把雙刃劍:作為賽道中的頭部企業,鍋圈可以隨著市場的成長,而擴大自身規模;另一方面,其他與之有關的企業,也可以隨時切入賽道,對鍋圈形成有力競爭。
因此,對于鍋圈食品來說,選擇正確發展路徑,似乎就顯得尤為重要。
農村包圍城市?
鍋圈的發展路徑,用最簡單的字概括,似乎應該是“農村包圍城市”。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底,鍋圈食品的9221家門店中,有6575家位于地級以下城市,占到整體門店比例的71.2%;其中,就連鄉鎮一級的地區,鍋圈也有1589家門店,占到整體門店數量的17.2%。
另一邊,鍋圈創始人楊明超也曾表示:鍋圈走的是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路,先從縣城做起,再逐漸布局到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重慶等一二線城市;同時,這種由下到上的發展路徑,也決定了鍋圈的親民價格策略。
在鍋圈食匯的門店中,其產品價格相對低廉,售價一般在10元至30元間,與餐廳和外賣相比低了不少,但是食材的品質卻并不輸給對方。
同時,為了保證食材的品質,鍋圈食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倉儲物流體系。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鍋圈參與孵化的冷鏈物流企業,已在中國布局了14個區域中心倉,30多個冷配物流網絡,1000多個冷凍前置倉,其大多數訂單,已經實現了倉庫到門店次日達。
另一邊,針對食材的品質問題,鍋圈也在作出改變,逐漸由單一的銷售食材,轉變為生產、銷售食材。
根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前四個月,鍋圈已經控股了和一肉業、丸來丸去、澄明食品三個食材生產廠商,并參股了供應商逮蝦記;同時,鍋圈還與安井、三全等266家食材供應商合作,為其門店供應食材產品。
如今,鍋圈門店共計銷售有700多種產品,涵蓋火鍋、燒烤、飲料、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鮮、西餐、零食八個品類,其中自研和自有品牌占比超90%。
可以看出,依靠“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鍋圈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長為“在家吃飯”賽道上的一匹黑馬。
不過,在企業的快速擴張中,各種問題都會紛至沓來,鍋圈未來將面臨哪些困境?將會做出哪種決策?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作 者 | 碣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