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胡文輝︱王國維之前的自沉事件:梁濟和他的同情者

胡文輝
2018-11-11 13:56
來源:澎湃新聞
? 上海書評 >
字號

梁濟生前藉藉無聞,其子梁漱溟則終于成了天下士

對梁濟,以及他那驚世而莫名的死,我并無特別的研究。只因在微信上讀到諶旭彬先生《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濟自殺100周年》一文,始知11月7日是梁氏忌辰,正值百年之期。又想起平日瀏覽近人別集時,曾陸續記下一些有關梁氏自沉的零星材料,遂檢出并抄撮于此,聊作一個應時的紀念。

梁濟生前欲屢次求見梁啟超而未得,他自沉后,梁啟超表示“深自懊恨”,“沒齒不敢忘先生之教”

梁氏死后,梁啟超有致其子梁漱溟書,陶孟和、陳獨秀、梁漱溟、胡適、徐志摩也先后發表意見(皆見黃曙輝編《梁巨川遺書》附錄,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晚近的論述,我見到的有林毓生《論梁巨川先生的自殺——一個道德保守主義含混性的實例》(《梁巨川遺書》附錄)、沈衛威《大學之殤——從梁濟自沉到王國維投湖》(《大學之大》,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版)、羅志田《對共和體制的失望:梁濟之死》(《近代讀書人的思想世界與治學取向》,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就引錄文獻來看,沈衛威提到姚永樸的《梁君巨川傳》(原文見《蛻私軒集》卷三,《姚永樸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羅志田多引《順天時報》所刊報道和評論,此外則大體依據陶孟和諸人之說;而我所見者皆屬舊詩文體裁,為論者所未及,在史料上不無補苴的價值。

最重要的,應數郭曾炘(郭則沄之父)的五古《挽梁巨川》:

人生誰不死,死有輕鴻毛。嗟君抱孤憤,祈此非一朝。當時璇宮詔,白日懸青霄。遜讓誠美德,眾議安敢撓。焉知洪流潰,一沸如怒潮。黃農忽然沒,舉世成蠻髦。瞋目爭國論,忍心朘民膏。綱維盡已弛,廉恥日以消。兵戈無寧歲,寰宇皆驛騷。哀哀孑遺黎,飲泣蒼天號。書生不自量,手無盡柄操。東風吹馬耳,強聒猶呶呶。獨善固不難,奈此歲月滔。古人重處死,析義極秋毫。疊山隱橋亭,絕命憫忠寮。蕺山從潞藩,不殉宏光朝。茲事豈有例,神明已久要。作書訣親友,義正詞尤高。處分神不亂,諄勖及兒曹。小樓孤坐夕,想見寒燈挑。龔生夭天年,老父為號咷。此心行所安,豈恤世訾謷。死能激薄俗,砥柱功不祧。死而遂泯滅,浩氣還泬寥。神州果陸沈,茍活將焉逃。盈盈凈業湖,中有苦葉匏,湖旁老柳枝,猶掛昔日瓢。一亭題止水,濁流不能淆。下從彭咸居,無勞歌大招。九朝養士澤,成就一末僚。風潮亙六合,誰辨鸞與梟。平生范巨卿,肝膽見論交。遺書后死責,萬本愿傳鈔。(《匏廬詩存》卷三,民國刊本)

此詩甚為顯白,大體是順著梁氏遺書的意思來講的。“當時璇宮詔,白日懸青霄”,自是指清室遜位。“疊山隱橋亭,絕命憫忠寮。蕺山從潞藩,不殉宏光朝”,疊山,即謝枋得,在宋亡十年后絕食而死(文天祥是在宋亡四年后被殺);蕺山,即劉宗周,未因弘光帝(朱由崧)被殺而殉死,稍后卻因潞王(朱常淓)降清而殉死。梁濟既是要“殉清”,何以不殉于辛亥清亡之時,而殉于民國共和之后呢?郭曾炘舉此二人為例,意在說明人各有其行事的方式,殉死不必一律。郭氏自己是遺老,很自然也從遺老立場來看待梁濟的事情,“九朝養士澤,成就一末僚”,是將梁濟之死完全視為清室厚待士人的結果了。

又有俞壽滄的《續感逝詩·梁巨川閣讀濟》:

