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回望2023,蘭大人的名場面!

歲末,回望2023
這一年
我們從平凡里看見耀眼
在忙碌中發掘閃光
我們團結一心 并肩同行
我們艱苦奮斗 腳踏實地
我們改革創新 開拓進取
我們爭創一流 一路高歌
在時光斑駁里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
2023
我們這樣走過……
蘭州大學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

自主題教育啟動以來,蘭州大學黨委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堅持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蘭州大學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堅持全面動員部署,將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等貫通起來、一體推進。推進深入系統學習,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將靜下心來自學、集中學習研討、系統開展培訓有機結合,筑牢思想根基。細化安排部署,堅持講好專題黨課,持續深化學習研討,推動主題教育持續走深走實。深入調查研究,扎實推進整改整治,持續建設廉潔校園,嚴督實導促進實效,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學校形成校級層面38條、中層單位層面514條整改措施,黨員、干部將高漲的學習、工作熱情轉化為攻堅克難、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獲批全國“標桿院系”2個、“樣板黨支部”6個;學校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入選首批20家標桿全國重點實驗室;校院兩級廣泛開展“訪企拓崗”調研;加快教職工公寓修繕工作……一批批成果逐步顯現。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等各級各類媒體對學校將主題教育的成效轉化為實干行動進行了全面的報道。
加速推進蘭州大學“雙一流”建設與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蘭州大學持續推進“雙一流”建設和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抓住時代機遇,勇立潮頭,堅持用新思想解放思想、用新理念破解發展難題,謀篇布局向未來。
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校長嚴純華一行先后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訪問,蘭州大學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新疆大學簽訂協議,與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推進全面合作。與北方稀土、中國稀土、中核集團、甘肅移動等重點企業合作開展產業化技術攻關;6月,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會暨教育強國戰略咨詢會在甘肅蘭州召開,提出“蘭州倡議”,白巖松對話嚴純華,共同關注西部高校振興。10月,蘭州大學文科發展大會召開,發布了《蘭州大學哲學社會科學振興計劃(2023-2028)》,形成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措施體系,為高質量推動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貢獻力量。12月,蘭州大學2023年度校友大會暨校友“雙招雙引”洽談會在深圳舉行,共同聚焦校友、學校、城市融合發展,助力強國建設,彰顯蘭大作為。
把握“一帶一路”節點優勢,貢獻“蘭大方案”

2023年正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蘭州大學緊緊把握“一帶一路”節點區位優勢,加強資源聚合,為“一帶一路”提供具有蘭大特色、蘭大風格的學科和智力支撐。
蘭大學者們聚焦共建“一帶一路”,圍繞國家與地區特點和實際需要,結合學校特色學科優勢,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激光雷達網、開發“一帶一路”區域生物質能源技術、研究肯尼亞壟溝地膜覆蓋技術等方面科研成果取得顯著成效。科研之余,學者還化身“一帶一路”使者,為共建“一帶一路”,牽“線”搭“橋”。同時學校充分發揮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搭建文化交流平臺,打造新型智庫。中國-中亞峰會之前,多名教師積極建言獻策,提供咨政報告,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肯定,并接受境內外媒體廣泛報道。人才培養方面,近十年來,來到蘭州大學求學深造的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留學生比例占總人數的93%,助力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促進民心相通。
這些蘭大人,獲得2023至高榮譽

歷史長河波瀾壯闊,一代又一代蘭大人接續奮斗,秉承“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在過去的一年里,蘭大人踏實耕耘,在多個領域獲得至高榮譽,堅定不移朝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百年風雨路,以草為己任。任繼周先生已走過百年風雨人生,始終秉持“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抱負,今年他也入選2023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堅守三尺講臺,始終不忘育人使命。10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西部生態安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黃建平教授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2023年度我國地球科學領域唯一當選人。11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名單正式揭曉,校友方小敏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沈學順、高雄厚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蘭大人榮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蘭州大學進一步為激發我國科技發展的活力、培養自主創新人才發揮了積極作用。
弘揚教育家精神,教育教學成果再創佳績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39個教師節到來之際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強調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2023年,蘭州大學緊扣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主線,全面實施2023版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完善學科專業布局和本研貫通培養模式,構建全鏈條就業教育服務體系,人才培養提質培優、興學育人碩果累累,教育教學成果再創佳績。
4月,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周又和院士獲全國杰出教學獎,這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領域最高獎金獎項,此次全國僅九人獲此殊榮。7月,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蘭州大學6項成果獲評二等獎,其中4項成果由蘭州大學獨立完成,2項成果為合作項目,獲獎項目數量取得新突破。6月,學校28門課程獲批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目前學校共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4門、省級一流課程144門。8月,核科學與技術學院吳王鎖教授領銜的放射化學與核環境教師團隊入圍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團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守西部、團結協作,為黨育人、為國育才。11月,8位師生榮獲2023年度寶鋼教育獎。
以“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深度融合產學研用

