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郭萬達:新型城鎮化、新基建和新質生產力為經濟增長開辟新空間

用兩年時間,廣東GDP再上一個臺階。1月23日,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廣東省生產總值達到13.57萬億元,是全國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總量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
廣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分析認為,廣東經濟發展的支撐性、均衡性不斷增強,特別是實體經濟表現更強大。2023年,廣東經濟結構“進”的特征更加明顯, 在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中不斷發展壯大。
不過,政府工作報告仍客觀陳述了當前廣東經濟面臨的境況: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特別是經濟外向度高,受外部環境沖擊影響更直接;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一些企業經營困難;新動能培育有待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局面尚未扭轉,就業、教育、醫療、養老、育兒等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等問題。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在政府工作報告發布后專訪了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他認為,廣東要從新型城鎮化、新基建、新質生產力上打造增長的發動機。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
一、廣東需要“跳一跳”實現目標
南方財經:2023年廣東經濟邁上13萬億元,實現4.8%的增長。從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來看,您認為廣東2023年的發展態勢如何?
郭萬達:今年GDP增長4.8%,從三駕馬車的角度講,外貿還是比較疲軟,投資受房地產的影響,實際上拉動經濟有限,消費對經濟的增長的貢獻要相對大一些。
我們講的“三駕馬車”屬于國民經濟核算的支出法。而在地方上的統計方法,也會從生產的價值創造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三個產業來看。
工業對廣東的經濟增長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出口靠工業,投資中也有工業投資。2023年廣東工業增長4.4%,其中先進制造業的增加值增長6.1%,這高于GDP增長。再比如外貿中“新三樣”增長很快,電動載人汽車出口增長229%;鋰電池出口增長15.9%。所以總體上看,工業對廣東去年穩增長、穩就業、穩外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疫情之后,經濟開始恢復,旅游業開始復蘇,香港人北上來消費,所以消費對廣東帶來比較大的拉動經濟作用。像深圳過去的消費總額大約八九千億元,今年突破了1萬億元,助力消費的各種措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這是對2023年經濟增長的基本看法。
南方財經:13萬億元GDP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經濟規模。根據今年提出的5%的目標的話,相當于全年要實現接近7000億元的經濟增量,您怎么看這個目標實現的難度?
郭萬達:這個目標確實是有點難度的。廣東過去幾年GDP的增長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021年全國平均水平是8.1%,廣東是8%;到2022年,全國是3%,廣東是1.9%;2023年全國是5.2%,廣東是4.8%。
預估2024年全國GDP是增長5%的目標,因此廣東也提出5%,至少是跟全國的平均水平看齊,說明廣東是要“跳一跳”的,相當于給自己壓力,也表明經濟大省要發揮“挑大梁”作用。
按照現在各大國際機構,比如世界銀行、聯合國、IMF的預測,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基本是持平,不會有太大增長,甚至比2023年略有下降。在這個情況下,廣東提出5%,當然不是完全沒有可能,“跳一跳”可以努力去實現。
南方財經:實現這個目標廣東有哪些有利因素?
郭萬達:總結有幾個有利因素:一是工業的基礎,“新三樣”、“老三樣”、傳統家電具有出口優勢;二是外貿市場,國際的市場會有所變化;第三是投資的信心會有所恢復;第四是城市的增長格局也會有所變化。因此,廣東2024年有增長的空間。
廣東的工業經過了這幾年的打基礎,比如202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其中工業投資22.2%,高于其他指標的增長。再加上疫情這三年,制造業、工業也在苦練本事,降低成本,提高服務,技術不斷地迭代更新。
從國際市場看,國際組織認為全球貿易在2024年反而會有所增長,一是由于前兩年的貿易基數低,二是產業鏈供應鏈、地緣政治的多種因素在2024年雖然還存在,但相比之下影響會較小,所以貿易會有所增長。2023年第四季度,廣東對歐美市場出口已經有所恢復,可預計2024年美國的經濟大概率仍然處在增長的勢頭,不會出現衰退,因此貿易的增長有空間。
此外,房地產市場政策也開始做出調整,從投資增長的角度上也會有所變化。
從這些角度上來看,我覺得廣東的工業基礎加上創新的增長,實現目標是有基礎的,再加上從各個城市的角度,深圳、廣州這些超大城市對全省是經濟增長有很重要的拉動作用。

