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給官員講一堂“忘不了”的課|高明勇調研筆記028

如何給官員講一堂“忘不了”的課
高明勇 | 政邦智庫理事長
2023年年底,應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邀請,為南方某個城市的宣傳系統工作人員培訓班授課,我主講的內容是政務傳播管理。
去授課的路上,我和司機師傅閑聊了幾句,司機師傅說他以前也在政府部門工作過,對我去授課的內容就比較好奇:在北大課堂上講課不容易,當學員們都是官員更不容易,何況講的內容還是他們天天都接觸的工作,你怎么講才能讓他們“忘不了”?
我當時回答說,關鍵是培養和運用“有效思維”。何為“有效思維”?我講到我和弟弟的一次“辯論”。我在大學里讀的是文科,弟弟在大學里讀的是理工科,我們兩個人的思維方式有比較大的差異。有一次,我列了《一個評論員的“秘密書架”》(2013年第32期),主要是我關于評論員自我修養列出的書單。
我開出的這個書單上的書籍,主要是從自己過往閱讀經歷和經驗中挑選出的,分門別類,都是自己讀過的,有啟發,有收獲,希望對有志于評論寫作的人也能有所幫助。
弟弟的問題是,你如何確信這個“書單”對那些潛在的評論寫作愛好者能有用?他們是否會按這個書單去讀書?是自己買,還是去圖書館借?把這些書全部讀完是否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評論員”?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的“書單”如何優化升級?
這是“文科思維”和“理工思維”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產生的“分歧”。我的本義,并非探討二者的優劣,“有效思維”其實至少是融合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甚至其他更多的思維方式。
這些年,我陸陸續續在各地講了不少課,有面對在校大學生講的,比如如何采訪,如何撰寫評論;有面對學術界同仁講的,比如如何有效調研;有面對企業管理者講的,比如如何提升媒介素養;還有不少面對政府官員講的,有講關于網絡評論的,有講關于應急管理的,還有講如何進行政務傳播管理的。
這些講課,有些可以算作是調研的途徑之一,有些也可以算作是調研的部分產出,我還把一些調研的案例融入了課件。
不僅僅是給官員,如何講一堂“忘不了”的課?這幾年,我確實留意到這個問題,并且也一直惦記著,有空就去琢磨。簡單說,講課,不外乎兩個“視角”,一個是講課者面向自身的“內部視角”,如何“看得真、鉆得深、對得準”。另一個是講課者面向外部的“外部視角”,即如何讓受眾“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先說“內部視角”。
看得真——“真”,主要是指真實世界。無法立足真實世界去研究問題,這個現象是社會普遍存在的,很多領域所謂的學問、理論、研究明顯滯后,與現實脫節,與“真實的世界”相差甚遠,雖然也是從“生活”中來,但是離“生活”太遠了,回不去了。就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而言,雖然不乏一些“冷門”的學問,需要熱桌子冷板凳去研究,但多數還是需要關注和研究“真實世界”的真問題。
鉆得深——“深”,主要是指底層邏輯。比如社會治理、政務傳播、媒介素養等相關議題,其實并沒有太多高深的學問,關鍵是要回到關鍵問題,回到日常常識,回到基本理性,回到基礎原理,回到事物本質,這些就是底層邏輯。相關問題,不管是抽象問題,還是具體問題,都要回到底層邏輯,只有這樣,才能鉆得深,才能更深層次去理解。
對得準——“準”,主要是指量身定制。任何講課,都有特定的對象,不同的對象,大致的社會角色、知識儲備、知識結構都千差萬別。所謂眾口難調,不管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還是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有效的方法都最好是“量身定制”,有些是個人講課,有些是接受委托總體規劃,都要科學設置,從課程設置到內容構建,從師資搭配到現場觀摩,從思維方式到場景模擬,都需要科學、合理、有針對性。否則,類同隔靴搔癢,至少效果會大打折扣。

再說“外部視角”。
聽得懂——就是要“通俗易懂”。這幾年,有兩個政務新媒體在輿論場上很有特色,一個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衛健委”,其秘訣是“懂人心、說人話、做潮人”,另一個是長三角地區的“浙江宣傳”,其秘訣是“說人話、切熱點、有態度”。無獨有偶,二者有一個交匯點,就是“說人話”。雖然“說人話”的內涵很豐富,但有一點是共識,那就是要講別人能聽得懂的話?!巴ㄋ滓锥保鸵獙W會“講故事”,而不是“重說教”。 “聽得懂”,只是真正“忘不了”的第一步。
記得住——就是要“朗朗上口”。關于這個問題,我有三件“法寶”,第一件“法寶”是具象化,比如“一把火”——當一把火燒掉課堂筆記后,腦海里能夠浮現出的內容才是這堂課“忘不了”的;“一把斧頭”——作為有一定工作經歷的人去學習,要學會把自己從一把鋒利的“刀”升級為一把鋒利的“斧頭”;“一支鉛筆”——一個人制造一支鉛筆不容易,但鉛筆卻很便宜,為什么,就是因為專業分工和合理協作。第二件“法寶”是口訣化,像“深圳衛健委”、“浙江宣傳”的“秘訣”本身也都是口訣,更遠的案例,比如“五講四美三熱愛”之類。第三個“法寶”是系統化,比如,如何才算“聽懂”一堂課?圍繞這個問題,我專門提出了課堂學習“北斗七星”。后來,不少學員下課后與我的交流中說,這個確實好記多了。
用得上——就是要“轉變思維”。一般來說,一堂課講下來,很多時候學員在觀念認知等方面收獲更大,越是“高端”的課程,很少有拿來即用的,原因何在?很大程度上,在于課程上還來不及將“新知”轉化為“思維”,也就無法在短時間內去改變一個人的“習慣”。這也是民間經常調侃說的,聽課時激動, 下課時感動,回去后不動。何況,上課傳授的越具體,越有“風險”,任何方法,都有適用場景,過猶不及,特別是一味追求極致,必須警惕步入極端。
就像我最近在一次講課中,總結我對剛去世的投資家查理·芒格相關思想方法的認知印象:多維看,反著想,堅持做。即,從多個維度去觀察與思考問題,多從“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決策習慣,然后堅持做下去。(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