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內四川唯一的鐵道兵博物館記

國內四川唯一的鐵道兵博物館記
國家級地質公園四川樂山市金口大峽谷腹地,有我國唯一的隧道洞中關村壩火車站。在關村壩火車站旁,有一座全國唯一的鐵道兵博物館。博物館建在峽谷的半山腰上,占地60余畝,珍藏歷史文物1100余件。博物館展示鐵道兵在新中國建設,特別是修建成昆鐵路的感人故事。這里是成昆鐵路最險峻、最艱難、最復雜的路段。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數十萬鐵道兵戰士在這里留下了他們永恒的激情和難忘的記憶。

鐵道兵是解放軍序列中的工程兵種,擔負著鐵道建設工程和技術的保障的任務。從1948年7月開始,鐵道兵經歷了鐵道縱隊、鐵道兵團、志愿軍鐵道兵團、軍委直屬鐵道兵四個階段。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和平建設時期共36年間,鐵道兵搶修鐵路3600多公里,搶建鐵路690多公里、戰備公路430多公里,參加修建鐵路12590多公里,占全國同期新建鐵路總數的三分之一。1984年我國百萬大裁軍,鐵道兵脫離軍隊序列,但這支部隊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做出的不朽貢獻卻史冊永存。

成昆鐵路北起成都,南至昆明,曾是一項難度極大的工程。從四川盆地經橫斷山脈至云貴高原,地勢險峻,地形多樣,深澗密布,溝壑縱橫,高寒高熱,泥水突涌,滑坡落石,地質災害十分嚴重。成昆鐵路在地質條件極不穩定的橫斷山脈地質大斷裂帶中修建,工程之艱巨、施工之復雜,均屬前所未有。這里曾被外國專家稱作“鐵路禁區”,長期被視為不可能修筑鐵路的地方。鐵道兵就是在這樣的“鐵路禁區”沿線修筑了991座橋梁、427座隧道,全長1096公里的成昆鐵路。平均每1.7公里就有一座大中橋梁,每2.5公里就有一座隧道,橋隧總長451公里,占到整條里程的41.6%,開創了十八項中國鐵路之最,十三項世界鐵路之最。

博物館內粗獷的花崗巖外墻上斜插著無數鋼釬,展廳內部還原了當年施工隧道、工地、窩棚等場景,墻壁上是一條條在不同惡劣的環境中錘煉出來的豪言壯語:“野戰軍打到哪里,鐵路就修到哪里”,“勞動光榮,當鐵道兵光榮”,“汗水溶化千層巖,風槍打通萬重山”。游歷于博物館內的每一個展廳,就像穿越歷史的隧道,把人帶回到那鐵錘叮當,劈山斬石、戰天斗地的年代。在那樣險惡的地質環境下,沒有現代化的施工設備,完全靠人拉肩扛,使用大錘、鐵鎬、鎯頭、斗車、鐵鏟、指南針、風槍等簡單的施工工具,竟然能建成如此險峻宏偉的鐵路工程。

成昆鐵路作為我國鐵路主干線“五縱線”之一,承載著鐵道兵的記憶。他們曾在這里夷平了山頭,填平了兩個深谷,修建了這個隧道內的火車站,關村壩火車站也被稱為“一炮炸出來的火車站”,而關村壩火車站,作為我國唯一建在隧道里的火車站,便是這些“奇跡”中的經典。講解員說1974年我國政府贈送給聯合國的禮物就是成昆鐵路象牙雕刻,以藝術的形式展現了1970年成昆鐵路建成通車的壯舉。成昆鐵路象牙雕刻與阿波羅飛船帶回的月球巖石、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被聯合國并稱為“象征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至今珍藏于聯合國總部。

博物館把鐵色作為主色調,環境是鐵色的,人物是鐵色的。凝重的色彩讓人涌起感動,當年鐵道兵戰士青春、理想、生命鑄就的奇跡,讓世界矚目。成昆鐵路施工期間,僅鐵道兵犧牲人數就達2100多人,這是一條用血肉之軀筑造的工程,是鐵道兵在險峻復雜的環境中修建鐵路的成功范例。

當年的鐵道兵各部隊長年駐扎在自然環境惡劣的荒山野嶺,物質極度匱乏,他們自力更生,墾荒種菜,養豬喂羊,同時還不忘為各族群眾服務。在博物館保存的鐵道兵戰士筆記和信件中,看到的不是對條件艱苦的抱怨,更多的是重視和強調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義務,這是默默無聞卻敢于犧牲奉獻的軍人之魂。當年鐵道兵“逢山鑿路,遇水架橋”不怕艱苦,勇于奉獻的精神至今仍讓人震撼。鐵道兵部隊雖已撤編,但他們的創業精神,仍是鼓舞人、激勵人、鞭策人的強大精神力量,將永遠值得我們傳承發揚。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