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乾隆盛世,一個吃不飽餓不死的盛世
歷史上的1793年,法國大革命走向了高潮,美國第一位總統喬治?華盛頓在當時美國的首都費城宣誓連任總統,英國的工業革命也正如火如荼。
這一年的中國,乾隆皇帝忙于慶祝自己的82歲生日,并親自撰寫了《十全記》,敘述了他一生所打的十場大勝仗。他還從新疆精選了和田玉,并刻上自詡的稱號“十全老人”。
乾隆十分驕傲地認為他是千古第一皇帝,超越了他的父親雍正、祖父康熙,超越了他的偶像唐太宗,甚至超越了儒家傳說中的圣人堯舜。

乾隆騎射圖 局部 郎世寧
不得不說,乾隆并非自大狂妄,他的自信是有底氣的。
首先,乾隆時期的大清國正經歷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盛世——“乾隆盛世”。
生逢盛世,是每一個中國人對時代的最大期望。但是中國歷史上大的盛世并不多,我們熟知的有“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等。但是,“康雍乾盛世”在各個層面都超越了前者。
當時大清國的疆域是13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將近三個億,占到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經濟上,中國的經濟地位超過美國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當時中國在世界制造業中所占的份額,是英國的八倍,俄國的六倍,日本的九倍。
彼時的大清,國庫充盈,四海臣服,周圍小國都紛紛稱臣進貢。王孫公主,都是外族通婚時的香餑餑。
同樣也是1793年,英王喬治三世派遣以馬戛爾尼為首的700人使團來華,謁見乾隆皇帝,要求通商。當他們踏上中國的土地,他們期待的《馬可·波羅游記》中非常富庶、遍地黃金、人人都穿綾羅綢緞的中國卻是另一番景象:
在天津,英國船隊將變質的雞鴨鵝扔到河里,好幾十個人也不管會不會水就往水里跳去搶。
底層社會幾乎見不到一個胖子,到處都是面黃肌瘦、衣不蔽體的百姓,只有青菜、谷物可以勉強填滿肚子,完全沒有歐洲農民的烤肉、面包、牛奶和啤酒。
房屋通常都是泥墻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絕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
除了物質的貧乏,更為嚴重的摧殘是來自精神方面的,相對于18世紀的西方文明,乾隆時代是一個只有生存權卻沒有發展權的時代,是民眾意志被壓制得最萎靡的時代。
政府要給英國人找一個領航員,總兵就把當地的百姓全部抓來,命令他們一小時后出發去天津。完全不顧這些悲慘的人正雙膝跪地,苦苦哀求無法拋家棄子的痛苦。
在沒有官員的場合,中國人的表情十分正常。一旦有官員出現,中國人的神情立刻就變得非常拘謹。
在歷史學者張宏杰所作的《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一書中,作者用英國使者的所見所聞打破了我們一直以來對于乾隆盛世的幻夢——本質上,那其實是一個饑餓的盛世。

作者: 張宏杰
出版社: 重慶出版社
出品方: 華章同人
書系:華章大歷史
出版年: 2022-8
作為一本通俗歷史著作,張宏杰一方面以史學家的態度,向讀者展現了宏大的歷史場景,另一方面又以文學家的筆觸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勾勒形象,既宏大又細膩,既易懂又充滿趣味。
乾隆的“開掛”人生
張宏杰在《饑餓的盛世》書中回顧了乾隆的整個統治生涯,得出一個結論:乾隆皇帝是史上最幸運的皇帝。
