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3,10個上海故事·
不知從何時起,每一年都要盤點一下不平凡。
站在2023的終點邊,
我們盤點了發生在這座城市的10個小故事,分享給大家。
前幾天,有一篇在朋友圈刷屏的文章《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對小編而言,2023,上海,那些看不見的光,都在他們身上。

曹再飛:讀詩的理由
今年是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師曹再飛在人民公園讀詩的第四年。
“你家兒子年薪多少?。俊薄百I房了嗎?”“身高不行啊!”
2019年,他第一次來到人民公園,被始終徘徊在這里的嘈雜的相親場面所震撼。
他覺得,愛情是浪漫的,美好的,柔軟的,“但相親角恰恰缺少這部分” 。
必須要在這個地方做點什么,曹再飛想,那就讀情詩吧。
為此,他置辦了一套行頭,一張小板凳,一個小音箱,還有像相親廣告一樣被塑封起來的詩集。每到周末,曹再飛站上小板凳,大聲念詩。
“愛情是怎樣逝去,又怎樣步上群山”“親愛的,但愿我們是浪尖上一雙白鳥!”“ 在你的岸邊,我美好地生長”……
剛開始,他被公園的工作人員質問過,被相親中介嫌棄過。曹再飛說:“這是一場無望的浪漫”。
但是,慢慢地,越來越多年輕面孔加入了讀詩的行列,不僅如此,甚至有位為自家孩子相親的媽媽,在小板凳上深情地讀了一首詩。讀完之后,她感到自己放松了,心情好了。也許過去幾年的時間她都在為兒子操心,但這三五分鐘的時間里,她只屬于自己。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樹》的最后幾句,是曹再飛最有感觸的詩句,相親角正慢慢變成他腳下的土地,他也變成了相親角的一道風景。
“我和為孩子相親的阿姨爺叔是對抗的、沖突的,但相親角和愛情應該是相融的,這也是我讀詩的理由。”曹再飛說。

12月9日,人民公園,曹再飛從包裹里取出詩集,準備讀詩。

人民公園,讀詩的曹再飛。

人民公園,曹再飛面前人來人往,不少人駐足圍觀。

人民公園,曹再飛身后是相互交談的阿姨爺叔。

人民公園,曹再飛正在整理詩集。

人民公園,曹再飛的腳邊是許多詩集,有葉芝的《我們的愛情長成星辰》和余秀華的《月光落在左手上》。

顧一帆:繼續,跑100米是100米
2年前右側髖臼骨質斷裂的顧一帆,今年跑完了上海馬拉松。
從只能平躺到正常行走,顧一帆花了一年多時間,但是從開始跑步到完成上馬,他只花了8個多月。
“醫生建議我不要從事需要戶外運動的工作,但我是不會被打倒的,我一定會成功?!?/p>
3月5日,顧一帆術后第一次踏上跑步機,一蹦一跳地跑了2.5 公里。5月份的時候,他能在1個小時內跑完10公里。7月份,他已經能跑完半馬了。跑著跑著,髖部不痛了,腿好像又重新屬于自己了。
11月27日,顧一帆站在上馬的起跑線上,還沒跑,心臟怦怦直跳,心律超過180,他知道,過去的人生,馬上就要翻篇。
跑到36公里的時候,右腿抽筋,劇痛,就是動過手術的那條腿?!翱隙ㄊ且^續跑的,跑100米是100米?!?顧一帆告訴自己。
最終,他舉著自己的X光片沖過終點。胯骨位置映射出一排鋼釘。