在“雙一流”建設中,蘭州大學堅定走“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大貢獻”創新驅動發展之路,聚焦國家重大科研戰略研究方向,深度融合產學研用,形成更具活力的學科發展環境。
2023年,截至12月中旬,人文社科類到賬經費較去年同期增長22.74%,共有縱向項目獲批立項較去年同期增加32項;自然科學類單位競爭性經費目標任務完成率106.89%。科研經費實現“倍增+”,3個學院突破億元大關。蘭州大學積極推動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加快推進高等工程研究院建設。新增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學中心、甘肅省基因編輯育種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及以上重點研究基地13個。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周又和院士牽頭申報的“15T高場下超導材料力學的全服役場調控與測量裝置研制”位列本年度獲批立項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之一,其直接經費8498.7萬元,這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單項資助額最高的項目。學校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學中心天然繆子賦能大遺址保護方案也躋身“探元計劃2023”TOP20創新技術應用大獎榜單,同時團隊將該技術運用到西安古城墻、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和早子溝金礦保護和分析中。草地農業科技學院王維民教授團隊發布了國內首款基于大規模基因組選擇參考群的高性能綿羊基因組育種芯片“蘭大·華羊芯”,實現了我國在綿羊基因組育種領域比肩國際同行的重大突破。大氣科學學院黃建平院士團隊在國際top期刊發表封面文章,在國際上率先開展“城市呼吸”研究。泛第三極環境中心參與構建全球冰川表面生態系統DNA病毒數據集;資源環境學院研究成果將最早系統開發煤炭燃料的歷史推前了約一千年。基礎醫學院王銳院士團隊新成果為腫瘤治療提供了新分子、新靶點,新機制。積石山地震中,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和資源環境學院師生組成專家團隊,于震后第一時間奔赴震中災區,發揮專業優勢,全面開展災情應急調查與評估工作,為震區搶險救災決策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蘭大做好“穩培引用”,加速聚集優秀人才

2023年,蘭州大學加快構建“穩培引用”人才工作體系,共引進人才122人,30人榮獲國家人才稱號。突出薄弱學科引進力度,工科和醫科學院占比32.8%;加強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建設,數學與統計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引才成效亮眼。12名青年研究員通過考核轉為事業編制、四級教授,2名青年研究員入選“四青”人才,青年研究員隊伍建設成效顯現。
11月,蘭州大學陳思宇教授榮獲第十九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國際納米材料研究領域開創者赫伯特·格萊特與蘭州大學簽訂院士聘任協議,成為我校首位外籍雙聘院士,進一步提升我校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12月,蘭州大學青年學者“黃河論壇”在舉行,共有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位海內外青年學者,以及200余位線上參會的青年學者等共同參加論壇,開啟了解蘭大和甘肅的窗口,吸引更多海內外優秀青年人才加盟蘭大。
蘭大國際“朋友圈”再擴大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蘭大國際合作成果格外豐碩,隨著一樁樁、一件件合作的推進,蘭大大步拓寬國際“朋友圈”。
今年9月-11月,校黨委書記馬小潔率團出訪,9天密集訪問3個歐洲國家,9所大學、2個領館、1個部委。推動1個分盟建設,建成2個中心,重逢5個“老朋友”,達成多項深化合作共識,攜手4所新伙伴院校,簽署5份協議。校長嚴純華一行訪問約旦、比利時、瑞士多所高校和部門,與有關高校在人才聯合培養、學生交流、科研合作以及共同舉辦雙多邊國際學術會議方面達成了廣泛共識。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國家監委駐蘭州大學監察專員藺海波率團前往香港、澳門等地高校,鞏固拓展與港澳高校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副校長勾曉華先后率團赴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羅馬尼亞、希臘等地高校訪問,推動了蘭州大學與美國、中東歐國家高校多學科、多領域國際合作向縱深發展。5月,蘭州大學與英國威爾士三一圣大衛大學合作舉辦的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蘭州大學威爾士學院正式獲批。12月,蘭州大學與中國日報社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蘭州大學海外社交媒體平臺(臉書、推特)也于今年重磅上線。
萃英學子 熠熠生輝

