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一號文件,“千萬”重視

“一號文件”,如期而至。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2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
大江奔流有其源。“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發軔于20多年前,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背景中,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意義深遠。
中央農辦負責人在解讀文件時表示,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究其因,我國各地農村情況千差萬別,自然條件、風土人情、發展水平、工作基礎各不相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才能事半功倍。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還要避免“有其形而無其神”。“一號文件”強調,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歸根結底,學是為了用,用是為了讓農民得其實,真真切切嘗到甜頭,得到盼頭。
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啟動實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省試點。“再延長30年”,無疑讓農民吃下定心丸。無論健全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還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乃至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每一項制度設計都應問計于民,每一項改革都應反映農民意愿。總而言之,保障農民的首創精神,尊重其主體地位。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是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這也是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根本目的。對于農民來說,富不僅體現在錢袋子上,還體現在精神世界上。
比如,要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農民唱主角,促進“村BA”、村超、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近年來,多地的農民文體等活動風生水起,乃至在全國范圍內都頗有影響。這既說明農民在這些方面有旺盛需求,也映襯出發展群眾性文體活動有廣闊空間。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需要多策并舉。除了著眼于補上基礎設施短板,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以及做好“土特產”文章之外,還需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比如,優化公共教育服務供給,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做好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等關心關愛服務等。公共服務越完善,農民受保障水平就越高,也越有信心擁抱美好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一號文件”還對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作出了系統部署。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激發農村各類要素潛能和主體活力,鄉村全面振興才有更持久的動能。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并深刻理解“三農”問題,不斷學習、運用好“千萬工程”經驗,打好鄉村全面振興漂亮仗就更有底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