顧一帆的X光片,右側髖骨上是一排鋼釘。

清晨,徐匯濱江,顧一帆準備跑步。

顧一帆跑過龍華港橋。

跑步中的顧一帆。

跑步中的顧一帆。

跑步中的顧一帆。

11月27日,顧一帆舉著自己的X光片沖過上海馬拉松終點。

呂茂玉:老地方搬了新地方
“搬遷后,變化多到講不光。” 呂茂玉說。
6月19日,“老地方面館”第二次開業。由于房屋征收,這家有著30多年歷史的老面館今年從襄陽南路永康路輾轉騰挪至思南路。
雖然新老店面距離僅兩公里,但老板娘呂茂玉的生活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不少食客的回憶中,呂茂玉有著“最強大腦”,面硬面軟多油少糖加辣,要求多刁鉆都記得住。三十年間點餐,傳菜,指揮廚房,都是她一人包攬。而且從不記賬,全靠心算也能做到脫口而出,分毫不差。
也有人記得,老面館有著夏休的傳統,甚至曾流傳過傳說:老板娘每年夏天都要去馬爾代夫度假。實際情況是,由于店面太小,空調僅2匹,夏天吃面熱烘烘,廚房熱氣騰騰,酷暑難耐,只能夏休。
老店搬遷后,熟悉的街坊鄰居不在了。店里有了掃碼點單,老板娘不需要再站在柜臺迎客了。店員變多了,點餐,傳菜,指揮廚房,開始輪班分工了。店里有了中央空調,但夏休沒有了。租金貴了,店面也大了。
呂茂玉說,“要養那么多人,不能再像以前那么任性?!?/p>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老店面的搬遷似乎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呂茂玉也不舍得原來的街坊鄰居,“城市要發展,我們也要跟上時代的腳步。”
有人說,搬遷之后,“老地方”面館就不在老地方,但是老板娘的大嗓門依舊,興許“老地方”還是老地方呢。

12月6日,老地方面館,忙碌中的呂茂玉。

呂茂玉正在指揮廚房。

面館的廚房,廚師正在現炒澆頭。

上菜啦。

在面館用餐的人們。

面館柜臺上放著許多夾子,用來標明澆頭和面條的類型。

2017年,呂茂玉在搬遷前的老店面用計算器算賬。

涼卷:每一場日出和晚霞都不便宜
“有火燒云,快出來看,就這幾分鐘!”
凌晨5:43分,涼卷正在松江石湖蕩鎮拍日出,這里距離他的工作場所78公里。
不出意外,上班又要遲到了。
這位00后小伙是航拍發燒友,現在從事變頻器維修測試工作,按小時結算工資,時薪30元。
5年前,他高中畢業開始打工,攢了5個多月的工資,買了第一臺無人機。
3年前,他只身來上海,“連換洗衣服都沒帶”,只帶了攝影器材和5000元現金。
之后,他一直租住在幾平米的小屋里,除了工作,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全市打卡,一點點拼湊著屬于自己的上??罩械貓D。
今年,他的VR全景攝影作品“這就是上?!痹贗PSHANGHAI上線,囊括了150余處上海地標,目前還在持續更新。網友評論說:“他好像把整個上海搬到了數字世界?!?/p>
涼卷估算過,工作日出去拍攝一次,成本要一百多元,除了去市郊拍攝的住宿費,最大頭就是打工遲到的扣款。對他而言,相當不便宜。
但每一場日出和晚霞治愈著他,消解了生活的壓力?!拔沂且粋€看風景的人,摁快門的人,哪怕坐上好幾個小時的地鐵,一想到即將看見的美景,心中的焦慮便會煙消云散?!?/p>
清晨,涼卷來到寶山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附近,開始用無人機航拍。

涼卷的航拍手柄顯示器里是停泊在港口的“愛達·魔都號”的一角。

航拍中的涼卷。

航拍中的涼卷。

航拍中的涼卷。

張夢真:不會坐地鐵和不認識秧苗一樣
今年,短視頻博主張夢真的賬號“打工仔小張”漲粉了335萬。
這一切源于春節時刷到的一條視頻。視頻里的女孩說,從小到大一直在老家,沒出過遠門,也沒坐過飛機、高鐵,覺得自己活得很失敗,不知道怎么去做這些事。
張夢真想起自己也曾經半夜生病去醫院,卻因為不知道怎么掛號,在門口徘徊很久。
1月底,她用抖動著的手機鏡頭,制作了一條不到4分鐘的《小張手把手教你,第一次去高鐵站如何坐高鐵》,記錄了自己如何進站、安檢、取票、刷身份證上車。
后來,她接著拍了如何坐地鐵、如何去醫院看病、怎么辦銀行卡、如何去星巴克,甚至如何開煤氣灶……
不到一周,粉絲破了百萬,一個月后,再翻番。
有人夸她是“社恐救世主”,有人說,她是“社會生存學的頂流”。
張夢真不想走進這些人設,她覺得只是在幫助過去的自己。她從小被家人帶來上海,后來又回到家鄉生活。城市和鄉村交替生活的經驗,讓她從許多小鎮青年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不會坐地鐵和不認識秧苗是一樣的?!比粘I罾镉袛挡磺宓碾y以啟齒的微妙瞬間,需要小張這樣一個網絡好友,陪伴你一起度過。

