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事兒|哈爾濱旅游火出圈后,地方文旅宣傳跟風模仿引發反思
哈爾濱旅游在這個冬天的“意外”走紅讓各地文旅部門“坐不住了”——從文旅局長出鏡“整活兒”,到官方賬號一天發數十條短視頻,從“喊麥”式洗腦宣傳曲,到組織專業表演團隊與游客互動……各地文旅局奇招頻出,希望用“潑天的流量”接住“潑天的富貴”。

2024年1月12日,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游人如織。 視覺中國 圖
那么,各地文旅宣傳的持續“沸騰”能否真正引來游客呢?
1月28日,新華社刊發《新華調查丨透視文旅持續“沸騰”:“流量”如何變“留量”?》一文指出,隨著各地都想“分一杯羹”,線上跟風模仿又未能凸顯本土特色的內容也層出不窮,同質化嚴重,易引發審美疲勞。業內人士認為,基于地方特色、文化底蘊打造的差異化產品才能形成競爭壁壘。一些網友更是直言:“沒有宰客、提高服務,才是王道!”
文章稱,“文旅部門不能因本地短期走紅沾沾自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后端‘品控’工作。”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宋長善說。如果“彎道超車”變“翻車”,輿論風暴反而會影響長期打造的旅游形象。
宋長善建議,應在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基礎上,結合自身資源稟賦,以特色文化賦能景區,打造高品質、多樣化、個性化的“硬核”文旅產品。“線下的旅游體驗取決于整個旅游產業鏈是否完善、管理是否到位,這并非僅靠拍短視頻宣傳片就能做到。”
《經濟日報》刊發的《跟風“玩梗”不如“寵愛”游客》一文認為,各地跟風刷存在感的背后,實則是旅游行業的“流量焦慮”。網絡流量雖必不可少,卻并非旅游火爆出圈的唯一條件。很多地方跟風“玩梗”,也并未迎來“潑天的富貴”。為什么?本末倒置了,流量是結果,不是起因。很多人只看到了流量帶來的火爆,而沒有探究引來流量的原因。或者說,只看到表面形式和載體,沒有深入思考其背后的積淀。
文章表示,“互聯網+旅游”的時代,流量是把雙刃劍,個體的、局部的、細節的傳播量級有時會被無限放大。一名網紅可以帶火一個景點,但一名不稱職的導游也可能損毀一個地方的旅游形象;一道小吃或許就能吸引無數人心向往之,但一個宰客餐館也能敗壞整個行業的名聲;一次新穎的活動也許就讓一個地方迅速“出圈”,但一次糟糕的旅游體驗也能令其一夜之間敗壞互聯網口碑。
跟風模仿蹭流量的文旅宣傳方式也在多地引發反思。
據《寧夏日報》1月23日報道,自治區人大代表馬立群表示,網紅城市“出圈”,實際上是旅游市場變化、消費模式變化的外在表現。如果是“一窩蜂”跟風模仿蹭流量,反而不利于地方文旅形象的推介。面對流量,城市管理者要有理性的心態,清醒認識流量的漲潮退潮,應該把功夫下在日常,根據自身特色,創新城市形象的傳播方式。建議自治區各地立足本地資源深入挖掘,多從特色上豐富業態,以文化為支撐,調動本地的文化資源。例如,可以聘請有文化積淀、懂文旅市場推介的網絡大V來推薦,通過大V的宣傳展示,帶動粉絲的熱情,讓眾多網友覺得寧夏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馬立群稱,旅游不是“一錘子買賣”,是靠口碑、靠知名度的長線事業,如果基礎工作跟不上,就算文旅局長把城市夸得像花一樣美,但是游客去了之后很失望,這就變成了“賣家秀”和“買家秀”的尷尬,建議各地政府還是要綜合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質、商業接待環境、公共服務水平等,使游客真正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服務。
重慶綦江區文化旅游委也在近日答復網友建議時指出,近期,哈爾濱文旅利用新媒體平臺成功火出圈,全國不少文旅部門紛紛效仿,只是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同樣的宣傳方式不一定全國通用,盲目跟風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綦江區文化旅游委將從中認真學習吸收、總結提煉文旅宣傳先進經驗和技術,并運用于以后的宣傳工作實踐中。
綦江區文化旅游委介紹稱,2024年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綦江文旅宣傳工作:一是指導各街鎮、旅游景區持續開展好文化旅游惠民消費季活動,融入綦江特色元素,做好宣傳推廣;二是積極組團參加市內外大型文旅展會,展示綦江區良好形象;三是策劃包裝升級多條不同主題的精品旅游線路,探索開展線下線路采風活動,擴大宣傳影響力;四是加大與市級主流媒體合作力度,依托區融媒體中心媒體資源,利用官方微信、微博等基礎宣傳陣地,全面宣傳綦江文旅體。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