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伍江:一江一河應成為全球新標桿,成為全球旅游必達目的地
2024年1月16日,澎湃下午茶2024開題會“‘一江一河’文旅協同開發與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設”在上海舉辦。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程梅紅出席活動。上海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黃浦江蘇州河發展協調處處長趙炅;同濟大學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研究院院長伍江;上海豫園旅游商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胡俊杰;百聯資控黨支部書記、董事長陸紅花;上海浦江游覽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上海久事蘇州河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堯五位嘉賓從國際經驗、統籌規劃、商旅文結合等角度對上海如何挖掘、協同開發“一江一河”文旅資源提出了建議。
伍江發表“對標國際成功經驗,打造全球濱水公共空間新標桿”主旨演講。他認為,城市濱水空間是自然生態、人類文明、社會生活、歷史文化的集聚地。對標全球,上海“一江一河”多樣化的特色將創造更多文旅價值,未來可成為全球濱水空間的新標桿、文旅休閑的新名片和人民城市的最佳實踐地。

同濟大學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研究院院長伍江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以下為伍江的演講精要。
濱水空間蘊藏著城市最深厚的人類歷史文化
城市是人類為生活、經濟、社會、文化活動創造的空間,它與所有生命體一樣,首先依托于自然。而水是自然中與人關系最緊密的要素之一,生命的生長、城市的產生發展總是伴隨著水。人類的親水特性也突出了城市濱水空間的重要性。在今天,濱水空間之所以能成為文旅資源,我認為主要有三層原因。
第一,濱水空間是城市寶貴的公共空間資源。城市需要公共空間。首先,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人們需要尋找可以進行社會交往的空間,如今城市中的私人空間的擁有量越來越小,讓公共空間的社會功能越發重要。其次,緊湊的現代生活節奏擠占了休閑時間,這就要求城市提供更高密度的、更有集聚性的公共休閑場所。人們對濱水空間的熱愛與向往使濱水成為最重要的公共空間資源。在歷史上,“一江一河”并不總是被公眾所享,過去的開發也曾限制公共空間的可達性。上海及時調整規劃,貫通黃浦江和蘇州河中心城區段,不僅是空間貫通,更重要的是為每一位市民開放。
第二,濱水空間是城市最優質的自然生態資源。在高度集聚和密集的大城市生活,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渴望比過去更加強烈。濱水空間往往是城市中最好的生態空間之一,這里有開闊的水面,利于各種各樣植物的生長。今天我們談城市空間發展,除了滿足自己的物質生活、社會交往、經濟生產的需要,還有為當下,為后代,為可持續發展而保護自然資源。
第三,濱水空間中蘊藏著城市最深厚的人類歷史文化。城市總是在水邊發展起來。隨著城市化不斷推進,城市文明在整個人類文明中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在這種意義上,濱水空間也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文明的集聚地。隨著人類文化文明的進步,濱水空間也承載了更多的活動,進而成為寶貴的文旅空間資源。所謂文化旅游,就是讓身處城市之中,和遠道而來的人們共同欣賞這座城市最美好的自然、文化與社會。
對標全球濱水空間,上海“一江一河”毫不遜色,更有特色
所有國際著名旅游城市都有非常好的濱水空間資源,例如倫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納河。這些城市和上海一樣,也是在河的兩岸產生、發展起來的,高度集中了城市千百年來的文明。沿岸也成為倫敦、巴黎最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西班牙巴塞羅那的海岸線、法國尼斯到摩納哥的地中海沿岸也是如此。
這些世界知名的濱水文旅項目,一方面是依托其天然優勢,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成功的塑造。這是因為,來城市旅游的人并不只是為了純粹欣賞原始狀態的自然環境,而是欣賞自然生態環境如何與人類社會進行互動,文明如何在美好環境中誕生。這才是城市文化旅游的核心。濱河、沿海,這些城市起源的地方自然就成為了旅游的亮點。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水岸曾經一度因為經濟發展需求,被更多強調它的生產價值,例如美國波士頓的港區。不過隨著工業的轉型,這些傳統的工業、產業所占據的濱水空間逐漸被開發出更多元的價值。
