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和爺爺奶奶吃了1104頓飯:老年博主為何迷住年輕人|有數
如今,時髦的互聯網上,老年自媒體博主并不少見。但一個名叫“健康真好”的賬號,顯得特別。
“這里是溫暖窩,歡迎都來碎碎念,這里有愛你們的爺爺奶奶在傾聽。”
博主是一對老夫妻,從 2021 年 4 月寫下日簽以后,就在小紅書上記錄他們的一日三餐,如今已經發布了上千條筆記——一張餐食照片,一段文字介紹,再加上不變的“這里是溫暖屋”結尾。
這樣樸素簡單的窸窣日常,在兩年內吸引了 91 萬粉絲,得到了 267.8 萬的點贊與收藏數。許多人在此駐足,問候老人,或分享自己的生活。
我們分析了爺爺奶奶一年來 1104 篇關于三餐分享的筆記,并訪談了四名積極互動的粉絲,想要知道為什么爺爺奶奶的一日三餐成為了迷住年輕人的“珍饈”?

圖片由AI生成
78 歲爺爺奶奶的兩人三餐四季
一日三餐周而復始,瑣碎日常波瀾不驚。
一次突發奇想的外出就餐、一次和兒子的團聚、一次計劃已久的探店……1104 頓與網友分享的便飯里,記錄了一對老人的三餐四季的點滴,平常卻又溫暖。

8 點的早餐、12 點的午餐、18 點的晚餐,爺爺奶奶的三餐總是準時開始。
他們的規律飲食也慢慢成為了年輕人們定時定點的陪伴。“有時候爺爺奶奶晚了幾分鐘發筆記,就會好奇他們為什么還沒有發布,感覺心頭空落落的,感覺今天好像少了一個可以去問候、去訴說的人”,忠實粉絲“小謝”如此說道。
三餐不落、按時進食如今對于許多年輕人來說已是難事,要頓頓吃得健康,更成了一種奢侈。但爺爺奶奶的飲食卻在盡量做到葷素搭配、均衡膳食,392 天里,雞鴨魚肉加上五谷雜糧,再輔以蔬菜水果的搭配占比達到了 96.9%。

爺爺奶奶不僅吃得健康,還能吃得豐盛、有趣。每天不重樣的菜單折射的是爺爺奶奶不重樣的生活。
從早餐的“熱豆漿配漢堡”、“西蘭花配蔥油餅”,到午飯的“燜豆角配麥樂雞”,再到晚上的“韭菜盒子麥樂雞”,這些帶有反差感的新奇搭配背后,爺爺奶奶不僅把中式食品變著花樣做,也在享受著傳統觀念里專屬年輕人的食物。
我們進一步盤點了爺爺奶奶菜單里的中、西餐所占比重,發現肯德基與麥當勞也是爺爺奶奶菜單上的常客。與通常認知中老年人的口味不同,在他們分享的全部菜色中,有 12.3% 都是西式快餐。
顯然,年輕人們也愛看爺爺奶奶吃西餐。雖然爺爺奶奶曬出的全部用餐中,西餐只占 12.3%,但在熱度最高的 30 條筆記里,占比接近半數,達到 42.4%。
忠實粉絲“一根小羽毛”就很喜歡爺爺奶奶身上的這種熱愛新潮的感覺,每每刷到他們去嘗試星巴克和麥當勞時,總會一邊感嘆,一邊點贊。“有時候我給爺爺奶奶推薦手作面包,他們也會收下安利,來問購買地址。”

“中國人總會將苦澀藏在心里,而把幸福變成食物,呈現在四季的餐桌上”,正如《舌尖上的中國》寫到的那般。人如其食,爺爺奶奶也喜歡將自己生活中的幸福編織成四季的食譜。
我們將點贊數最多的 9 條食物筆記的顏色提取出來,從漢堡的溫暖明黃到紅菜頭糊糊的淡淡粉色,食物顏色繽紛多彩、相互映襯,哪怕隔著屏幕,也讓人感到食欲被牽動,心情被治愈。
永遠積極、永遠年輕,或許就是爺爺奶奶三餐筆記的魅力所在。

70 萬年輕人的賽博溫暖屋
“早上好,急著早八買了一份小籠包下課吃。”
“不得不說,爺爺奶奶胃口不錯,身體一定好!”
“明明很普通但看起來好有食欲啊”
......
時間流轉,菜品變換,但爺爺奶奶的每條筆記下都有不少人在此停留。
向博主發出日常問候和分享自己吃了什么,是大家最愛的互動內容,在全部評論主題中占比超過一半。這種相遇甚至成為了一種習慣,一句簡單的“早上好”成為了打開小紅書后最念念不忘的那件事。

