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在滬舉行,探討三處“批評的現場”
第十二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近日在滬舉行,這次年會主題為“批評的現場”,并下設三個分議題,“批評的理論現場”“批評的文化現場”“批評的藝術現場”。在兩天年會期間,與會的學術委員分組討論了各議題,并以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的《中國當代藝術2018年度報告》作為年度批評總結。據“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了解,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將與中央美術學院合作成立批評大講堂,使中國當下的美術批評得以走進校園,影響年輕一代。
11月10-11日,第十二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在上海舉行。會議由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組委會、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共同主辦。
這屆年會的輪值主席為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批評家、策展人李曉峰,學術主持為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楊小彥和藝術批評家劉淳,秘書長為批評家、策展人楊衛。出席年會的有年會學術委員48人,包括出席嘉賓、特邀嘉賓等共80位出席會議。
這次年會主題為“批評的現場”,三個分議題分別是:“批評的理論現場”“批評的文化現場”“批評的藝術現場”。


年會輪值主席李曉峰說,作為年會主題,“批評的現場”意在客觀、中性又有明確能指、所指地呈現年度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視域、狀貌與特色,也是編輯《2018中國美術批評家年度批評文集》的著眼點與著力點。
在李曉峰看來,首先,“批評的現場”包括了現場的批評,既是從批評出發審度現場,也是從現場出發審度批評,由此,成為批評的現場與現場的批評的雙向合題。批評與現場的相互依存、相互砥礪,使“批評的現場”具有了雙重屬性,“現場”不僅是批評的對象化現場,更是批評的主體化現場,批評因現場而在,現場因批評生長。其次,“批評的現場”隱含了兩個潛臺詞:一是正在進行時的動態批評,有別于書齋化的靜態理論;二是面對當下的生態批評,有別于書袋式的固態理論。再次,強調“批評的現場”還尤其強調批評的“現場感”。
年會上,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于長江,中國藝術研究院美研所研究員、旅美學者王瑞蕓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陳劍瀾,分別以《批評的人文社會語境》《困惑與清醒真相與執作》《中西體用與損益》為題做了主題發言。盡管學科與思考的角度不同,卻分別以“互相忽略”“共贏”“相互映照”的觀點為當下中國藝術批評的旨歸提供了參考。
批評的三個現場
11月10日下午,參會批評家從“批評的理論現場”“批評的文化現場”“批評的藝術現場”三個方面進行了分組討論,不時有觀點碰撞。

A組:批評的理論現場
A組討論,以“批評的理論現場”為主題,召集人何桂彥作主持。何桂彥在“批評的理論現場”這個主題下,提出了三個話題讓嘉賓們參與討論。何桂彥介紹說:第一個問題是1987年至2018年40年中,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理論話語。在每個十年,或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哪些理論成為了當時的主導。第二個問題,是批評和理論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產生的影響。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在過去的40年中,每個時期的特點也有所不同。比如在新潮美術時期,批評和理論引領了藝術創作,而在2000年以后,藝術資本、藝術的展覽制度等可能對創作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第三個問題,是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理論的本土建設,如何構建我們自己的批評和理論體系,如何形成我們自身的特點,以及譜系,甚至流派。
B組:批評的文化現場
B組討論,以“批評的文化現場”作為主題,召集人楊小彥作主持。楊小彥說:“我們的主題是‘批評的文化現場’,大家很熱情高漲地討論文化現場中批評空間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的擴張。我覺得今天表達的最正面的信息,就是要堅持批評的有效性,堅持批評的個人性,以及通過對藝術作品的策展來提出問題,使批評通過展覽現場,而成為真正的批評。或者說制造一個批評的現場,使批評得以進行,來抗衡可能越來越受到某種局限的外部空間的壓力。”
C 組:批評的藝術現場
C組討論,以“批評的藝術現場”作為主題,召集人劉淳作主持:“批評的藝術現場,大家討論熱烈,各抒己見,充分表達了各自在當代藝術發生、發展過程中批評的作用和展現的力量。每個人對‘現場’的理解和認識不一樣,從歷史的角度上說,現場就是藝術史初審的開始,而理論也是通過現場發生的。優秀的藝術批評一定能夠進入藝術史。從這個意義上說,批評從來就沒有離開過藝術的現場。沒有批評就沒有現場,沒有現場就沒有批評。在今天,批評依然要關注成長中的藝術家,批評的專業屬性和自身價值才能充分得以彰顯。”
美術批評將走進校園
11月11日上午,三個小組的召集人何桂彥、楊小彥、劉淳分別匯報了小組的討論綜述,產生了一系列富有學術價值的理論和觀點,為藝術界的理論框架注入了生機。
匯報結束后,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作了年度批評總結,題為《中國當代藝術2018年度報告》,這場“不帶自己觀點”的報告,內容詳實,風趣幽默,也為批評家了解年輕一代的思維提供了另一角度的參考。
年會最后,輪值主席李曉峰從組織、主題和服務等方面對此次年會進行了總結,認為文章劃分之所以出現了不平衡的結構,其實也體現出當下批評的實踐熱情遠遠大于理論的熱情,當然,對批評的實踐熱情也印證了本屆年會的主題:批評的現場。此外,會議宣布將由楊小彥擔任第十三屆年會輪值主席。
年會秘書長、主持人楊衛透露,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將與中央美術學院合作成立批評大講堂,使中國當下的美術批評得以走進校園,影響年輕一代。
為配合此次年會,組委會還在上海藝博會期間舉行了第12屆“青年藝術家推介展”,40位參展青年藝術家,來自央美、川美、國美、廣美、上美等各個美術學院或藝術院校,來自城市、鄉村不同的家庭背景,作品涉及繪畫、雕塑、裝置、影像、行為藝術等廣泛的當代藝術領域。展覽中,女性藝術家占參展人數雖不足三分之一,作品表現卻完全可以與男性藝術家平分秋色。從鄉土到城市,從現實到未來,從“非遺”傳承到新科技,從抽象到新寫實,從數碼技術到身體語言,創作者開放的藝術觀念與自由的藝術創見,構成了當代青年藝術家藝術生態的整體風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