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電商預售模式問題多,中消協分析五種不誠信套路
1月31日,中消協發布《2023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分析顯示,投訴熱點涉及電商平臺預售模式亟待規范等問題。
分析指出,電商平臺預售模式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尾款”漲價不誠信。消費者在購買預付商品時,顯示定金和“尾款”均已確定,但支付“尾款”時卻發現“尾款”被商家悄悄提價。
二是預售商品不價保。經營者在預售時承諾商品全程價保,預售結束后又通過發放優惠券或補貼形式變相降價,并以補貼或優惠券不參加價保為由拒絕價保;或者經營者以下架商品鏈接隨后在另一鏈接重新上架同款商品方式逃避價保。
三是承諾贈品不兌現。商家預售頁面宣傳支付定金和尾款后會有贈品,但隨后又以贈品無貨為由不予兌現。
四是承諾時間不發貨。如預售商品經營者以工廠問題、天氣原因等為由超過預售期仍不發貨;或以漲價為目的,謊稱預售商品無貨,但卻下架原低價預售鏈接,并上線新的現貨鏈接提高售價。
五是“最低價”宣傳不屬實。商家宣傳預售商品為活動期間最低價,但消費者付完尾款卻發現商品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購買。
如:2023年11月1日,消費者吳女士向山東省濰坊市消費者協會投訴,其在某品牌化妝品官方旗艦店直播間購買化妝品,商家在直播間宣傳該套裝預先支付定金100元,最終到手價不到900元。但消費者支付100元定金后,商家要求支付998元尾款,與宣傳的最終到手價不符,欺騙消費者。
再如,2023年5月2日,消費者呂女士向武漢市消費者協會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分會投訴,其于2023年3月25日在某電商平臺店鋪購買了一款預售動漫書籍,購買時商品有貨。5月5日接到客服通知說商品缺貨,問消費者是否選擇退款。呂女士明確告知不接受退款,但是在消費者沒有進行任何操作情況下,5月17日下午突然收到一筆來自該平臺的退款通知。消費者登錄平臺點擊查看訂單詳情,顯示訂單取消申請是消費者自己提交的,消費者稱在被退款前的當天并未登錄過該電商平臺。
中消協指出,預售商品一般在定金退還、價保等方面有諸多限制,且發貨等待時間較現售商品更長,消費者在選擇購買預售商品時,要仔細閱讀了解經營者相關預售規則,特別是各類限制性條款。電商平臺應強化平臺主體責任,明確預售模式下平臺或商家的信息披露義務、交付保障措施、退換貨規則等。監管部門對預售商家出現虛假宣傳、欺詐銷售、價格違法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應及時依法給予處罰,保護好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維護好電商行業正常市場秩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