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記憶·信件|雙卡四喇叭
“如果說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在上海是部連續劇,那么每位市民都是這部現實主義實景劇目的主人公。”
由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李明潔教授策展的《1978-2018:上海市民的生活記憶》展覽即將在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展出,展覽分為“親歷”、“親見”和“親筆”三個單元:“親歷”通過采訪在上海 生活過的普通人,以口述回憶的方式講述四十年親歷的重要歷史事件;“親見”通過展示攝影家陸元敏先生鏡頭中的街頭巷尾,記錄下日常生活所折射出的社會轉型;“親筆”通過整理四十年間百姓的真實信箋,展示平民心靈生活史中的代表性切片。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在展覽正式開幕之前將陸續刊發部分展出的口述回憶與私人書信。期待這些微小而真 實的證人、證言和證物,能部分再現四十年來上海民眾日常生活的變遷。下文刊發的是一則與1980年代收錄機與卡式錄音磁帶的流行有關的信件。
信件時間:1985年3月12日
時代背景:1980年代,以臺灣校園歌曲為代表的流行音樂開始風行大陸,收錄機和卡式錄音磁帶成為市民娛樂生活的重要消費品。
隱私保護:本信函原件由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收藏,由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師生轉寫。出于隱私保護的考慮,信件中的人名、地名全部是化名。

朋菊:
來信已經收到,知你為春兒的學業操勞,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如果放任自流,那是會帶來不良后果的,因為這孩子玩耍心太重。
我在上次信中有一個關于我家祖屋的一點情況沒有同你講清楚,為了使你心中有底,特再補充如下:
關于我回憶繪制的那張房屋組成平面示意圖,其方位、間數、房屋布局是沒有問題的,各房屋的面積基本上是大致符合的,問題是張國印名下的這些房屋并不完全是我父親一系居住的,實際上是我父親同他的胞兄二系同居的(也就是我的伯父一家)。當時,我伯父一家是住在69號大門進去的右側。而地單上張國印這個名字實際上是他們兩弟兄的學名各抽出中間一個字組成的。(我父親學名是張國忠,我伯父學名張印忠)。這點我當時為了怕把這件事搞得復雜化了更不好辦。所以,沒有給你講清楚。因為現在張印忠一家已經完全失去聯系,如果給江二造船從廠那邊可說清楚。萬一他要把張印忠子女找來一起辦,那事情豈不復雜化了。當然,這地單現在是在我們手中,但當時如何會在我家存放?我也說不清楚,所以,對上述情況你心中有數就行了,也不必提起。但張國印名字肯定是我們的,這點,肯定不會錯,你放心好了。這個名字你母親是不會知道的,我是因為看到我父親的名片,問過我父親才弄清楚的。但房屋間數分布你母親是回憶得起來的。
我們全家在此都很好,希勿念。小妹寄來你戰友買收錄機的款520元已收到并已辦妥,我給他買了一只雙卡占[鉆]石牌828型四喇叭手攜的(立體聲,三波段)如果這個月內有便人來滬,我將托人帶到你處,由你回去搬家時帶回,如果有便人去石家莊,則更好。
我們現在很關心你落實工作、住房的情況,也關心我托你的這件事,如果有什么消息,希隨時來信。
此地近來也經常下雨,我在市委黨校學習,本月中結束。
順祝
諸事如意!
爸草于
85.3.12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