乾隆25歲登基,爺爺與父親歷經70多年經營,已為他打下夯實的基業,他的即位可謂一帆風順,也沒有經歷父輩“九龍奪嫡”的殘酷內耗。
乾隆兢兢業業,成功消滅了導致歷代王朝覆沒的各種因素:橫征暴斂、藩鎮割據、外戚專權、后宮干政、宦官弄權、朋黨之爭……
即位初期,乾隆欣賞祖父康熙寬厚坦蕩的行事風格,對雍正時期被治罪的叔叔伯伯們予以寬赦。他從輕處罰正在被查辦的官員,對于被判刑的官員,他下旨不能株連家屬親友。憑此,他爭取到了皇親貴族與官僚集團的支持。
在處理與母親關系的時候,乾隆在孝順的同時絕對不允許太后越過政治界限,干預任何政事。他行事周密,早早杜絕了外戚專權以及宦官干政的可能。
他鑒于朋黨之憂,大力起用與官場幫派沒有關系的新人,以對父親留下的兩位重臣鄂爾泰、張廷玉朋黨進行釜底抽薪。大膽提拔自己二十多歲的小舅子、也是能才的傅恒,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年輕的“宰相”。后來,傅恒帶兵平叛了大金川叛亂。
他深惡并打擊腐敗,嚴格禁止官場給上級送禮。
他勤政愛民,憫農重農,并始終如一。廢寢忘食狠抓實抓農業生產,不遺余力投資水利等公共工程,切實保障救災機制的有效運作。
乾隆還大規模推廣引進的紅薯、玉米兩種農作物,當時的糧食生產得到了大幅提升,也給“人口爆炸”帶來了基礎。乾隆六十年(1795年),全國人口增至2.9696億。
這雖非絕后,確屬空前。在漫長的60多年統治中,他多次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農民的農業稅,從而使自己成為中國歷史上減免農民稅款最多的皇帝。
在軍事上,長達六年的平準大戰的勝利,清朝的版圖達到最大,面積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是清朝進入全盛的一個重要標志。
“得不償失的盛世”
乍看確實是一幅盛世繁華的景象,但是,實際上卻沒有那么美好,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在作者張宏杰看來,乾隆盛世不過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大總結和大重復。不幸的是,這個盛世出現在不應該出現的時候,是一個“得不償失的盛世”。
18世紀是人類歷史的巨大轉折點,西方文明已經開始跑步前進,而乾隆統治下的清朝卻更加專制。乾隆為了鞏固大清帝國的統治,把民眾關進了更嚴密的專制統治的籠子里。對所有的反抗都是嚴加鎮壓,不分首從,即行正法。
當時人口的空前增長雖說是乾隆的功績之一,但也造成了一個尷尬,陷入了“馬爾薩斯陷阱”,即人口的幾何增長,遠超出了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
乾隆年間的糧食總產量雖然創了歷史最高,但根據有關學者計算,人均糧食產量卻是最低。
這樣的盛世其實是一個吃不飽餓不死的“饑餓盛世”。
人口壓力導致社會動蕩逐漸加劇,除了抗租抗稅斗爭之外,各省關于教案的匯報不斷傳來,讓乾隆頭痛不已。他意識到無論是百姓吃飽與否,總有大膽的刁民在做皇帝夢,給他心里添堵。
作者張宏杰提出了一種說法,乾隆十三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乾隆的統治理念由此發生了重大變化。書中描述是因為摯愛的孝賢皇后去世和征大小金川的不順利,使得他的性情大變。但是更多是因為他看清楚了世間的“真相”。
了解的民間動亂和與官員打交道多了,本來是儒家信徒的乾隆越來越篤信韓非子的法家思想。韓非子指出,人人心中充滿的都是自私自利之心,無論是君臣、父親、還是朋友之間都一樣。老百姓為皇帝所用不是因為他們尊敬感恩皇帝,而是恐懼皇帝的權勢。
由此,乾隆對社會底層的控制由松轉緊,對底層民眾態度由寬轉嚴。雖然在經濟上對農民、特別是貧民慷慨大度,但是在政治權利上,他絕不允許農民有政治表達權。
