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記憶中的味道,真的可以復刻嗎?|澎湃鏡相·長期主題征稿

這一次讓我們關注具體的生活,記錄食物,以及食物身上承載的關于人與人之間的記憶。
人們常以“民以食為天”來表達食物對于生命的高度,從廚房小物到人間菜場,從粥面粉飯到異鄉茶食,用飲食填滿日常的同時,也讓我們一起用食物去解鎖人間百態。
主題闡釋:記憶中的“食之味”
汪曾祺先生曾經感念自己的童年時代一到下雪天,家里就喝咸菜茨菇湯,后來十九歲離鄉,輾轉漂流,三四十年沒有吃到也沒想過,等到年逾花甲卻又“因為久違,有了感情”,想念家鄉的雪,同時也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湯。
其實,幾乎所有人都有著汪先生味覺記憶中的這種食物。這一道記憶中的食物,可以抵抗時間、空間的變遷,深深烙刻在我們腦海深處。
在《魚翅與花椒》里,透過扶霞的眼睛,我們得以用全新的角度來了解熟悉的中國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擁有其獨一無二的氣質,從四川熱鬧的市場到甘肅北部荒僻的風景,從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揚州古城,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食物成了我們了解世界最美味的通道。
食物也是我們與人糾纏的記憶。洪愛珠在《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里借日常吃食穿針引線追憶母親,她吃白粥,講小菜也看神態進而遠眺生命流轉,端詳最初與最終的孱弱時光;她講切面,不只看湯頭和煮內臟,還有“油成一種境界”的地板。回想起來,我們留在記憶里的食物也總是跟朋友間的親密交談、父母不斷的催促聲、餐桌上和諧的碗筷交響樂相關聯。或許,與記憶糾纏,正是食物被愛的原因之一。
食物還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態度。電影《飲食男女》中,李安將食物作為貫穿整部影片的欲望象征,“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食物成了人間煙火的直接體現,熱騰騰的世俗生活也因此從鏡頭里端了出來。外國廚師沈愷偉也說過,“在中國的第一年,決定我味蕾感受的常常是魚香茄子煲。現在我已經不吃這道菜了,那種味道會讓我傷心。”不論是捧起還是放下,我們清楚地知道,在這些傾注了情感和心血的食物背后,人的生活永遠是真實無比的,這份真實留在舌尖,塑造著我們走過一段又一段漫漫長路。
記憶中的食物之所以難忘,不僅僅在于它本身的滋味,同時還烙印著一個地方的鄉情、也縈繞著一代接一代人的回憶。梁實秋的北京,郁達夫的杭州,張愛玲的上海,汪曾祺的高郵,與其說他們在懷念記憶中的“食之味”,不如說他們是在“回味”中尋找自己。
本期「記憶中的“食之味”」主題征稿,我們希望通過書寫食物,解碼那些留存在你味覺記憶深處的故事。每個人可能都有一段留在舌尖上的回憶,它也許是奶奶去世前常煲的那碗湯,也許是旅途中落腳一間小面店吃的那口魚丸,也許是學校門口簡單鍋灶上攤出來的煎餅果子……記憶中的味道,或許再也無法復刻,但借由探索食物,我們可以尋找到自己的來處以及歸途。
鏡相主題征稿須知
我們的要求:
1)僅限非虛構寫作作品(不接受詩歌、小說),尚未在任何渠道發表;
2)題材不限,表達清晰準確、文字扎實深入、內容務必真實;
3)字數3000-8000字;
4)本次主題征稿為長期征稿,無最終截止日期。
我們能提供:
1)澎湃官方認證,成為鏡相特約作者;
2)來稿將由“鏡相”編輯部進行評估,優秀作品可獲得400元以上/千字稿酬;
3)每月還將評選“優質稿件月榜”,上榜作者均可獲得來自澎湃新聞的專屬流量扶持、專業點評、海報露出及稅前1000元的獎勵金等權益。
投稿郵箱:
reflections@thepaper.cn
(投稿請附上姓名和聯系方式)
本期編輯:吳筱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