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月薪5000的年輕人,給自己多省出了年終獎

在各種年度報告、新年致辭的刷屏中,2024年如約而至四天了。
當我們習慣把總結過去一年的任務,交給各種APP、大數據,便注定無法在千篇一律的模板和話術中,拼湊出屬于自己的獨家記憶。
忙碌一年,到底收獲了什么?銀行余額也許能給你一個更具體的答案。
2023年,攢錢成了年輕人的一大愛好,而在哄自己存錢這件事上,創意往往比行動更讓人印象深刻。年初爆火的“無痛攢錢”,企圖通過數額小、周期短、目標小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痛感”極低的攢錢計劃。

年輕人越發高漲的儲蓄熱情,催生了各種新型生活方式。(圖/《錢斷情始》)
“存不下錢,那試著養個娃吧。”于是,年輕人開始“賽博養娃”,將每一筆“懷孕”產生的費用,慢慢攢起來。后來,他們打開思路,開始“假裝養貓”“假裝養小時候的自己”等多任務并行。“假裝xx”,包羅萬象的互聯網內容負責提供情緒價值,省下來的錢是實實在在的。
在攢錢的路上,年輕人也逃不過“質疑、理解、成為”的循環。這屆年輕人,既想享受消費的快感,又想擁有攢錢的安全感。為了實現這個flag,“省錢特種兵”們這一年真的太努力了。

趕在2023年結束之前,麥當勞宣布漲價,幾乎涵蓋了所有產品。讓打工人感到慶幸的是,“窮鬼套餐”竟然成了例外,維持友好的13.9元,這無疑給了他們在黑暗中一縷最溫暖的曙光。
顯然,沒多少人記得,原價12元的“隨心配1+1套餐”,早在2021年底、2023年初就漲過兩次價了。

一日三餐吃什么,成為打工人最頭疼的問題。(圖/視覺中國)
對于在CBD打工的白領來說,沙縣、黃燜雞太跌份,西餐、連鎖餐廳太昂貴,而這個超值套餐充分滿足了他們“既要又要”的心理。正如博主@半佛仙人的總結:“麥當勞+‘窮鬼套餐’,就像黑西褲里包著紅秋褲,一層敬風度,一層敬溫度。”
“麥門”的偉大之處,更在于它開啟了一個“套餐新時代”——各大連鎖餐飲品牌,紛紛“卷”起了超值套餐,治愈打工人被“快餐刺客”傷透的心和錢包——公司樓下的蘭州拉面居然要28元一碗,沒幾片的牛肉比A4紙還薄。

各大餐飲品牌爭相推出“窮鬼套餐”。(圖/格隆匯)
吃膩了沒有靈魂的預制菜、麻痹味蕾的“科技與狠活”,疲憊地漂在大城市的人們,也渴望回家吃頓飯。“做飯糊弄學”秉持非必要不切菜、非必要不裝盤、非必要不刷鍋的三大原則,讓下班后饑腸轆轆的打工人,也能快速吃上一頓熱氣騰騰的飯菜。當然了,飯菜是否“可口”因人而異,能不能省錢也只能在月底的賬單見分曉。
各種橫空出世的“低價”,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9.9元一杯的瑞幸咖啡、8.8元任選的庫迪咖啡,終于讓打工人擁有了“續命水”自由;幾十個菜隨便選的平價自助盒飯,給人隨時隨地魂穿農村大席的錯覺;一只售價15元的鵝腿,讓清北學生為之瘋狂,北漂多年的“鵝腿阿姨”也嘗到了“頂流”待遇。
“好吃不貴”不再是天方夜譚,反而成為了年輕人貫徹落實的“薅羊毛”原則。

回望2023年,才猛然發現:這一年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幾乎被中老年人全方位拿捏了,年輕人只剩跟風的份。
如今在中文互聯網上,能與劉畊宏平分秋色的“健身教練”,是各種八段錦跟練視頻中的不具名老師傅們。練習八段錦,你不需要氣喘吁吁地跳90分鐘的健身操,慌亂地跟隨過分急促的音樂,只需要花15分鐘,氣定神閑地跟隨指令做各種“慢動作”,就能感受到身體散發的能量場。

不少年輕人加入了廣場舞的行列。(圖/《歡迎光臨》)
不知不覺中,爺爺奶奶輩最愛的晨練,也讓年輕人上癮了,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提前體驗各種“退休”生活。
人均不到20元的長者食堂成為社交平臺上爆火的“家附近的安心小飯桌”,讓漂泊的打工人也能吃上健康營養、熱氣騰騰的家常菜;在不到200元的老年旅行團里,年輕人久違地感受到來自陌生人的關切,慢慢地打開心扉;學費500元的老年大學,年輕人搶著和頭發花白的爺爺奶奶做同學,一起彈琴、唱歌、寫字、畫畫,感受生活的美妙。
除了生活方式,年輕人連穿搭也要向中老年人看齊,開始學著和永遠追不上的時尚和解了。