12月8日,張夢真打算為自家寵物狗辦理狗證,打狂犬疫苗。她把整個過程拍攝成短視頻《如何在上海辦理狗證》分享給網友。

張夢真在寵物醫院錄制辦理狗證的過程。

張夢真在寵物醫院錄制辦理狗證的過程。

回家后,張夢真用手機剪輯拍攝素材。

Chloe 和Ben:創意讓城市更有意思
6月下旬,一段上海的“迷你音樂會”視頻,火速出圈——在安化路一戶簡陋的門面房內,年輕人即興彈奏,觀眾在馬路對面席地而坐。
組織這場街邊音樂會的,是“Together Social Club”——一個招募達人進行社交活動的社群。
他們的主理人Chloe 和Ben,已在安化路運營3年。他們覺得,音樂會能夠出圈,離不開這條鬧中取靜小馬路獨特的氣質,也離不開社群三年運營所擁有的創意人群資源。
“這是一個很穿越的地方,從繁華的馬路走到安靜的馬路,推開門就感覺像回家一樣?!?/p>
除了音樂會,Chloe 和Ben更想打造一個隨時可以串門的地方,人們在這里分享自己的愛好和知識,收獲更親密的人際關系。
“上海是座俯拾皆是驚喜的城市?!盋hloe 和Ben說,“吃完飯散步,就能遇到很不一樣的事情?!?/p>
12月12日,安化路69號,Ben正在主持一場關于漆藝的分享會。

社群成員正在專注地聽一位漆藝專家分享。

一位社群成員向Chloe展示自己的漆藝作品。

Chloe正在與社群成員交流。

分享結束后,社群成員相互交流,分享食物。

安化路69號玄關處,貼著不少照片,是他們過去活動的記錄。

樂樂:法國姑娘在滬創業做Citywalk
來滬8年的法國女孩樂樂選擇在滬創業,做的還是Citywalk。
2015年,樂樂來到上海學習中文。走上街頭,她忽然發現上海的老建筑和漢字好相似。雕花的磚拱和山墻,就像是漢字的偏旁部首,嵌成一個個建筑“合體字”,像拼圖一樣。
慢慢地,上海就變成了樂樂的拼圖,而這幅拼圖要靠不停地行走,才能變完整。于是,她踏出格子間,走出高樓。
2020年,她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致力于推動中法交流和戶外活動”,帶著中國人和外國人在上?!败堮R路”。她設計的路線里,古典、浪漫、驚險、童趣的故事精彩紛呈,騎行、劇本殺也穿插期間,讓參與者的體驗更多元。
今年,Citywalk成為網絡熱詞。這位來自異鄉的“上海通”成為滬上Citywalk的先行者之一。
“上海是一座非常適合漫步的城市?!睒窐氛f,“我喜歡看老東西,也喜歡看新東西,希望以后能一直留在這里,看它的變化?!?/p>
12月14日,北蘇州路,樂樂正在蘇州河邊漫步,這是她最喜歡的Citywalk路線之一。

樂樂喜歡通過漫步的方式,了解上海不為人知的故事。

在Citywalk的過程中,樂樂與本地居民交流。

在蘇州河邊漫步的樂樂。

乍浦路橋是樂樂最喜歡的位置,從這里可以看到歷史與現代并置的上海。

汪觀清:60年后再畫好八連
1963年,汪觀清接到出版《南京路上好八連》的任務。和官兵們生活一個多月后,畫家們用連環畫記錄下這群“霓虹燈下的哨兵”最初的模樣。
2023年,92歲的汪觀清回到了這里,第四次提筆畫“好八連”。
60年前,汪觀清繪制了中國第一幅雷鋒肖像,和“好八連”一起學雷鋒;60年后,雷鋒的老連長虞仁昌來南京路上看望“好八連戰士”,他又把這個故事畫成了連環畫。
一甲子過去,汪觀清一次次回到這里。
“60年前,我們七個人一起畫好八連;十年前,我們還有‘五老’一起畫;到今年,只剩下我了。”
他仍然希望,十年后,還能把“好八連”畫下去。

