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思維對了,工作也就順了
作者 | 帆書 · 徐小栩
忙忙碌碌又是一年。
身邊很多打工人表示,每到年根兒就開始精神渙散,完全沒了自控力。
“只想摸魚,什么也不想干了。”
“每天都有100次想離職的念頭。”
“生個病就可以心安理得躺平了。”
其實,“不想上班”并不是各別現象,《倦怠》一書就曾通過調研,得出驚人結論:
幾乎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或多或少被“喪”的情緒困擾,對工作消極懈怠。
工作確實不易,既要處理繁瑣的事務,又要應對復雜的關系,還要憂慮未知的結果。
但真正讓人疲憊的,從來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精神上的蒼茫無力。
倘若試著轉換一下思維,找回積極性,就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在迷茫中看到轉機。

職場中,有人抱有打工者心態,負能量爆棚。
多做一點兒事,就覺得虧了;受一點兒委屈,就耿耿于懷。
可心態影響著人的心情和意志,決定著工作的狀態和質量。
越是消極,事情就越不如意。
當心態對了,工作也就順了。

自媒體人@哈叔的經歷讓我深有感觸。
他第一次交稿時,老板找他談話,認為行文風格與公司要求嚴重不符。
那天下班后,他焦灼得幾乎一夜沒睡,但并沒有灰心泄氣。
他將公司里老同事們的文章一篇篇找出來閱讀研究,然后改變風格連夜重新寫了篇。
第二天,老板看到文章,很詫異他在一夜之間的進步。
工作那幾年,哈叔一次沒遲到,基本沒請過假,需要加班也都隨叫隨到。
下班后,他還自主學習一些應用軟件,用來配合公司拓展新業務。
他因此收獲了很多,頗受老板賞識,成長快,漲薪快,升職也快。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的:
“只把工作當飯碗,這個飯碗就會越來越破;如果不顧一切地愛上工作,工作不但會變成一只“金飯碗”,還會盛滿成功、幸福和健康,源源不斷地回饋給你。”
工作的意義無非就兩種——賺錢和實現自我價值。
事情是給公司做的,但收獲是自己的。
做到事在人先,把精力用來解決問題,是對工作最大的尊重,也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
當你調動起積極性,所有質疑聲都會成為鞭策自己前行的力量。
把心磨得糙一點,鍛煉抗壓能力。把消極的情緒,轉化為向上的動力。
就能從容應對各種繁瑣和挑戰,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潛能。


知乎上有人問:“太在乎職場關系的結局,通常是怎樣的?”
有個回答很扎心:“職場中沒有純粹的關系,把精力耗費在人際關系中,到頭來往往自討苦吃,還很容易被干掉。”
同事之間存在競爭關系,并不總是能和睦相處。太耗費精力,極有可能把自己掏空。
在后臺看過一個咨詢者的故事。
這位咨詢者不善言談,看到同事們身上的優勢和閃光點,心里很緊張,時刻上演自卑的戲碼。
為了跟同事們拉近距離,她對同事有求必應,可同事并不怎么重視她。
大家讓她幫忙成了家常便飯,點外賣、打印、加班……她經常被推責、被甩鍋、被當成受氣包。
當自己需要幫忙時,才發現身邊空無一人,評優更沒有她的事。
工作好幾年,她表現平平無奇,根本沒有心思好好工作。
同事們私底下說她耍心眼、不務正業,逐漸把她邊緣化。
她很委屈,但痛定思痛后意識到,確實是自己偏離了重心,疏忽了工作。
在職場上,誰都想建立融洽的同事關系,但別人沒有義務照顧你的感受。
有些人甚至只把你當做勤雜工,對你的努力和成績不屑一顧。

如果把時間和精力耗費在同事身上,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只會憑添無盡的煩惱和負擔,拉垮自己的工作。
判斷一個好員工的標準,并不是吃苦耐勞、謙和忍讓,而是取決于自身的價值。
做個理智的人,堅持自己的原則,樹立邊界感,沉下心來投入到工作中。
提升專業技能,保持進化,才是獲得尊重、長久立足的不二法則。

