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郝志龍 | 在茶香深處探索新技術
中國人大多是愛茶的,即便有些人“六茶不識”,也總能在嗅到茶香、品到茶味時心生靜謐。茶本起源于中國,一杯中國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氣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靜和雅”的理念既被書寫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成為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在一次次技術革新的支持中,鮮活于當下。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副教授郝志龍投身茶葉加工工藝研究十數年,正是茶韻悠長的見證者,也是繼續為茶香添韻的行路人。
茶香盡處是吾鄉
地處東海與南海交通要沖的福建以“福地”的姿態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而傍海多山的地理結構更使這里常年云霧繚繞、氣候溫潤,天生一方富硒宜茶的水土。可以說,這片土地既以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蓄養了豐富的茶類,也憑自古以來海上通商的經濟外向度積淀下許多熱騰騰的茶事。正如蘇軾詩中所言:“閩中茶品天下高。”甚至連“茶”的英文發音“TEA”,也是來源于福建古閩語的發音“TEY”。由此可見,郝志龍扎根這一方水土開展茶葉研究是“天時地利人和”,但他卻說自己最初走上“茶道”更多是因為陰差陽錯,并不是“主動選擇”。

▲郝志龍(左五)與茶葉加工工程實驗室成員合影
生于湖北,考至湖南,當郝志龍的求學歷程前進到需要進一步決定未來職業走向的時刻,他是迷茫的。“選擇專業純粹是出于對茶類植物的興趣,但我不知道未來在哪里。”所幸,大學班主任羅軍武教授的指引將他的目光引向了烏龍茶鄉,也就是這個讓他甘愿駐留超過20年的地方。對郝志龍而言,福建農林大學算得上是自己的“福地”,在這里他邂逅恩師、重獲方向、頻獲課題、嶄露鋒芒,日日與茶為伴,歲歲收獲芬芳。“心里都好似長出一株茶根”,如今在他的字里行間,無措與未知都被一掃而空,處處彌漫著對茶的深情厚愛,虔誠而深遠。而這枚種子的播下,還要從跟隨導師金心怡教授下茶區開始算起。
郝志龍攻讀碩博研究生期間,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曾被賣出天價。這種產于福建的烏龍茶之所以貴,就貴在其對氣候的挑剔,以及對制作工藝的要求上,其中環節猶以“做青技術”為關鍵。當現代機械還未進入茶園工廠時,傳統的做青方式對人工的依賴度極高,搖青、晾青分置式的烏龍茶做青步驟使工人們的勞動強度很大。在“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下,價格便水漲船高。而彼時,雖然郝志龍還是一名初出茅廬的“科研新人”,但他對于行業痛點的敏銳覺察卻很有天賦,“當我在茶區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時,我便開始困惑于為什么它沒能被解決”。
當時應運而生的“振動做青技術”,其研究歷程覆蓋了郝志龍的整個求學時期,甚至到2006年他正式參加工作后,仍在為突破技術壁壘而奮斗。“直到今天它仍有進步空間”,郝志龍謙虛地表示,但這項技術在當時已算得上創新性進展。簡單而言,“搖青”是讓烏龍茶受到外力刺激,從而滋生出更多決定香氣、顏色的化學物質,達到改善茶葉品質的目的;“晾青”則顧名思義,指通過攤晾,散失水分,進一步誘發烏龍茶香氣。而“振動做青”,就是讓上述所有環節都以機械完成,將人力從中解放出來,挑戰產量上限。
但做茶如品茶,急不得也重不得,大口貪飲是禁忌,必要斯文些再耐心些,才能從一碗茶中品出時光的沉積——雖然振動做青初步代替了人力,但其桎梏在于產量上不去。這里說的“產量”是指機械化角度的產量,并非只與人工作比。郝志龍介紹:“當搖青之后的茶葉進入晾青環節時,需要占用設備較大,且靜置時間較長,被利用效率相對較低,難以構成大批次的產量。”
“質量”與“速度”的平衡算得上是世間極難解決的困境之一,所以當這個難題落在郝志龍頭上時,他也自然要付出極大的精力與努力,不過其間他從未生出放棄的念頭,“但凡茗茶,都是一泡苦澀,二泡濃陳,三泡甘香,四泡清逸。不經磨礪,是泡不出好茶的”。有此態度加上歲月沉淀,終于功不唐捐。雖然當時的技術仍屬初級階段,缺憾未被全然掃除,但落地推廣至實際生活的切實效益已經讓郝志龍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就如同沐浴在陽光中的鮮茶,只要循著光的來路,奮力生長,就有望被有心人采擷,變成“價值千金”的珍品。也是從那時起,他決心就將家安于茶香盡處。