潮流易逝,風格永存,大爺們的白背心就是最好的例證。(圖/《夏洛特煩惱》)
實用先行的“老頭風”,用一件永不過時的白背心搭配各色寬松的襯衫、外套,讓年輕人解開了松弛到底的密碼;主打舒適的“奶奶風”成為一種復古時尚,吸汗又透氣的碎花睡衣讓年輕人睡了個好覺,真材實料的“奶奶風”開衫讓她們溫暖又時髦。
“每個女人一輩子至少要有一雙Jimmy Choo”,類似的消費主義金句再難打動年輕人。比起支付奢侈品牌高昂的溢價,他們更愿意把金錢和心思花在如何讓自己更舒服這件事上。
于是,爆改“老人鞋”成為一股風潮,平平無奇甚至有點丑的足力健鞋經過刺繡布貼、絲帶、蝴蝶結的加持,成為了年輕人腳下一雙雙兼具舒適與個性的獨家“潮鞋”。

蹭老式消費=錢包友好型生活方式。(圖/《凪的新生活》)
顯然,讓年輕人著迷的不只是中老年的生活方式,更是他們的生活態度——氣定神閑、返璞歸真。不用再被永遠完不成的KPI追著跑,只需要“任性”地將自己的喜好、需求放在第一位,專注且認真地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不過,最重要的一點當然是:這么過省錢啊!

2023年,是年輕人的“不買年”,他們身體力行地刷新了財富自由的定義:想不買什么就不買什么。
家里囤貨還有的,不買;超過自己消費能力的,不買;非剛需、不是真正必要的東西,不買。一次次沖動消費后的懊惱,終于讓年輕人買到了“不買立省100%”的教訓。
拒絕炫耀性消費、沖動消費、跟風消費、提前消費,“性價比”成為他們唯一在意的事。與此同時,如何尋找物美價廉的平替,成為互聯網上的一門“顯學”。

當代年輕人,不想再被金錢擺弄了。(圖/《錢斷情始》)
鞋架“平替”書架、軍大衣“平替”羽絨服、代工廠“平替”連鎖品牌,過濾掉商家堆砌的華麗辭藻、苦心鉆研的高端概念,讓每一件商品回歸最原始的功能,正是平替的核心。
后來,年輕人打開了思路,連旅行都找到了平替,去青島體驗“日本小鐮倉”、在哈爾濱感受北歐風光、在Citywalk中挖掘“最熟悉的陌生城”。
說好“只逛不買”的年輕人,轉眼卻在批發市場“殺紅了眼”。在幾十元一件的衣服堆里,真切感受“淘到寶”的快樂;十元三件隨便挑的飾品、杯子等日用品,讓年輕人短暫沉浸在物欲的極大滿足中,重拾對生活的熱愛。

去奢侈品店畏首畏尾,進批發市場大搖大擺。(圖/《公主小屋》)
在批發市場,年輕人終于不再是社交平臺上“月入過萬,啥也買不起”的模樣,而成為了手握百元巨款、來享受購物自由的“優質客戶”。

顯然,年輕人攢錢,是為了更有底氣地花錢。正如《平凡的世界》里所寫的:“錢是好東西,它能使人不再心慌,并且叫人產生自信。”
他們一邊蹲守超市、咖啡廳、面包店里的9.9元“剩菜盲盒”,一邊打卡米其林餐廳,花398元吃一頓新榮記“窮鬼套餐”,還覺得自己薅到羊毛了。

新榮記招牌菜:蜜汁小香薯。(圖/視覺中國)
他們舍不得開十幾塊包月的視頻會員,但四五千元的健身房會員,付款時眼睛都不會眨一下。他們沉迷“旋風式”特種兵旅行、五天爬五岳,將旅行的性價比拉滿,也愿意只為了一場演出專程奔赴一座城市。
年輕人在吃穿用度上的“精打細算”,只是為了將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花在和自己感受和體驗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上。取悅自己、認真生活,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和目標。

體驗式消費,成為大勢所趨。(圖/Unsplash)
與其用省錢一概而論,倒不如說這是一個“消費分級”的過程。每個人都在重新探索更符合自己需求和能力的消費等級,在消費上開始變得理性,拒絕“消費內耗”,不再盲目攀比,堅決按需消費。
當攢錢正在成為一種越發普遍的生活方式,比攢了多少錢更重要的,或許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學著經營好自己的小日子,攢下更多的回憶與美好。
這是這一代年輕人,正在努力追求和仔細品嘗的“生活味”。
參考資料
[1]今年,我成了“不買族”丨每日人物
[2] 麥當勞漲價,窮鬼看害怕丨仙人JUMP
撰稿 賈 輝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