經常聽人說,明明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回報卻太少。
挖空心思做方案,結果被全盤否決;拼盡全力做市場,業績卻不見起色。
遲遲看不到收獲,不知道要不要堅持下去。
心理學家耶克斯提出過“焦慮曲線”。
大意是:當我們為目標努力時,效果會日益變好。但若急于求成,焦慮的情緒就會干擾自己,使人裹足難前。
其實,關注過程遠比結果更重要。
知乎用戶@空白格分享過兩個同事的故事。
第一個同事是有兩年銷售經驗的女生,她每做一個訓練,都會著急能不能簽單。
只練四五遍就進行下一項,結果一個都沒掌握好,簽單能力還是墊底。
另一位男生,是新轉行的銷售小白,他的做法截然相反。
訓練的時候全身心投入,練好產品介紹才開始學習人際交往,然后再提煉銷售方法。
這樣循序漸進,他的業務水平突飛猛進,不到六個月就成了部門銷冠。

你發現沒,所有“過程”都是前進的航向。
聚焦過程,及時調整方法,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主觀能動性,把“結果”變得可控。
《被討厭的勇氣》中說:
“如果只以山頂為目標,就會把攀登過程當作在路上,實際上攀登本身就是旅途的一部分。
不要只盯著遠大目標,要活在此時此刻。”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我們又何必急在一時呢?
相對那些虛無縹緲的結果,腳踏實地的過程來得更為真切。
彈好每一個音符,寫好每一個標點,站好每一班崗。
你流下的每一滴汗,都是對生命的給養。而你努力的樣子,注定迎來理想的結局。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
遇到瓶頸束手無策,達不到預期一蹶不振,又或是機會面前有心無力……
工作是個不斷歷練的過程,困難層出不窮,機遇也無處不在。
不斷成長突圍,會在潛移默化中抵達新的高度。

主持人馬東,畢業后不久便靠出色的主持能力獲得在央視的工作機會,讓無數人艷羨不已。
可他并沒有止步,而是持續精進自己。
通過訪談節目《有話好說》、綜藝《挑戰主持人》,不斷夯實主持功底。
業余時間,他還學習導演策劃,在2011年成功擔任央視春晚總導演。
并且時刻關注觀眾熱議的尖銳話題,突破自己的風格。
2013年,《愛奇藝》總裁邀請他做內容首席官,面對自己不擅長的領域,44歲的馬東毫不猶豫地接受了。
彼時網絡爭辯盛行,他趁勢推出了《奇葩說》這檔犀利的辯論節目,收視率一路飆高。
馬東也從主持人一躍成為傳媒公司CEO,事業蒸蒸日上。
可見,成功只是短暫的瞬間,代表的只是過去的成績。成長則是內在的增量,是不斷打破重組的過程。
只要堅持不懈地往前走,就會迎來一個又一個高光時刻。
就像那只大閘蟹,一生大約要蛻殼20次,盡管它的殼已經足夠堅硬,但忍痛棄舊換新,可以使自己更強壯。
在前進的路上,并不在于暫時得到了什么,而是放眼未來,你變成了怎樣的人。
作為職場人,要保持求知欲和歸零心態,放下階段性的勝利,用成長思維來對待工作。
不斷更新目標,持續充電蓄能,敢于“脫殼”,必將實現驚喜的蛻變。


《活法》中有句話說:“思維是畫筆,人生是畫布。思維不同,人生的畫卷也不同。”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關注點對了,往往能事半功倍。
覺得工作很累的時候,不妨試著換個角度看問題,節約心理能量,把力氣用在刀刃上。
轉變一下思路,或許山窮水復后又見柳暗花明。
點個「在看」,心情豁然開朗,工作如魚得水。
作者 | 徐小栩
主編 | 阿醫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原標題:《思維對了,工作也就順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