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B病毒有多可怕?“親吻病”了解一下
原創 科學育兒編輯部
正文
盼望著盼望著,馬上要過年,放假啦!
但是,有一個病毒卻在這時候悄悄露頭:
它傳染力超強,親吻、共用餐具、飛沫都會引起傳播。
有90%的成人都攜帶這個病毒,一旦寶寶被大人傳染,很容易誘發“親吻病”。
而“親吻病”能讓娃連著發燒一周甚至十多天,非常遭罪!
這個可怕的病毒就是——EB病毒!
在國慶假期這樣一個會親朋,見好友的日子里,EB病毒趁機“四處流竄”,也讓娃的中招幾率成倍增加!
之前就有不少媽媽在科大大留言區分享過自家娃中招的“血淚經歷”:



上下滑動查看留言
第一位媽媽的留言中提到,自己女兒因為感染EB病毒,被醫生下了2次病危。
積水、肝損傷、1個多月......看著這些字眼,科大大簡直痛心不已。
更可怕的是,研究顯示,EB病毒還是鼻咽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的致病因子......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所以,感染了EB病毒就會發展成癌癥嗎?
親吻病如何及時發現并治療?
會不會給娃留下后遺癥?
別慌!EB病毒可怕,科大大今天親自盤它!
1
警惕:EB病毒確實會致癌!
研究顯示,EB病毒與多種腫瘤密切相關,比如鼻咽癌。
EB病毒是導致鼻咽癌發生的一種高危因素,也是一種病因。
另外還有淋巴癌,如果存在EB病毒的慢性感染,那么也會成為淋巴瘤的高危因素。
看到這兒,不少家長表示:怕怕!90%以上的成年人都攜帶EB病毒,豈不是大家都要得癌癥?
實際上,癌癥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單憑EB病毒很難發展成癌癥。
所以在生活中,還是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喝酒、少吃咸菜和臘味,定期體檢。
由于成年人抵抗能力強,所以即便攜帶EB病毒也不一定會發病。
但寶寶就不一樣了,5歲以下的娃抵抗力弱,一旦被傳染就容易誘發可怕的“親吻病”。
而且親吻病的癥狀和流感非常像,起病初期很容易被誤診。
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及時治療,親吻病很可能會出現肺炎、腦炎、心肌炎、EB病毒相關性嗜血細胞綜合征、脾破裂等并發癥。
隨便一個拎出來都是要命的存在!
所以接下來科大大就要教一下大家,如何從發燒開始就鎖定親吻病!
2
發燒后有這些癥狀,趕緊就醫!
首先我們看一下親吻病和流感有哪些不一樣: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從對比圖中能看到:親吻病退燒更難,發燒會持續1-2周甚至更長。
所以寶寶發燒后,家長可以給娃做一下簡單的自測(內容很重要,請一定學會哦):
?摸脖子:親吻病會導致全身淋巴結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最常見)。
家長可以摸一摸娃的脖子看看是否能摸到異常的腫塊。
?看眼睛和皮膚:親吻病還可能會導致眼部眼瞼水腫,這一點要密切觀察。
也有一部分親吻病寶寶會出現皮疹,家長可以看看娃身上有沒有出皮疹。
?看咽喉:有一些寶寶會有咽峽炎表現,咽部腫脹充血,導致呼吸困難或吞咽困難。
還有的娃扁桃體表面出現白色滲出物或有假膜形成,家長可以掰開娃的小嘴看一看。
還有些寶寶會伴隨嘔吐、腹痛等。
如果發燒后出現了這些癥狀,請趕緊帶娃去醫院!
家長及早發現,及早就診,對預防并發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也要注意,前面3個自測法可以很大程度上鎖定EB病毒,就診時一定要充分向醫生傳達寶寶的癥狀,你的描述,會給醫生的診斷帶來很大幫助。
入院后,醫生會根據娃的情況,通過下面這些檢查來判斷是否是EB病毒感染: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如果娃確診是EB病毒引起的親吻病怎么辦呢?怎樣讓娃恢復的更快并且少遭罪呢?
3
家長做好3件事,讓娃少遭罪!
親吻病是自限性疾病,沒有特效藥,所以醫生一般會對癥治療。
沒有引起并發癥的情況下,娃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免疫力戰勝它。
那我們家長除了配合醫生治療,還能做點什么呢?
? 對癥護理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 密切觀察
如果你做到了早發現,早就診,那么你已經贏了重要的一步。
但是入院以后我們仍然不能放松警惕,需要密切觀察寶寶狀態,比如:
? 吃了退燒藥是否見效?
? 眼瞼浮腫、頸部淋巴結腫大情況是否持續加重?
? 寶寶精神狀態是否很差?是否出現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的情況?
如果出現這些情況,請立即叫醫生!
? 做好預防
EB病毒沒有疫苗,要想預防它,必須從生活中著手。
比如下面這幾個習慣,就不要再繼續了: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措施也要牢記: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科大大說過,90%以上的成年人都攜帶EB病毒。
所以寶寶們最大的傳染源其實是周圍的大人。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預防親吻病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拒絕大人親寶寶。
尤其是以下這幾類人,堅決不能親寶寶:
① 臉上有皰疹引起的皮疹(水皰)正在發作。
不僅不能親吻寶寶嘴巴,只要長皰疹的地方都不要接觸到寶寶。
②化濃妝。
③拉肚子。
④感冒、咳嗽、發熱。
⑤感染幽門螺桿菌。
⑥患有牙周病等口腔疾病。
⑦患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5歲以下的娃免疫力系統發育不完善,這個階段,把娃養的精細點不是壞事。
走親訪友時,要學會堅定的拒絕親戚和寶寶親近,也要在飲食上多加注意。
只要娃不生病,我們就贏了!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 本文涉及的相關知識已由專家審核:
朱偉,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畢業于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從事兒科臨床工作11年,擅長兒童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及新生兒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在兒童疑難危重癥的處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