//2023年中國內地部分省區市GDP數據。制表:澎湃新聞;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政府工作報告。
二、“新三駕馬車”會成為廣東新增長活力
南方財經:隨著“百千萬高質量發展工程”在2023年被列入省頭號發展工程。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廣東尤其重視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激發縣域經濟的內生動力。2024年,廣東的增長潛力還來自哪些方面?
郭萬達:這里面涉及廣東新政策的潛力,新的增長空間,我稱之為“新三駕馬車”。
現在我們不從核算的角度,從增長的動力角度,看廣東經濟有什么發動機?
第一個發動機是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城市群都市圈。年前,廣東發布五大都市圈規劃,都市圈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的一體化,促使人口要素流動以及市場一體化。這是很重要的增長,是中長期的增長。
二是“百千萬高質量工程”,這隱含了除了城市群都市圈外的很多小縣城、小城鎮。鄉村振興不僅帶來新增長點,同時會改善居民收入。2023年廣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4.4%,略低于GDP的增長,消費是要有收入的增長支撐,特別是農村地域的收入增長。
三是新的平臺空間,比如工業園區,高新區,粵港澳大灣區的橫琴、前海、河套、南沙這些大平臺,增長的速度也在加快。因此這三個層面的新型城鎮化是增長的動力。
第二個發動機就是新基建,其中很重要的5G,還有大的算力中心、超級充電樁等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深圳連續提出了打造“超充之城”“鴻蒙之城”“人工智能之城”“數字孿生之城”的概念,這些背后都隱含大量的新型信息技術基礎設施。
新技術的底座、新技術的平臺需要比較大的投資,同時這些新基建形成以后又會帶動第三個方面也就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包含新產業、新業態、新制造、新服務、新零售。
所以新型城鎮化、新基建、新質生產力,我稱之為“新三駕馬車”,會成為廣東新增長的活力和潛力。
三、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南方財經:當前,社會上普遍強調企業發展信心的問題。2024年,民營經濟的發展信心以及經營狀況是否仍會經歷一段較長的恢復期?
郭萬達:首先國家層面不斷強調“兩個毫不動搖”,對民營經濟的發展氛圍,從國家層面上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民營企業的信心來自于政府干了什么。廣東在穩住民營企業方面,出臺了很多政策,包括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營商環境等等,都是為改善民營經濟、民營企業的發展問題。
從產業的角度上來看,當前影響民營企業家信心有房地產、金融兩大部門。民營企業固然有他們有自身發展的原因,但是也有政府監管的問題,如何監管能夠更到位,民營企業如何治理,這又是另外層面的問題。所以首先制度層面上,對民營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和監管角度上要完善。
南方財經:營商環境如何對民營經濟的發展更友好?
郭萬達:企業的成本有硬成本,比如稅收、水電、原材料,勞動力的工資等等,或者是一些直接成本及應用成本。但還有很多軟成本或是間接成本,我們稱之為制度性交易成本。這就是政府的各種監管、政府對資源的把控、市場準入的成本、司法公正的成本。
對民營企業友好的營商環境就是把產權保護得好,把成本降到最低。因此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產權得到保護了,市場準入是公平的,各種市場要素的配置和可獲得性是公平的,成本就降低了
所以降成本還要靠改革開放,也就是政府各種改革,包括審批制度、監管、司法等等,開放就是跟國際接軌,對接各個方面的國際標準、國際規則。
記者|梁施婷、實習生 劉雅暄









統籌:廖智晟 楊格
策劃:李婷 于艷彬 倪仕軒
設計:曹雅琴
校對:陳學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