西山宮闕倚云開,待漏曾經并轡來。怪底國亡君竟死,清流一勺不勝哀。(《焦桐集》,民國刊本)

“梁巨川閣讀濟”的“閣讀”,即內閣侍讀的省稱,梁在清末曾任此職。此詩屬于泛泛的哀挽,不必多論。

又有凌啟鴻的《十剎海看荷花》之三:

北宋才人石曼卿,天恩曾許駐蓉城。年來管領更新主,貞愍梁家太瘦生。(自注:梁貞愍公濟于戊午十月投凈業湖殉節,遺書滿篋,言之慨然。)(《云巢詩草》,民國刊本)

傳說北宋石曼卿死后成神,做了芙蓉城主,此化用其典,謂梁濟死后能替代石曼卿之位。據林兆翰《梁公事略》(《梁巨川遺書》附錄)、姚永樸《姚君巨川傳》,都說梁氏死后,宣統賜謚“貞端”,此稱他為“梁貞愍公”,或屬傳聞之誤。

詩之外,當時本有不少挽聯,今暫只得見二氏之作。夏孫桐聯曰:

遺書萬言,濁世亦應同覺悟;西涯一角,寒泉長與薦芳馨。(夏武康、夏志蘭整理《閏庵公遺墨輯錄》,自印本第192頁)

易順鼎有兩聯,一曰:

右江道謝恩折奏曾借重法書,癸卯年初與我題襟,介紹人桂林侍郎于晦若;廣德樓改良劇文皆有裨風化,庚娘傳更推君絕筆,私淑者梨園女子鮮靈芝。

這一聯是變體,上聯述自己跟梁氏交往的緣起,于晦若名式枚,是梁氏的廣西同鄉;下聯述梁濟編寫秦腔劇本《庚娘傳》的事跡,鮮靈芝系當時走紅的女伶。二曰:

古愚也直,古矜也廉,百年不祧,聞伯夷而興起;眾濁獨清,眾醉獨醒,九天為止,從彭咸之所居。(兩聯皆見王森然《易順鼎先生評傳》,《近代名家評傳二集》,三聯書店1998年版)

這一聯是正體,應是正式挽聯,上聯以遺民伯夷擬其志,下聯以水神彭咸狀其死——這跟郭曾炘詩的“下從彭咸居”是不約而同了。

孫雄在其長詩《昆明湖曲吊海寧王君靜安》的序里,也引梁氏為比:

孔子云: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孟子言:所惡有甚于死者,惟賢者能勿喪。吾因海寧王君靜安之死,而憶及皋蘭吳柳堂前輩(可讀),與桂林梁君巨川(濟),是皆能不求生以害仁,而知所惡有甚于死之義者。吳、梁、王三君,所處之時與地不同,而皆可以無死,然竟視死如歸,彼與人家國、謀人軍師、分宜握節死綏、致命遂志者,反靦顏而偷生,甚或作桀犬之吠,賣主媚敵以求榮者,何可勝道。宜乎如鄭人之以不狂為狂,多方吹毛求死者之疵。昌黎所謂“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固如是也。(《舊京詩存》卷六,民國刊本)

這些議論,是從儒家觀念、從舊政治道德的立場而發,對梁濟之死顯然抱有很深刻的同情。

鄧之誠《骨董瑣記》卷三“都中三湖”條也提了一筆:

都中北城三湖,北通玉泉,南達三海。極北曰積水潭,即凈業湖,為明代洗馬處。……己未(按:當作戊午)十月,桂林梁巨川投水死于此,予居城北時,輒凌晨往吊之。

鄧氏自謂“輒凌晨往吊之”,似指早晨游湖不時順帶憑吊其人,顯見他對梁濟其人其事是有觸于懷的。而陳宗藩《燕京叢考》述積水潭時,在注釋中特別引錄鄧之誠這則筆記,且有按語:

民國五年(按:當作七年),梁君巨川濟憤國事之日非,自沈于積水潭,學者私謚為□□先生。(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15頁)

據《梁公事略》《姚君巨川傳》,梁氏謚號系宣統所命,那就不能說是“學者私謚”了。或因陳著成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其時宣統久已退位,更被逐出皇城,政治上的權威掃地以盡,世人也就不會看重廢帝的賜謚,甚而會忌諱廢帝的賜謚,此所以有“私謚”之說吧。《燕京叢考》是城市地理性質的掌故專著,梁濟自殺之事,似在可錄可不錄之列,然則作者竟鄭重載之以傳,可見他對梁濟的死事既哀之,復重之。

