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實體書店該去向何方?——2024年首屆實體書店閉門會(北京站)回顧
實體書店該去向何方?2024年首屆實體書店閉門會(北京站),大家共同探討。

如果說:文化是城市的血脈,書店是城市的靈魂,閱讀是城市的心跳,三者的交織,共同構筑了一座城市的活力與魅力的話,那當下,人們對書店的輕視,就與其在歷史上對人類進步所做的巨大貢獻極不相稱。
據開卷最新發布的“2023年圖書零售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短視頻渠道超過垂直及其他電商,成為第二大圖書銷售渠道,而實體書店的市場份額則進一步降低至11.93%。各種沖擊之下,書店在圖書銷售終端的占比日漸式微,其與生俱來的閱讀服務功能也隨之弱化。那么,書店行業該如何應對?
2024年1月11日,由北京開卷、三聯、書萌聯合舉辦的“2024年首屆實體書店閉門會(北京站)”在三聯韜奮書店成功舉行。受邀嘉賓來自全國近60家知名書店的創始人、主理人,文化學者以及出版行業資深從業者。參會的60家知名品牌書店,遍布全國各大中城市,其經營情況基本代表了我國實體書店的發展現狀。

北京開卷總裁-蔣艷平
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蔣艷平女士第一個發言,她表示,在各類渠道和書店產業上下游的擠壓下,將來的書店有可能面臨無書可賣的處境,所以打造自身的品牌,推出自己的特版書、文創周邊、研學等相關產品十分有必要。而這一切要基于書店在核心理念、選品、活動水準、空間設計及核心品類上的高度以及在文化與創收、運營能力與開店速度等方面的濃度。
書評人-綠茶
著名書評家、閱讀推廣人綠茶也表示認可,他強調閱讀能夠驅動書店人形成自己獨特的核心理念,并將其深植于書店經營和用戶互動中,形成自己的獨特值。
出版人-于桐
萬有清澄創始人于桐老師,從出版人角度與大家探討了實體書店的不可替代性。他說,出版和書店是命運共同體,書店在線下儀式的體驗、高質量的觸達和互動等方面的作用,是無法被替代的。
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助理-魏東
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助理魏東先生則對三聯做書店的經驗進行了交流,他圍繞如何做一家“專業”的書店分享在工作中的具體實操。
北京開卷高級副總裁-賈昀菲
北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賈昀菲女士介紹開卷2019年推出了“智能選書平臺”。希望為書店提供“直接用的產品”,書店根據智能選書平臺的推薦可以實現90%的采購選擇。

新山書屋李暉先生認為書店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把書店做成企業,另一種是把書店做成個人愛好、個人興趣的獨立書店,這兩種很不一樣。他在2018年開始做新山書屋的時候首先確定了做企業的模式,要讓書店可持續發展。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新山書屋就一定不會是靠圖書的銷售或零售來支撐整個書店的發展。所以在過去5年的探索中,他都把書的選品和活動當作品牌塑造,而不是變現手段,真正的變現路徑則是餐飲的探索。在2023年,新山書屋實現了首次財務報表上的盈虧平衡,大概80%來自餐飲,20%來自文創。但仍不能算成功,因為餐飲的內卷也很厲害,新山仍在探索的路上。
而書店的未來,李暉先生認為可能有兩條路,一是把書店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二是把書店變成一個知識付費的場所。因為傳統賦予了書店很高的社會地位,但圖書的本質要求書店為用戶提供閱讀價值,提升個人素質和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賣書交易行為本身。這是未來書店值得深挖的重要版塊。

韜智書店代表吳老師也分享了這個30歲的書店品牌一路走來的歷程,這是一家從出版和發行進入行業的書店,堅守是其核心。目前的特點是以書為基,多元化發展。以書連接文創、文具、教具,對0-18歲的讀者甚至可以提供閱讀服務;也連接了很多會員服務,但黏性和深度服務還需要提升。多元化的另一個表現是書店還有自己的茶飲品牌及兒童體驗館,希望把圖書+服務延展出更多可能。

基于書店的會員基因,普禾書吧王老師重點分享了會員制的運營。自2014年開始,普禾書吧就通過會員制把空間折疊出租,把一個空間賣給10個會員,通過會員制帶動消費。比如,現在一個店的會員一年要交1680塊,實際上是一天3塊錢是1080,剩下的600就是為了讓會員消費,可以買21種產品,當他消費21次后,消費習慣就養成差不多了,這時候文創、餐飲等消費的渠道也就打開了。而會員制的復購很重要,書吧則通過讀書會共創模式實現。據介紹,普禾書吧一家店最快的是3個月收回投資,最長則是18個月實現營收平衡。

璞玉書店的劉帥先生認為做實體書店要在合理的商業空間運作文化內容,這樣才更可持續,他主要從內容+表達方面進行了分享,強調以編輯思維構建書籍的知識體系,以編輯的思維對知識進行重塑再加工。比如,全年12個月,春夏秋冬四季,璞玉書店便會基于全年12個月做四個季度大的關鍵信息和關鍵詞。以冬這個話題,璞玉主要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會通過燈會方式來展現。這樣做下來,4個主題下11個分區,每個月都有各自的小主題,全年下來有非常多多元化的話題和表達。它很像一個雜志,每個季度都有自己的關鍵信息,每個月每一期每個欄目都有關鍵方向,然后圍繞這些進行多元化的表達和主題活動。
杭州曉風書屋的朱鈺芳女士對書店的理解則充滿浪漫,她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故鄉,書店就是書店人的故鄉,要像經營故鄉一樣經營它,自然會帶來很高的能量。

無料書鋪的張瀟則認為書店有定價權的產品很重要,所以在之前會員制的探索之外,也開始自己研發產品,推出了大嘴吃書系列,把兒童閱讀做整合,一年98本書,目的是通過圖書整合加上音視頻的形式以及道具之后,這個產品包就脫離了圖書的定價邏輯,變成一個完全獨立的可定價的新產品。這樣就可以給會員權益留出足夠的空間,再把基本的租售一體服務跟在后面,甚至根據不同年齡層做一些閱讀性產品,拉高利潤率。2023年的年初,無料開始正式運營這個產品,并推出了一個家庭閱讀中心。

小眾書坊彭老師有一個書店叫雍和書庭,生存之道則主要是靠簽名主題書,目前每周有6天都會有著名作家去書坊簽名,多的時候有兩三撥。而這個店實現了完全靠賣書養活的任務,非常難得。而對于書店人才的招聘和選拔,彭老師認為需要用更高素質的伙伴,而不是普通服務人員,這樣才能為書店帶來很多驚喜。
在這個百花齊放的自由探討環節,還有精典書店楊一老師、歡喜書店歡喜君、萬邦書店、益華書店、斌哥等近20位書店的創始人、主理人和大家交流了自己和書店的故事、以及書店運營和探索的經驗。

那么,書店行業會好嗎?也許,正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市場部副主任黎金飛所說,“當我們走進這個書店的大花園的時候,如果我們放眼望去都是同樣一種顏色的花,同樣一種顏色的草,同樣一種規格的東西,我覺得這種同質化的東西不是我們喜歡的狀態。我們就希望活出不一樣的精彩,各個書店有自己的探索之路,但是活著,能夠把自己所擅長的,所熱愛的,去堅持下來,就是特別好的。”
加油!書店。
- THE END -
原標題:《實體書店該去向何方?——2024年首屆實體書店閉門會(北京站)回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