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年畫搶救第一人”王樹村絕筆:我為何研究民間美術
王樹村(1923-2009),天津人,是中國知名的民間美術研究專家、美術史論家,他被稱為中國民間藝術的“守護神”,是搶救、收集民間年畫的第一人,也是創立民間美術學科、研究民間美術的第一人。
澎湃藝術獲悉,近日,《我為何研究民間美術:王樹村自述》新書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王樹村人生最后階段的絕筆之作。從“我為何研究民間美術”這一問題出發,王樹村回顧了其生于北方年畫藝術之鄉楊柳青,長于炮火連天的天津,耕耘于祖國大地的人生經歷,闡述了其對民間美術孜孜以求、筆耕不輟的熱愛與守護,以及為中國美術史填補民間美術版塊空白的不懈奮斗。

王樹村(1923-2009)
晚年,王樹村先生曾說:“我們談畫也好,我們看這些畫也好,我們寫這些書也好,也就是告訴世人,中國還有這些東西。他們后人就會有慢慢的印象,不能光看外國的卡通,要看看中國的民間,中國的文化。”

王樹村 《我為何研究民間美術之始末》 手稿
《我為何研究民間美術:王樹村自述》的整理者、天津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副教授姜彥文介紹,這本書是王樹村先生在病床上完成的,是他在生命最后階段所寫的最后一本書,是他的絕筆之作。據先生的女兒林小楓女士回憶,當時先生剛剛與死神擦肩而過,身體已經極度衰弱,但對他而言,如果不工作的話,生命就沒有延續的意義了。于是,家人便提議他寫自傳,但說好每天不能多寫,不能超過兩千字,而且如果身體不舒服就不能寫。于是,他就每天寫一點兒,直至逝世前三天,從未間斷。從手稿字跡可以看出,多數的時候,他的手都是顫抖的。先生為這部自傳起的名字是“我為何研究民間美術之始末”,或許可以這樣理解,這本書是他臨終前拼盡全力想要和這個世界說的話。

王樹村 古木寒舍圖 1947年繪

敦煌西千佛洞,王樹村,1976年繪

曾同勞動,王樹村,1971年繪。
王樹村說:“圖中的老牛破車,我曾與它一同勞動生活半載。因1960年我曾下放到唐山老莊子公社趕車送糞,所以老牛破車伴我度過了半年多的歲月。”
《我為何研究民間美術:王樹村自述》新書首發分享會前不久也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朝陽館)舉行。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劉瑩、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邰高娣、天津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副教授姜彥文、天津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方博作為此次圖書分享會的特邀嘉賓,現場講述了王樹村先生的生平事跡與交游往事,分享了該書整理出版的細節。

1956年7月,王樹村捐贈故宮博物院文物收據
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劉瑩飽含深情地講述她眼中的師爺爺,耿直不阿、語言犀利、幽默風趣、不為名利,是她心中最崇敬的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邰高娣回憶其與王樹村先生臨終之前的相處細節。姜彥文回憶起在王樹村先生不大的房間中,曾存放著數萬件民間藝術珍品。他說,王樹村先生是中國民間美術研究的重要奠基人,是其研究民間美術的領路人。

姜太公 楊四將軍 張大王,清代,河北地區,紙本墨筆,縱26.9厘米,橫42.4厘米 王樹村舊藏

和合二仙,清代,四川綿竹,筆繪,縱 98.8厘米,橫52.4厘米 王樹村舊藏

秦瓊、尉遲恭,清代,天津楊柳青,版印筆繪,右:縱 148.6 厘米,橫 83.2 厘米,左:縱140.5厘米,橫79.4厘米 王樹村舊藏

九九消寒圖,清代,河北武強,版印筆繪,縱 27.1 厘米,橫 52.6 厘米 王樹村舊藏
天津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方博是《我為何研究民間美術:王樹村自述》的另一位整理者,也是活動現場最年輕的民間美術研究者。他在整理此書過程中,不僅為王樹村先生百折不撓的精神所鼓舞,更堅定了學習和研究民間美術的決心,希望能為民間美術研究添磚加瓦。

“二十八宿塑樣局部之一”局部 ,清代,紙本墨筆,縱 25厘米,橫 40 厘米,王樹村舊藏

三官天神(局部),清代,筆繪,縱 148.2 厘米,橫103.4厘米 王樹村舊藏

孫悟空大鬧天宮(局部),清代,江蘇桃花塢,木版套印,縱31.3厘米,橫54.2厘米 王樹村舊藏
“我為何研究民間美術之始末。”是王樹村先生在病榻前寫下的第一行字,是貫穿這他一生的終極問題,也是每一個民間美術研究者不斷思考的問題。因為這個發問,王樹村先生放棄了繪畫事業,埋首民間美術的收藏與研究,殫精竭慮,一心為證明“中國民間藝術的根在中國,研究中國民間藝術的專家也在中國”。

《我為何研究民間美術:王樹村自述》書影
王樹村先生已經去世15年,他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守護神”,是搶救、收集民間年畫的第一人,也是創立民間美術學科、研究民間美術的第一人。《我為何研究民間美術:王樹村自述》的出版,是對王樹村先生保護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立體呈現,同時也展現了他為民間美術所做的貢獻。
延伸閱讀|王樹村:難登大雅之堂的“破爛之物”
新中國掃除了賭場、煙館、妓院、反動會道門、黑社會 勢力等等,通過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資本主義工 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等運動和學習各類文件,社會確實變了樣。過去傳統的民族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的民俗文化活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等,放假或游行。 我自少年時代就受到“毋忘國恥”“發憤圖強”的愛國教育,又受民間美術繁盛的家鄉環境影響,擔憂中華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將來會遭到棄置,傳統節日的民俗活動和民間美術品類也會斷代、失傳。我那寫一本《中國民間美術史》的愿望,將成為幻想!但又想到,中華民族已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不少反映人類進步的文化遺產,不會因目前蘇聯、 美國對立的國際形勢而絕跡,信心不能動搖!

先師孔子行教像,清代,拓本,縱131厘米,橫61厘米 王樹村舊藏
于是,我得空便到早市、舊貨攤、舊書店、造紙廠搜集 材料,崇文門外鐵轆轤把、宣武門外教子胡同的早市,都是文玩字畫、青銅陶瓷、民間藝術品集中的地方。不少珍品因口袋羞澀,失去了機會。當時就是為了寫本書,去收集即將消失的民間美術資料,還不知道這就是搶救祖國文化遺產。

川劇繡品(局部),清代,四川,絲織,縱 84.8 厘米,橫261.2厘米 王樹村舊藏
例如,北京珠市口西湖營,舊有繡品店十余家,專做清代服 飾上的繡花和地毯等生意,出口歐美各國。工商業合營并店后,此行業取消了,舊存的一些繡品無人購買,出口更不可能,幾乎是當成廢品處理掉。我遇到后,在一堆一堆舊衣拆下來的繡花衣飾中,挑出了約500幅清代不同花樣的刺繡精品和花邊。挑選時,那種惡氣怪味只有自知,還怕同志們知道了說我“走回頭路”“不盡力于工作”,然后匯報領導。又如 在廢品站等地方收集的字帖、木刻和拓片,以及水陸畫、傳真畫像等,同樣都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偷偷摸摸、不敢張揚地一面收集,一面晚上整理研究。今天看來,過去節衣 縮食,稿費收入都買了一些難登大雅之堂的“破爛之物”,還是搶救了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美術珍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