二十多年前,上海開始開發利用黃浦江兩岸和整治改造蘇州河,同波士頓、倫敦一樣,將濱水從生產型空間轉變為生活型空間,讓它回歸文化、自然、生態,將自然生態、文化旅游、公共交往的價值展現在城市之中。
現在來看,上海“一江一河”與全球濱水空間相比毫不遜色,甚至更有特色。可以總結出以下六點:
一是空間形態的特色。“一江一河”穿城而過,其丁字形的格局對城市空間有著最大的覆蓋面,使上海最大程度地擁有了濱水空間;同時,這兩條河形態各異:一條寬、一條窄,一條相對筆直,一條蜿蜒曲折,帶來多樣的濱水空間形態。也正因如此,上海有迷人的外灘風貌,外灘不僅由建筑構成,也因黃浦江的弧線塑造了獨特的空間景觀,而蘇州河的“九曲十八彎”又為我們創造了“移步換景”的宜人體驗。
第二是尺度特色。黃浦江兩岸的雄偉開闊,與蘇州河兩岸的舒適愜意,滿足了人對多樣化尺度的需求。
第三是歷史文化特色。上海無論是從古代開始出現的人類聚居,七百多年前最早出現的上海縣城,還是到一百八十年前的開埠,都與水息息相關。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傳統的江南水鄉文化和紅色文化都在“一江一河”中得以體現。
第四是建筑特色。很多城市都有很漂亮海岸線,但岸邊的房子看上去都沒什么特色。上海不一樣,外灘幾十棟建筑沒有一棟是一樣的。外灘建筑群與對岸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的陸家嘴,兩種空間對立形成了全新的城市輪廓和時代特色,這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少見的。
上海還是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留下了大量工業的遺存,這些遺存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這些工業遺存絕大部分都集中在黃浦江兩岸。另外,石庫門作為上海里弄居住建筑的代表,也是全世界少有的建筑居住類型,這個城市的大部分人曾經居住在里面。
第五是橋梁特色。“一江一河”上的橋數量之多、形態之豐富。黃浦江上的跨海大橋,蘇州河上的跨河小橋,每一座橋都不一樣。
第六是碼頭特色。碼頭是連接水與岸的空間,黃浦江的“大碼頭”,蘇州河的“小碼頭”,大與小的結合為城市空間帶來更多的趣味。
以上這些都是“一江一河”的重要特點,也是發展文化旅游事業最重要和寶貴的資源。
未來,將“一江一河”建設成全球旅游必達目的地
“一江一河”未來的發展需要更加宏偉的目標,我對此有三點建議:一是把“一江一河”建設成濱水公共空間的全球新標桿,成為全球城市中最好的濱水空間與必達的旅游目的地;二是將“一江一河”建設成文化旅游休閑的全球新名片;三是使“一江一河”成為人民城市理念的最佳實踐地,將城市最寶貴的資源為所有的市民、游客共享。
為了實現這三個目標,我認為可以從服務設施、交通可達、生態系統、公共活動和歷史文化五方面進行努力。
第一,要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完善濱水空間的公共服務水平。濱水空間不只是景觀,還需要服務設施的支撐,需要有提供充饑、喝水、歇腳和遮蔭等服務的地方。
第二,要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規劃建設,提升濱水空間的系統生態效應。我們不只需要美麗的綠化,更應理性看到生態空間,讓綠化發揮本身的固碳、凈化空氣作用。
第三,需要加強抵達交通系統規劃建設,提高濱水公共空間的可達性。如果濱水不可達,它的各類價值將難以發揮。比如現在濱江的軌道交通站點到岸邊基本上還有0.5-1公里的路程,地鐵站到江邊沒有短駁接送,需要加強建設。
第四,加強大型公共活動策劃組織,豐富濱水公共空間的公共活動內容。豐富的濱水公共空間活動將創造當代的文化,上海最成功的一次濱水空間活動,是世博會,將浦江兩岸帶動起來了。我們需要更多各式各樣的活動,把“一江一河”兩岸變成活動場地,已成功舉辦五季的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季也是一個例子。辦活動除了活動本身,更重要的是留下重要的城市記憶。在世博會館址邊上走,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地方曾經舉辦過世博會。整個空間就有故事性,而故事性恰恰是歷史、文化的重要內容。
第五,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挖掘,展示上海深厚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城市在水邊起源,它的歷史文化資源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挖掘。保護歷史文化和創造新文化是同一個事物的兩面,這些歷史故事既是對城市發展、文明進步的回顧,也是發展的源頭,是創造未來的動力。

設計 白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