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鐵錘妹妹”能打仗能打雷
書家說“字如其人”,字里行間透露書者的心性。寫出的字就是書者的心畫。實際上,兵家也有類似的說法。“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棍槊棒,鞭锏錘抓。”十八般兵器,各有優長。即便是精通十八般兵器的武術奇才,也會有那么一兩件最趁手的殺手锏。兵器是內功的外在表達,也是肢體的直接延伸。不同的人擇不同的器,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明代 鐵制青龍戟
觀復博物館 藏

明代 四棱鐵锏一對
觀復博物館 藏

清乾隆 痕都斯坦玉柄帶緞鞘腰刀
觀復博物館 藏
刀劍輕便靈動,文人雅士多半防身,隨身佩戴。槍戟尖銳鋒利,是沙場上軍將的戰斗利器。近身肉搏,錘的優勢凸顯,殺傷力極強。因為錘的沖擊力大,一般鎧甲無法抵擋錘的重擊,一旦擊中,皮開肉綻,血花飛濺。
錘本是西北少數民族的常見武器。由于北宋兵將的甲胄已成定式,鎧甲保護前胸后背,變得異常厚重。
《夢溪筆談·器用》中描述宋代鐵甲,甲片連綴而成,五十步外的強弩望塵莫及。這樣厚重的鐵甲,刀劍根本拿它沒招兒。錘就變得非常重要,借由錘的重擊,一擊致命。甲胄是盾,鐵錘是矛。在矛盾角力中,錘的重擊往往略勝一籌。


清代 短柄金瓜錘
觀復博物館 藏
錘的造型簡約而不簡單,由錘柄、錘頭組成。錘頭形似金瓜的錘叫做金瓜錘。錘頭長刺兒的錘叫蒺藜。蒺藜本是植物,長在海濱沙地,果實長有尖刺。利與鈍的結合,讓錘變得所向披靡。

蒺藜
流星錘更像是一種暗器,錘頭系在繩索兩端,中間由繩索相連,最長的流星錘可達六七米。
明代兵書《武備志?軍資乘?器械三》記載:“錘有二,前者為之正錘,后面手中提者為之救命錘。”一頭兒是“正錘”,另一頭兒是“救命錘”。“正錘”飛出去,擊打敵人,萬一不慎被對方纏繞住時,“救命錘”能瞬間發起二次進攻。

流星錘
歷史上使錘的人都是身強力壯的豪士。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長子岳云,就是個中高手,慘死他錘下的金兵不計其數。鐵錘一亮,震懾群敵。
明朝定國公徐延昭,也善用錘。他手中的錘,上打昏君,下打讒臣,讓人不寒而栗。也因為其形象過于深入人心,乃至后世京劇里大花臉這一行當,就叫“銅錘花臉”。

京劇人物徐延昭
明代中后期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截教、闡教、人道三教共立"封神榜"。截教的老大通天教主法力通天,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聯手都不一定是他的對手。通天教主無敵,手中的法寶更是厲害,其中一宗法寶就是錘——紫電錘,算是頂級殺傷性武器。在第八十四回中,通天教主與老子一決雌雄,祭出的法寶就是紫電錘。
清代《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故事《雷公》:“值小雨冥晦,見雷公持錘振翼而入。”
雷公也用錘,以錘擊鼓,發出的聲音就是雷。雷公的錘用處很多,施行雷法,也能懲惡揚善。我們生活中常說這人壞透了,真是“天打五雷轟”,說的就是雷公,用的就是錘。宋代《夷堅甲志》這本書里有個雷公的小故事:有個叫熊二的人“稟性悖戾”,將自己的父親“視如路人”,雷公絕不手軟,在他后背留了四個大字:“不孝之子”。我想這幾個字八成兒也是用小錘子錘出來的。

元代 青玉雷公像
觀復博物館 藏
說到底,無論是人,還是神,拿錘的都是狠角色,要么力大無窮,要么法力無邊。
要是哪天你碰見個姑娘,面似桃花,身如猛虎,狀若挖掘機,能陪你賞花看夕陽,還能陪你上刀山下火海。那么,恭喜你,你肯定是她的天選之子了。你試著問問看,沒準她的外號兒就叫鐵錘妹妹。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