2023年,蘭大學子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志愿實踐中展現青春作為,在科技創新中激發青春動能,在文體活動中提升全面素養,在黃河之畔、萃英山下釋放青春熱情,實現自我成長。
3月,蘭大學子在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得“一金三銅”,其中“隴原氫工——‘新產氫’行業領跑者”項目獲得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也是甘肅省在本屆大賽中唯一的金獎項目團隊,5月,來自信息學院和物理學院的6名同學獲得世界三大超算競賽——第十屆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總決賽一等獎和團隊競賽獎。9月,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人民網承辦的2023年“漢字緣”國際故事大會決賽中,來自蘇丹的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留學生顏青榮獲一等獎。“館語計劃”團隊入選了國家公共文化設施·學雷鋒志愿服務類典型案例,如今“館語計劃”覆蓋到西部地區45家中小博物館,惠及縣鄉兒童及家長30000余人次,努力點亮西部縣鄉地區文化星火。
以文潤心,文化育人功能持續提升

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不斷開創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過去一年,蘭州大學積極創作富有底蘊的文化作品,舉辦異彩紛呈的校園文化活動,激發和釋放學子青春活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過去的一年里,黃河文化傳承發展論壇在蘭州大學舉行,黃河流域九省區的專家學者聚集在此,共同研討黃河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弘揚工作。鄭炳林教授主編、“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階段性成果《敦煌通史》出版面世,系統呈現敦煌及絲綢之路東段的歷史變遷,對西北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學校努力推進文明校園創建工作,上新樓宇完成命名,秦嶺堂完成全部文化育人環境布置,城關、榆中兩校區所有導視系統推廣運用。為紀念老一輩教育家,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原創話劇《徐躬耦》上演、《大河源頭是冰川》重映,潤物細無聲,傳遞榜樣的力量。母親河畔、萃英山下,蘭州大學建校114周年集體生日會、音樂會舉行,搖滾、流行等多元風格的音樂為師生帶來極致視聽享受。
金牌X5,蘭州大學體育健兒閃耀奪冠

2023年,蘭州大學在國際、國內體育競賽中屢摘桂冠,蘭大人在體育領域多面“開花”,累結“碩果”。體教融合,以奪冠氛圍引導學生開展體育活動,養成良好鍛煉習慣。
7月,第五屆甘肅省大學生運動會上,蘭州大學男子羽毛球隊、女子羽毛球隊、女子排球隊為蘭州大學代表隊勇奪省大運會三金。8月,我校Lan樂隊作為演出嘉賓登上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閉幕式的舞臺。9月,在第十九屆杭州亞運會中,體育教研部教師、高水平武術隊教練常志昭奪得男子刀棍全能金牌,這是我校獲得的第四塊亞運金牌、第五個洲際冠軍,也是我校教師獲得的第一塊亞運金牌。11月,本科生闞文萱在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上獲得校園組武術套路比賽大學組女子自選劍術冠軍,為甘肅代表團在本屆學青會上摘得的首枚金牌。
刷屏!蘭大又雙叒叕上新了

2023年,蘭大創意來襲,不斷強勢上新。漫步校園,新的樓宇拔地而起、鱗次櫛比,基礎設施大換新,硬件設施和校園風貌不斷刷新校園美麗的上限。
今年榆中校區宏遠樓、致遠樓、1-2號研究生公寓、紫芝苑等新建筑已竣工并投入使用,117套教工公寓進行維修改造,咖啡廳、校園公交、共享電動車……帶給我們多次驚喜,基礎設施大更新,校園環境和師生生活環境穩步提升。2023年錄取通知書除了延續往年精美的設計外,還附贈了一份可以“吃”的驚喜,那就是蘭州大學請每一位2023級新生,品嘗來蘭州的第一碗牛肉面,“見面禮”的創意獲得了人民日報、人民網、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媒體轉載,招生宣傳全網突破7000萬關注度。舉辦高校美食節,北大、北林、華科、川大、山大、南大六校美食走進蘭大,師生絡繹不絕,足不出校,就可感受各地飲食文化的魅力。
一幕幕高光時刻
離不開 2023
你我落子無悔,勇于抉擇即向前
你我的披星戴月,日拱一卒即心安
展望2024
蘭大人將繼續將自強不息獨樹一幟
銘記在心 外化于行
奮力書寫“在西北辦好一流大學”新篇章!

內容來源 |蘭州大學公眾號
編輯 | 王文彬
責任編輯 | 彭倩
原文鏈接|回望2023,蘭大人的名場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