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債務糾紛:在網上套取貸款,后再收費轉貸,這種合同有效嗎?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上金融服務已經成為許多人解決資金問題的選擇。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了人們的信任,進行了一系列的不正當行為。在網上套取貸款,后再收費轉貸的行為,就是一種典型的詐騙手段。那么,這種合同是否有效呢?李邁律師團隊債務糾紛律師將從法律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網絡貸款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么是套取貸款?
所謂套取貸款,是指借款人通過虛假材料、欺詐手段等方式,從金融機構騙取貸款。這種行為嚴重違反了金融法規,一旦被發現,將受到嚴厲的法律制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民事法律行為。合同的訂立、履行和變更,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因此,如果在網上套取貸款的過程中,涉及到虛假信息、欺詐手段等違法行為,那么這份合同在法律上是不具備效力的。

套路貸
其次,我們來了解一下轉貸。
轉貸是指借款人在無法按時還款的情況下,將債務轉讓給第三方機構或者個人。這種行為同樣存在諸多風險,如利息過高、還款期限過短等。在我國,轉貸行為受到了嚴格的監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商業銀行未經借款人同意,不得為其提供轉貸服務。

貸款糾紛
此外,我國還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對網絡借貸、金融詐騙等行為進行嚴格打擊。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明確規定,網絡運營者應當加強對網絡信息內容的管理,及時制止違法違規信息傳播。對于涉及詐騙、套取貸款等違法犯罪行為的信息,網絡運營者應當立即刪除,并向有關部門報告。
綜上所述,在網上套取貸款后再收費轉貸的行為,不僅違反了金融法規,而且在法律上是不具備效力的。因此,建議廣大網友在遇到此類情況時,要提高警惕,遵守法律法規,遠離詐騙陷阱。同時,政府和相關部門也應加大對網絡金融服務的監管力度,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