且將新火試新茶
直至今日,郝志龍仍然喜歡待在茶山里。不僅因為“滿目皆丹青”的愜意,更因為茶所帶來的不動聲色的力量——每當深入茶園就會發現,茶的四周仍舊是茶,就如同路的盡頭仍舊是路,之于人生,之于事業,皆同此理。雖然“做青技術”得以初步改善,但對于茶葉加工工藝的研究仍是道阻且長。因此郝志龍十分清楚,自己腳下的科研之路,仍須心懷堅定,且歌且行。
“茶葉加工本質上其實就是持續失水的過程,無可避免地需要消耗能源,但‘雙碳’政策的推行為各行各業都提出了新的挑戰,我也因此開始思考如何將茶葉加工工藝變得清潔而節能,為‘綠水青山’進一步添磚加瓦。”懷此初心,郝志龍在“十三五”期間便開始與金心怡教授合作,錨定烏龍茶精制加工關鍵技術鋪陳畫卷,陸續開展了“茶葉物性及其應用技術”“茶葉水分在線檢測技術”“CFD技術在茶廠除塵的應用”等茶葉精加工技術理論的研究工作,并參編教材《茶葉加工工程學》,在茶葉加工工程教學領域的空白處,繪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技術上,郝志龍與團隊規范了“色選、靜態目視揀剔、靜電揀剔、動態目視揀剔、磁力揀剔、風力選別、金屬探測、烘焙”8道烏龍茶凈化工藝流程,并完善了系列專利技術;他們首次在生產上專配了自主研發的“脈沖濾筒除塵器”,顯著降低了車間粉塵;另外,針對茶葉含水率,他們開發了在線快速檢測技術,首次實現精加工茶葉水分在線檢測與可追溯手段;并在其后開展“風選參數對茶葉揀剔質量的影響”“光照條件對目視揀剔效果的影響”“烘焙工藝對茶葉滅菌效果的影響”等烏龍茶精加工生產線工藝試驗,相關成果對提高烏龍茶精加工技術與裝備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不僅實現了烏龍茶精加工的清潔化、自動化、標準化,還使茶葉生產從粗泛型向集約型、精細型方面轉變,極大地改善了生產環境和勞動條件,將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促進和提高了茶葉行業的文明生產水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兩年前,郝志龍曾憑借茶葉清潔化、智能化和節能化的相關技術成果,將2019—2021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成果推廣獎一等獎收入囊中。項目成果中不僅有太陽能發電—LED特征光譜—空氣能供熱綠色節能萎凋系統,為建成單次萎凋3000~4000斤茶鮮葉的全自動連續化白茶萎凋生產線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也包含著在線上反饋參數系統基礎上完善推出的烏龍茶智能化做青系統——“茶小智”,為“茶”與“智能”的融合發展所突破的“次元壁”。
“此外,我們團隊還正在承研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烏龍茶、白茶智能化加工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旨在集成多物聯感知及PID光離子傳感器技術,研發基于在線監測反饋理化參數的烏龍茶做青智能化裝備與白茶智能化萎凋裝備。”如今,讓郝志龍滿懷熱情談論的主題,還是離不開“茶”。而剛現世不久的“茉莉花茶智能化窨制關鍵技術”“仿碳焙專利技術”已經讓世人看到了清潔能源烹茶、全程溫度精準且自動化焙茶的曙光。郝志龍將用屬于青年學者的創意與誠心,在不緊不慢流淌著的品茗文化中,繼續添上一把把新火,讓千年來滋潤國人心田的茗茶,重新煥發出時代的活力。
在人和山水的會意中,纖纖青茶是時光的使者,它一路從老祖先的湯藥,走向文人的詩句、雅士的生活,現在又慢慢潛入現代人的日常。郝志龍總說“茶如人生”,苦盡則甘來。因此,他表示自己未來將始終抱有一顆恒心,縱使不同的茶滋味各異、加工方式各具挑戰,他也會兼而愛之,通過源源不斷地探索新技術,讓世人看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中,不只有波瀾壯闊的英雄故事,也有飲茶文化的閑情逸致。正是這樣豐富飽滿的歷史,塑造著中華文明的雍容氣度。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