以上這些片斷文字,大致出于舊文人手筆,文體固不必說,其論調與情感亦顯出與新人物的差別。大致可說,陶孟和輩所作,屬于新式的雜志文章,代表了新文化派(以海歸派為代表)的認識,雖則彼此見解參差,但在根本觀念上跟梁濟皆有距離;相對的,郭曾炘輩所作,屬于舊體詩文體裁,代表了守舊派(包括遺老)的認識,各人立身處世未必同科,但在根本觀念上對梁濟皆有認同。因梁氏毅然一死,任何新派人物也不能不同情其動機、敬服其意志,但在理念上,終不可能贊同其行為。應該說,正是那些已淪于“在野”或曰“邊緣”的舊派人物,那些尚抱持傳統死節觀念的遺民或文化遺民,才能在心靈上更貼近死者,才稱得上是梁濟真正的同情者。

梁濟之死,并非由于某一具體事件的刺激(如吳可讀因慈禧不為同治帝立嗣、王國維因國民軍北伐),也沒有明確的訴求。在其《敬告世人書》里,他辟頭就說“梁濟之死,系殉清朝而死也”,可馬上又聲明“吾因身值清朝之末,故云殉清,其實非以清朝為本位”。然則他到底殉什么,到底因何而求一死呢?

《敬告世人書》

我想,在行動上,他的自殺是一個特例,是其特殊性格或特殊心理造成的選擇,旁人很難得出完滿的解釋;但在精神上,他的自殺卻完全可以理解,就因為他對中國現狀的絕望。

關于民國初年政治社會的亂象以及時人的感受,我在箋釋陳寅恪詩時曾有討論。陳氏1927年《王觀堂先生挽詞》有這樣幾句:

依稀廿載憶光宣,猶是開元全盛年。海宇承平娛旦暮,京華冠蓋萃英賢。

光緒宣統,已值清王朝風雨飄搖的末世,怎么成了“開元全盛年”呢?故學界于此頗有置疑者。我以為陳氏的意思,是代王國維立言,形容當時政局黑暗混亂,相比之下,回看易代前的光宣之世,反倒好似太平盛世了。這當然有修辭夸飾的因素,但確也可見王國維、陳寅恪對民國現實的極度不滿。而且此種心理絕不孤立,從遺老到革命派皆有類似的看法,我在《陳寅恪詩箋釋》里引錄不少(見增訂本,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上冊第66-70頁),有興趣者可參考,茲不具引。

而王國維所置身的時世,也是梁濟所置身的時世,王國維的憂憤,也是梁濟的憂憤——也是郭曾炘們的憂憤。故梁濟之死,聚焦了舊文人群體對民國現實的不滿、對北洋時代政治社會狀況的不滿。從此角度而言,與其說他是從殉于前清,不如說他是自絕于民國。

我曾略略檢讀梁濟的《伏卵錄》,有一個印象:一般文人,或有理想,而止于理想;一般政客,則只認現實,不問理想。如梁濟、梁漱溟父子,則是道德家兼實踐家,非要拿理想來改造現實,以文人的精神做政客的事業,即古所謂“兼濟天下”者。如此,道既不行,俗亦難移,其人必憂世憤世,以至偏激。這也是梁濟自殺的一個遠因吧。

斯人已沒,倏忽百年,近見陳永正先生新成一律,頷聯是“百年屢云誤,此際到無言”,拿來獻予斯人,倒覺妥帖得很呢。

    責任編輯:鄭詩亮
    校對:施鋆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英县| 荣昌县| 怀仁县| 萍乡市| 贵定县| 衡水市| 阿拉善盟| 望奎县| 枝江市| 宁明县| 荥经县| 广汉市| 河池市| 大姚县| 张掖市| 长治市| 荃湾区| 德阳市| 栾川县| 扶余县| 鄂托克前旗| 平罗县| 深圳市| 肇州县| 晋州市| 曲水县| 光山县| 阿城市| 平利县| 淮滨县| 阿拉善右旗| 色达县| 湘阴县| 麻阳| 犍为县| 竹山县| 河津市| 余庆县| 辽宁省| 涟源市| 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