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裝上身,派頭噱頭苗頭都有了!81歲上海紅幫裁縫期待把手藝傳承下去
近期最火的電視劇《繁花》中有一段近4分鐘的場景:胡歌飾演的阿寶在爺叔的安排下,請寧波紅幫裁縫量身定制西服三件套。從面料到款式,都無比講究。西裝三件套一上身,“派頭、噱頭、苗頭”都有了,從那以后,工人阿寶也就搖身一變成黃河路上腔調十足的寶總。
隨著《繁花》熱播,“紅幫裁縫”這一群體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在上海、浙江等地都有不少人慕名前來定制西服。

本文圖片均為“上觀新聞”微信公眾號 圖
“通過《繁花》帶動消費,生意肯定會好起來,已經好幾通電話打進來,全部約好要做西裝。”北京西路705號的徐俊馥工作室里,上海匯時服飾有限公司經理陸慶東剛接好一通預約電話,對面是說普通話的俄羅斯顧客,雙方約好當日晚間來試西裝。


徐俊馥和陸慶東給顧客量身材尺寸
何為紅幫?
有一種紅幫師傅們普遍承認的說法:舊時上海灘的男裝界是寧波奉化裁縫的天下。

最開始,奉幫裁縫闖蕩東洋,習得為“文明男士”量身制作西裝的本領,思想上也受反清流亡志士的熏陶,而向往起革命與共和。孫逸仙博士正是仰賴奉幫裁縫一針一線縫制,做出了傾注畢生革命理念的中山裝。
自此奉幫裁縫有了革命的浪漫氣質,回到上海,開宗立派,改名紅幫。
百年歷史沉浮中,紅幫裁縫一代代綿延下來。如今上海的服裝界,亨生、培羅蒙是堪稱紅幫西裝的兩大正宗,而從這里走出的傳人們,開枝散葉,在上海的街巷開出大大小小的門面,書寫紅幫裁縫在新時代的故事。
亨生老師傅從18歲開始做衣服,退休后又開店
徐俊馥工作室并不大,是傳統的“前店后工廠”樣式。門店中央,放一張玻璃大方桌,四周衣柜里,掛著做好的西裝成衣,各式各樣的面料摞在一起,憑客挑選。工作室只有兩位主要負責人——81的徐俊馥和66歲的陸慶東。兩位紅幫裁縫傳人里,徐俊馥原是亨生西服的老師傅,也是全國首批高級服裝制版師,陸慶東原是上海時裝股份有限公司服裝設計中心副主任。退休后,為把手藝傳下去,兩人一拍即合,開了這家小小的門店。
戴金絲眼鏡,穿條紋西裝三件套,打紫紅色的領帶,腳蹬皮鞋,徐俊馥對衣著的講究,有股海派文化中一絲不茍的腔調。于他而言,做西裝的人穿西裝,本身意味著對客人的禮儀。工作室里暖氣開得足,記者進門,他遞過來衣架,幫忙把厚外套掛在靠近門口的衣櫥里。“從18歲開始做衣服,做到81歲,已經有60多個年頭。”徐俊馥說,自己開的這家工作室遵循紅幫裁縫的傳統工藝,前店后工廠,前面接待客人,后頭就能開工制衣。

工作中的陸慶東
所謂“量體裁衣”,一個好的紅幫裁縫,憑一把尺子、一雙眼睛,就能為顧客定制一套揚長避短的西服。“每個人的體型不同,西服定制就是要讓衣服符合人的體型,還得有包裝的效果,使穿的人有所提升。”徐俊馥舉例,比如好的男士西裝,就要實現胸部飽滿、腰身要顯,衣服平平整整的效果。
紅幫裁縫講究四功、九勢,其獨到的“推、歸、拔”燙功,可以使服裝更合體型,更為整齊、美觀。對紅幫裁縫而言,單是用針就要千錘百煉。“老師傅講了,一根引線沒有三分重,24根肋巴骨根根動。”學藝以來,已經做了60多年裁縫的徐俊馥把老師傅的話記得很牢,“他有一句話,太公作樣,拿著一塊料子,要像對待祖宗一樣,要很恭敬。”
來店里定制西裝的客人,總體年齡在35-55歲之間,以口耳相傳的熟客為主,也有不少外國客人。有人初入職場,想用一套合身的西服應對面試;有人新婚,在妻子陪同下定制婚服;也有不少商務人士,工作場合需要穿西裝打點門面。
工作室嚴格按照紅幫裁縫“量、裁、試、改、做”的工藝操作流程進行西服制作。“從客人進店開始選面料,到成衣拿出去,基本上要一個月。”陸慶東最近也在看《繁花》,“對于西裝面料的選擇,爺叔說得很好。阿寶穿西裝的過程就是身份的變化,原先他穿夾克衫、蹬腳踏車,后來穿西裝坐出租車,頭勢清爽、衣服挺括。”他說,在《繁花》里的年代,西裝面料還不像現在這么豐富,如今越來越多國外品牌進入中國,也給顧客提供了更大挑選余地。
從選料、試衣到拿衣,顧客需要來三趟店里。即便只是取衣服,徐俊馥和陸慶東都拒絕使用快遞或他人代拿的方式。“客人來了,穿上西服后,‘哦喲’一記,說衣服‘贊’的,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享受。”徐俊馥說。
紅幫裁縫傳承難
《繁花》的故事說的是上世紀90年代,那是紅幫裁縫的黃金時代。劇里提到的“上海服飾公司”就是陸慶東工作過的上海時裝公司,距離500米的華聯商廈則是劇中“滬聯商廈”的原型,在這里,寶總把外地來的三羊牌一炮打響。“華聯商廈賣羊毛衫、針織衫是最有名的,改制后,一樓進去了化妝品、黃金飾品;針織衫就放到我們一樓時裝公司的服裝商店,到現在,一樓東面還保留了羊毛衫、針織衫。”

工作中的陸慶東
看到《繁花》里熟悉的南京路,陸慶東有親切感,也有失落感。“以前單單一條南京路,定制西裝店幾十家,門前要排號,有人早上三四點鐘就來排隊。現在選擇多了,銷售模式也變了。”守著一家小門店,遵循紅幫裁縫的傳統,以“前店后工廠”方式手工制作西服,這種模式在如今的上海已經不常見。
入行40多年來,陸慶東帶過6個徒弟,當年的上海時裝公司工廠里有幾百個裁縫,然而所有人加起來,目前從事服裝行業的人,只余他一個。“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是寧波紅幫裁縫的后代,已經五六十歲,不少人都回鄉了。學這行不容易,關鍵要坐得住,這根針要捏得牢。等我們老了,做不動了,誰來做這個行當?它的傳承是很吃力的一個問題。”他期待,電視劇的熱播能帶動更多人關注紅幫裁縫,把凝聚幾代人心血的手藝傳承下去。
(原標題為《西裝上身,派頭噱頭苗頭都有了!81歲上海紅幫裁縫:享受客人穿上后的“哦喲”一記》)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