12月13日,汪觀清在畫室展示過去的作品,這是1959年他為上海解放10周年創作的。

作畫中的汪觀清。

作畫中的汪觀清。

作畫中的汪觀清。

汪觀清的工作臺上,有一座牛的雕塑。他常說:"我有一股牛勁?!?/p>

翁國良:耄耋之年的手繪攻略
“2023年,我太爽啦。”80歲的翁國良開懷大笑。
他出生在上海黃浦“城隍廟邊上”,1973年從部隊轉業,定居蘇州50年。至今還記得過去坐“棚車”、小火輪往返探親的畫面。
今年,他最愛的兩個家鄉,被軌交串聯。激動萬分的翁國良,干了件大事——手繪《上海蘇州地鐵攻略》,匯總了超過10萬條官方數據。
他在PS軟件中建立了3700個圖層。字號多少?什么字體?怎么把線條畫直?又怎么把直線彎成想要的弧度?耄耋之年的老先生硬是跟電腦斗上了。
為了繪制蘇滬軌道交通區內的衛生間、無障礙設施,他不但自己踩點,還經常讓上海的弟弟幫忙跑上海的路線。
他的攻略甚至包括地鐵站的臺階數字,他還發現,“上海有212個地鐵站沒有廁所”。
6月,蘇滬11號線正式牽手,翁國良夫婦來回坐了3次,獲得了精確的數字:從他蘇州的家里出發,到上海大木橋路站,用時3小時39分。

翁國良繪制的蘇州上海地鐵攻略。

翁國良去地鐵站實地踩點。

地鐵站內的翁國良。

踩點過程中,翁國良會用手機記錄一些地鐵站的細節,作為繪制攻略的參考。

地鐵上的翁國良。

回到家后,翁國良用電腦繪制地鐵攻略。

舒秦蒙:醫生的治愈與被治愈
在云南支邊的這一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生舒秦蒙,看到了更多診室之外的事情。
一位老人摘八角時刮破了眼睛,真菌感染,在當地卻無藥可治。他從上海用冷鏈運來抗真菌藥物才治好。
一位30歲的男子,騎自行車摔破了眼球,以為睡一覺能好,來治療時一只眼睛已失明。
“來云南之前,我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病人。臨床上要學的很多,能做的卻不多。” 舒秦蒙很感慨,他開了社交賬號,將病人的故事和自己從醫生涯的點滴記錄下來,發到網上。
今年5月,他發了多年前的一件小事——一位五十多歲男人,眼內出血,走了20公里去縣里看病,被告知無法醫治,輾轉來上海求醫,卻錯過了門診時間。已經下班的舒秦蒙給他開了藥,又搜羅了小十瓶硼酸洗液,免費送給他。幾個月后,男人找到了他,鄭重表達了感謝。舒秦蒙慶幸自己當時避免了遺憾,“回想起來,被治愈的其實是我自己。”
帖子掀起了巨浪。24萬網友點贊,患者和網友潮水般的跟帖,講述著一個個治愈與被治愈的故事。
“我是以醫生的角色接觸到這些故事的,當我們的情感共鳴時,就沒有醫生和患者之分了?!?舒秦蒙說。

診室中的舒秦蒙。

診室中的舒秦蒙。

診室檔案柜里存放的病歷卡。

診室中的舒秦蒙。

舒秦蒙在云南支邊,與當地患者交流。
看完了他們的故事,要不要也來分享一下你的2023?
挑一張自己今年的照片,留下幾句話,生成屬于你的年度封面故事。
參與方式:
登錄www.ipshanghai.cn,注冊賬號并上傳作品,報名者須在IP SHANGHAI 注冊,上傳作品時選擇【參與活動“2023上海故事”】
點擊此處,也可參與分享。
策劃:鮑志恒 張婧
采寫:李思聰
海報:赫濛
編輯:梁嫣佳 朱喆
圖片:楊深來
協調:張麗婷 徐虹 王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