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多所高校試點取消績點,專家:擊破“唯分數”需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北京大學3日在社交媒體平臺發文,介紹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從2020級開始展開試點改革,實行“等級制”考核評定方式的成效。
這項改革突出“不要把學生捆綁在成績上”,用優秀率和優良率替代平均成績點數(GPA),并將學生的成績分為A、B、C、D、F五個等級。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原副院長王世強表示,對本科生實行等級制、放棄GPA的目的,是為了給同學們留出更多時間提升素質,比如聽一些名家講座,選修一些人文課程,參加科研實踐和社會實踐等。
過去,在高強度學業考核壓力下,很多學生為了總成績提高一兩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內卷泥潭。試點實行后,有北大學生表示,達到成績優良之后,身邊的同學會選擇出去實習、做科研、去社團練習舞蹈……大家好像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對于改革也有不同的聲音。比如,有學生擔心出國深造、跨專業保研時,會遇到對方院校更認可GPA的情況。對此,生命科學學院表示,為確保國內外高校準確理解該院的學業評價標準,學院會在成績單上附加相關等級制成績評定的說明,告知對方若有疑問可以來電溝通。生科院同時指出,除了學業成績,多數國內外知名高校更看重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持久的好奇心、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
據了解,近年來清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高校都在嘗試等級制的成績評定改革。
對于高校取消績點試點的實施,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取消績點制,實行學業成績等級制評價,是為了破除“唯分數”“分分必究”,這對引導優秀學生從重視考分到重視提高創新能力、綜合素質有積極意義。他也指出,單純的取消績點不可能真正解決教育功利主義等現有問題,建立科學多元的整體評價體系才是真正的“良方”。
績點制是一種國際通行的學生學習成績評估體制。據了解,中國高校最初普遍采用績點制是為了方便不同學校、專業的學生考評學習效果,行至今日,與學習質量評估掛鉤的績點已成為很多大學生眼中的校園“硬通貨”。績點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與保研、評優、出國深造等掛鉤,很多大學生為了保證績點不敢選擇有難度的課程,為了績點的分毫得失投入大量精力……從而導致了“績點為王”的“功利學習”現象。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很多國家的高校采用績點制,績點本身并不是導致學生完全被成績“裹挾”的關鍵,關鍵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績點為王”的問題。
“應該真正建立一個整體多元的評價體系,適當確定績點的權重。績點制也好、等級制也好,可以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儲朝暉認為,科學先進的整體評價不是“以某個模式簡單加一個總分數”,而是應該從多方位出發,對學生個人成長發展的特征、狀態等,進行整體、多元的評價。
據了解,2020年發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已提出,破立并舉,推進教育評價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