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來稿|癌癥發生轉移了,還能治嗎?
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癌癥日”。在這場與癌癥的曠日持久的對戰中,雖然我們還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是在某些癌種上我們已經有能力控制局勢。例如在我國發病率最高的肺癌,在給予有效的治療措施后,患者的生存期可以被顯著地延長,生活質量也大大提高。在臨床上,即便是已經發生腫瘤轉移的晚期肺癌患者,依然擁有可以長期生存的機會。
年近六旬的李伯就是一位晚期肺癌的“幸存者”。4年前的一次體檢中,李伯不幸地被確診為右肺惡性占位。在一系列精密的檢查之后,胸外科醫生們確定李伯有手術治療的機會,并及時地進行了肺癌根治術。手術后的病理檢查確診李伯為II期的右肺腺癌。由于已經發生了局部淋巴結轉移,為了降低術后的疾病復發率,李伯在手術后接受了4個療程的輔助化療,之后便定期到醫院隨訪復查。日子風平浪靜地過了3年,一年前醫生在例行檢查中發現李伯的疾病復發了。這次疾病卷土而來,侵襲了兩肺、胸椎和鎖骨上淋巴結。為了明確新病灶的性質,李伯接受了鎖骨上淋巴結活檢術,手術病理明確為:轉移性肺腺癌。由于多發轉移病灶是無法通過手術根治,因此李伯轉診至我們腫瘤內科,準備接受系統性的藥物治療。
如果回到20年前,只有傳統化療藥物的情況下,發生了腫瘤遠處轉移的李伯生存期很難超過1年。好在這20年內,治療肺癌的新藥層出不窮。有針對各種驅動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有抑制腫瘤血管生長的靶向藥物,如今還有激發自身免疫功能的新型免疫治療藥物,它們都為像李伯這樣的晚期肺癌患者們帶來了生機。尤其是免疫治療藥物的問世,讓患者們在抗腫瘤的戰場上如虎添翼。
對于肺癌患者,我們所說的免疫治療指的是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這類藥物,這也是目前醫學界內最為廣泛應用的一種免疫治療手段。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免疫檢查點?它們是一系列在免疫細胞上表達的、可以防止免疫細胞過度活躍的分子,例如程序化死亡分子和配體(PD-1/PD-L1)。當我們的身體被病原體入侵時,免疫細胞會被喚醒,投入戰斗。然而“殺紅眼”了的免疫細胞很可能變成脫韁繩的戰馬,橫沖直撞,誤傷了我們的正常組織和器官。為了避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酣戰之后免疫細胞上的免疫檢查點的數量會增加并被激活,它們向免疫細胞發出“停戰”的命令。這種“休兵養息”有利于維持人體免疫內環境的穩定和平衡,是人體的一種正常的自我調節機制。然而,可惡的腫瘤細胞是十分狡猾的敵人,它們也會給自己“裝備”上PD-L1,并與體內T淋巴細胞上的PD-1結合。T淋巴細胞接收到了“停戰”的信號,于是腫瘤細胞們“乘虛而逃”,這也就所謂的“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之一。有了上述知識背景之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概念就很容易被理解了。可以阻斷免疫檢查點對免疫系統抑制作用的藥物被統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我們以抗PD-1的單克隆抗體類藥物為例,它們可以與腫瘤細胞上的PD-L1一起競爭T淋巴細胞上的PD-1的結合位點。在爭奪之中我們的藥物往往占據了上風,搶占位點進而阻止腫瘤細胞上PD-L1與T淋巴細胞上PD-1的結合。這就相當于讓腫瘤細胞無法繼續發送錯誤停戰信息,束縛戰馬的“韁繩”又被松開了,T淋巴細胞可以重新開始沖鋒陷陣、奮勇殺敵。
李伯不幸疾病復發,雖然病理科醫生沒有找到致病基因突變,但好在發現他的腫瘤組織內有PD-L1的表達,而且為數還不少。這提示我們腫瘤內科醫生,李伯有很大的機會從抗PD-1/PD-L1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中獲益。因為大量的臨床研究結果表明,腫瘤組織內PD-L1表達的越多,通常對于免疫治療的療效就越好。這個過程可以被通俗地理解為要拉住“戰馬”,得先有足夠多的“韁繩”。于是我們為李伯制訂了PD-1抑制劑聯合傳統化療的治療方案。在開始藥物治療之前,李伯心里有些忐忑,他擔心增加了免疫治療藥物之后會帶來一些無法承受的不良反應。其實他有些多慮了。免疫治療的不良反應主要是由激活的T淋巴細胞對正常組織的誤傷而引起的,臨床上稱之為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常見的有免疫相關性甲狀腺炎、肺炎、腎炎、胰腺炎、心肌炎等等。這類不良反應無法預防,但是發生率低,而且大多并不嚴重。我們醫生會用采血化驗、心電圖、超聲檢查等方案來監測這些不良反應。一旦出現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也不必驚慌,因為絕大多數的不良反應是可以通過停藥或者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方法來緩解的。
在打消了顧慮之后,李伯積極配合地接受了藥物治療。為了預防骨轉移造成的骨折、骨痛等不良事件,我們也同時給予他骨改良劑(雙膦酸鹽)的治療。完成4個療程的治療后復查CT和磁共振,檢查結果提示李伯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目前李伯正在進行PD-1抑制劑的維持治療。因為沒有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李伯的生活質量大大提高,精神矍鑠的他讓旁人無法相信這是一名晚期肺癌患者。
李伯只是成千上萬的從系統性藥物治療中獲益的一名典型病例。他的經歷告訴我們,肺癌進展到了晚期并不是山窮水盡、無路可走。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檢查,必要時再次手術活檢,明確腫瘤的病理分型,讓醫生可以有的放矢,選擇最適合的藥物,在醫患攜手努力之下,把晚期肺癌變成一種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
(作者單位:華東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