文字獄以及對知識分子的打壓,在乾隆年間達到巔峰。康熙、雍正加一起也不過三十起,而乾隆一朝就制造了一百三十起文字獄。當時全國各地誣告之風大行。
我們熟知的由紀昀等編纂的《四庫全書》,為乾隆文化興盛之佐證。但實際上,整個編纂過程,亦是發現和消滅任何與皇權思想相左之觀念的過程,一邊編書一邊毀書。
巨量珍貴圖書被焚毀,隨同消滅的是一個民族的大量記憶和文化積淀。
當地理大發現和啟蒙運動所迸發出來的思想活力席卷整個歐洲時,乾隆正試圖無所不用其極的控制人民的思想,不能不說這是一個歷史的倒退。
作者不禁感嘆,乾隆時代是一個饑餓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數統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設計出來的盛世。乾隆時代的中國人,是“做穩了的奴隸”,只許有胃腸,不許有頭腦。
皇帝的新衣
由勝而驕,由勞而逸,是人性不變的規律。乾隆晚年,是其統治生涯的另一個轉折。
在《饑餓的盛世》中,作者指出皇帝的勤奮進取,經過官僚系統的層層傳導,最后抵達到社會可能只剩百分之十。然而皇帝的松懈懶惰,卻會被官僚系統層層放大,抵達到基層,會擴大十倍百倍。
晚年的乾隆辦事力不從心,心態也飄飄然,不再戰戰兢兢,更加貪圖享樂。早年他對給上級送“土特產”的行為下令嚴格禁止,自己也以身作則,不隨便接受地方官員的貢品。到了晚年,他帶頭違反了自己訂下的老規矩,公然索取貢禮。
于是,越來越多的封疆大吏把政務推到一邊,集中精力為皇帝準備奢侈品。許多官衙終日歌舞升平、花天酒地。進貢熱的另一個影響是官場上送禮之風的興起。
“文玩第一人”乾隆的寶貝:粉彩鏤空瓷瓶。后流落到了英國,在國際拍賣會上拍賣價格為5.5億人民幣,是中國最貴的陶瓷藝術品。
當時由和珅提議建立的以錢頂罪的“議罪銀”制度,沒有起到懲戒作用,變相地使得貪腐合法化,為犯罪提供了保護傘、“免死牌”。整個官場上行下效,腐敗像死灰復燃的瘟疫再次滋生,迅速傳播。
大量的資料證明,乾隆后期的官場無錢辦不了事兒,腐敗已經使得官僚體系爛到底了。滋養出和珅這樣的大貪官也不足為奇。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禮部侍郎尹壯圖打算揭穿皇帝新衣的真相,向乾隆直言“議罪銀”制帶來的貪污腐敗和吏治廢弛,結果乾隆氣急敗壞、一頓惱怒,他怎么能容忍有人對自己一手打造的盛世潑冷水呢。
乾隆決定和尹壯圖打賭:大清的官員隊伍到底基本上是好的,還是基本上是壞的;大清天下的倉庫基本上是滿的,還是到處都是虧空。
打了賭,乾隆同意尹壯圖去地方查訪,但是規定尹壯圖每到一處,朝廷先五百里通知地方官。于是,尹壯圖只好記錄下自己被安排好看到的一切交差,也就是各處安居樂業,民商富庶。最終,乾隆在這場維護面子的斗爭中“完勝”。

姑蘇繁華圖 局部 徐揚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事件里,乾隆暴露出了小雞肚腸的一面,他特別增加了一條規定,即陪同尹壯圖的官員可報銷差旅費,但是尹壯圖自己的費用自負。讓人哭笑不得。
最后,再次回到1793年,當時英國使團給乾隆帶來了大望遠鏡、氣槍、馬槍,甚至帶來了戰艦模型和熱氣球,但乾隆帝對此毫無興趣。
正是乾隆皇帝表現出來的傲慢和自大讓英國人最終放棄了與中國正常通商貿易的想法,轉而尋求依靠鴉片和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
乾隆死后不到半個世紀,英國就發動了鴉片戰爭,中國踏進了被動挨打、任人宰割的近代歷史。
作者:小C
原標題:《乾隆盛世,一個吃不飽餓不死的盛世》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