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淶源閣院寺:轆轤井,民間從井內提水的實物丨河北保定
2024-01-01 0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世界那么大,我們去看看——
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電視連續劇《女人,轆轤和井》的主題曲《命運不是轆轤》,由歌手韋唯演唱,一時響徹大江南北。
我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土木結構建筑——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的閣院寺內,有一個民間從井內提水的實物——轆轤井。

閣院寺內的這個轆轤井,位于寺院主建筑——始建于遼應歷十六年(公元 966 年)文殊殿的后面(東北角),上圖左下角。(王子瑞攝)

轆轤井,由轆轤頭、支架、井繩、水斗等部分構成,利用輪軸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裝置。

根據文史資料,我們的先人由抱甕汲水、桔槔打水進而在戰國時期創造出了轆轤汲水。
其實,“瑞視覺”印象中,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豫北農村的街頭仍可見到桔槔這樣的打水工具。

隨著社會的發展,壓水井、自來水慢慢走進了百姓生活,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大多數農村的轆轤井完成了歷史使命,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除了一些相對偏遠的地區,現在我們基本上見不到使用中的轆轤井了。

當然,在一些旅游景區或者研學基地,刻意保留或新建的轆轤井,成為了一種鄉愁的符號。

資料顯示,“轆轤”除了有轆轤井的意項,還有機械上的絞盤、帶轉盤的工作器具等意思。
與“轆轤”二字相關的,還有轆轤劍(劍首以玉作轆轤形為飾)、轆轤體(雜體詩名)和轆轤韻(律詩用韻的一種格式)。

上圖為無人機“扣拍”的閣院寺鳥瞰,中間紅圈處即是本文所說“轆轤井”的位置。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澎湃矩陣
新聞報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