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嘉陵江畔山水城,為何說南充這個地名是源于中國古代的民族?


圖源:西山坡帥哥
我初入蜀鬢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
在眾多與南充相關的古詩詞里,詩人陸游《海棠歌》里的這句和他的“一別南充十四年,時時清夢到金泉”又別有風情,此外李商隱的“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煙帶月碧于藍”、南宋詩人邵伯溫的“勝地風淳真樂國,四川惟說好充城”等佳句也在一定程度上訴說著南充這座城市的獨特的人文歷史。
作為川北重鎮之一,南充的魅力不僅在于嘉陵江賦予的靈韻,也體現在她是三國文化和春節文化的發源地;同時還體現在她深厚的地名底蘊,自隋開皇十八年 (598) 安漢縣改名為南充縣起,已沿用1426年的地名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地名,那南充之名是因何而來呢?
多數觀點認為南充是古代地處充國的南部得名,此說的歧義在于充國是指的秦漢時設立的充國縣呢,還是指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帶曾存在的充國呢?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典籍又有不同的記載,比如《太平寰宇記》 卷86記載南充縣是以古充國為名,也有觀點認為南充之名是由東漢設立的南充國縣(以其在充國之南而得名)簡化而來。
充國縣始見于《漢書·地理志》,是當時巴郡的11個縣之一,縣治在今閬中市西南六十里(另說在南部縣西北),在東漢初年被并入閬中縣;永元二年(90)分閬中縣復置充國縣,初平四年(193年)又從充國縣析置南充國縣(治今南部縣),以其在充國之南而得名。
充國縣之名也有不同的說法,《郡縣釋名》有“充國縣取充實之義,蓋當時民物富盛,故云”的記載;《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有“因其初為蠻夷之地,故加國字”的記載;還有充國縣因古代的充國得名的看法。可見南充如果真的來自南充國縣的簡稱,而南充國縣又是從充國縣析出,那從歷史沿革的角度來進行溯源的話,南充的地名多半是與充國縣有關的。
炎黃時期,源于荊楚之地以白虎為圖騰的巴氏五姓族人(虎巴人)沿長江而上與世居大巴山、渝水(今嘉陵江)一帶以龍蛇為圖騰的伏羲后裔(蛇巴人)在今大巴山一帶建立了初具國家形態的部落聯邦方國(古代巴國)。蒙文通曾說古代巴蜀地區應該是一種聯盟,區域內既有百多個小諸侯存在”;因此虎巴人和蛇巴人雖然建立了聯盟,但他們仍是相對獨立的部落。
蛇巴人生性勇猛,擅長奔走與獵射;他們多次在王朝更替的征戰中因勇猛善戰而成為聞名天下的勇武之師;周武王伐紂就曾得巴蜀之師的助力,其中蛇巴人將士們一手持長矛或短劍、一手持板楯“彭排”,沖鋒在前,勇不可當;《華陽國志》就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下,故后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的記載。
據考證蛇巴人歷史上有不同的稱呼:炎黃時稱為濮人;夏朝由于大禹的出生地汶山石紐之北百余里為崇山,包括蛇巴人在內的大禹所統領的部族被稱為崇人;殷商時被稱巴人;周武王伐紂時,蛇巴人使用了被稱為板楯的盾牌,故又稱板楯蠻;秦漢時演變為賨人或七姓蠻,北魏崔鴻的《十六國春秋》中就有“秦并天下,以為黔中郡,薄賦其人,口歲出錢四十,巴人謂賦為賨,遂因名焉”的記載。

西周建立后,虎巴人和蛇巴人都成為“漢陽諸姬”之一的宗姬巴國的一部分,直到春秋時期的公元前588年,蛇巴人才擺脫虎巴人的巴國,在大巴山及渝水一帶以今閬中為都城,自立為充國。
仰仗其盆地內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等,充國的國家形象得到較大提升,而成為四川盆地內與巴、蜀、苴并列的四個強大政權之一,共計傳十四代王;公元前318年充國才亡于巴國與秦國的力量。

由于種種原因,當時在四川盆地盛極一時的充國在歷史大潮的滌蕩之后并未留下太多的資料;雖然只能在西漢及更早的典籍中有零星的記載,但歷史終究會記住它;比如《華陽國志·巴志》有“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的內容,或許因此也可以說明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說的賨國或許就是充國。
充國的都邑在今閬中,而《華陽國志》提到的古之賨國,也涵蓋了轄今四川的達州市、廣安市、巴中市與營山、蓬安、旺蒼,重慶城口等縣及陜南、鄂西南部等地,南充也在這個區域之內,可見從方位來說南充確是在充國之南的,或許因此才有南充因位于充國南部而得名的觀點吧!
由于名字有著相同或相近的因素,那充國縣、南充國縣以及南充、西充與歷史上的充國有多大聯系呢,而歷史上的充國又是個怎樣神秘的存在呢?個人覺得目前來看并無權威的資料可證明他們之間全無聯系或者是有必然的聯系,畢竟地名的由來并不具備唯一性。
綜上,南充這個地名是有多種由來的:其一以方位命名,即以在漢代充國縣以南為名;其二以在充國之南而得名;其三源于古代的民族名、充為民族名,或認為充是賽的通假字,因有賽人居住而得名;其四取自充實的意愿;但不管因何而得名,都無法阻擋南充古往今來的魅力,對此你怎么看呢?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轉載必須注明出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