這些生活氣息十足的互動里,當然不僅僅是歡笑與喜悅,同時也有眼淚和煩惱。
“飲食分享”、“生活分享”、“美食稱贊”、“愿景祝福”這四類評論主題里,個人生活有關的評論中藏有更大比例的消極情感。相比許愿上岸、打卡上學等,在陌生人的筆記下講出自己的苦惱,必然更難敞開心扉。
“非比”是我們的統計里評論次數排第 5 的用戶,她的觀察是“在這個評論區里,你可以看到各種各樣人的生活碎片。不管是遇到了開心的事,或是有些煩惱,都可以在評論區里說。”
“小謝”是一名三戰上岸的醫學考生,她是在最后一年備考期間刷到爺爺奶奶的。回想起那段光景,她直言那是一段孤獨的旅途,仿佛在與人群逆行。因此,在那段時間,她總會分享自己備考的故事,將爺爺奶奶的筆記作為情緒的停泊處。“我會一直關注爺爺奶奶的賬號,或許也是算一種陪伴吧”。

令溫暖屋更為獨特的一點,是爺爺奶奶積極的評論回復,這使得評論區成為了一場雙向奔赴。
對于稱贊美食、傳達祝愿的評論,爺爺奶奶常常以點贊傳遞感恩,而當評論內容是關于年輕人自己的生活和飲食分享時,爺爺奶奶則會通過簡單樸實的回復給予反饋,“”和“抱抱”是出現次數最多的高頻詞。
對于“小謝”而言,在第三次備戰考研期間,爺爺奶奶的回復給了她莫大的鼓勵和支持。她回憶道:“雖然有時回復只是一兩句話,但會讓你覺得,當周圍的人不理解你的堅持時,他們仍能給予一種支持和認可。”令她記憶猶新的是爺爺奶奶的一條回復,“孩子,你堅持的東西一定能做到”。一句簡單的話,卻給予了她一種希望與信念感。


當留言不僅被爺爺奶奶認真傾聽,也會被其他人看見時,積極的互動就成為了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一般而言,在“有用”的價值導向下,小紅書博主的筆記正文字數往往會大于評論字數。近一年中,“健康真好”的筆記正文平均字數為 43 個字,有 3084 條(7.4%)評論的字數超過 43 個字,還有 23 條評論的字數甚至超過了筆記正文的上限值。
評論多的人,也常常會得到其他陌生人的回復。評論次數最多的前 10 名用戶中,有 6 人同時也是高頻被回復者。

有一次,爺爺奶奶表達了想體驗新疆菜的想法,“卡點藝術家”看到后,在評論區推薦了一家餐廳,爺爺奶奶收下“安利”,說之后去試試。這條評論還吸引了一位陌生的網友,和她就饃饃的口味有來有回地進行了交流。
共同的興趣開啟大家的對話,而個體的喜樂也使大家共情。評論區里,人們為可愛的食物點贊、鼓勵高壓下的考研人、關心抗癌治療中的女孩……正如“一根小羽毛”感嘆的那樣,在被溫暖的時候,也會想去溫暖其他人。
對“小謝”來說,她很喜歡與爺爺奶奶一路同行的陪伴感,仿佛一路而來不被理解的努力都在這兒得到了見證與褒獎。令她記憶深刻的是評論區的一個女孩,幾年里在評論區里記錄下來她從大學到研究生,從出國到結婚的故事。“人的記憶會減退會記不住,但是這些痕跡會留下你的努力,成為你的努力的見證。”
“卡點藝術家”和“非比”鐘愛這片小小“烏托邦”的原因是,每個人都在這里單純地分享著自己的快樂與煩惱,惡意的蹤跡在這里難覓其跡,人與人都在放下隔閡,互相傳遞著溫暖。
當然,陌生人的互動、鼓勵未必能直接幫助解決問題,人們的困惑和疑惑可能會依舊存在,但顯而易見的是,他們被爺爺奶奶對待一日三餐、對待生活的認真態度所吸引,也希冀自己去認真、細致地面對當下的生活。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數據新聞與可視化》(研究生)課程專欄
作者 \ 許可、楊君鵬、鄭芷萱、鐘林孜、周瑾純(按首字母順序)
指導老師 \ 呂妍、孔家興
編輯 \ 張鈴媛
封圖來源:IC photo
【征稿說明】
有數的創作者來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身份,有老師、學生、企業員工、愛好者,編輯自己也偶爾寫稿。
如果你也想在有數欄目發布原創的數據可視化作品,歡迎通過郵箱投遞!
投稿要求
1.作品請保證原創,并且未在其他媒體平臺公開發布過。作品(包括圖片)不含任何編造、偽造、抄襲、洗稿等問題。
2.稿件不限主題,但我們希望作品盡量兼具這些要素:(1)關注核心的主題和問題,而非羅列零散的數據發現;(2)數據來源的標注清晰、準確;(3)數據圖表的運用準確、美觀;(4)稿件字數4000字以內為佳。
3.希望你在投稿前,已經閱讀了有數欄目的獨家稿件,了解我們的常規風格是怎樣的。對于非常有意思的數據內容,我們不拘泥于風格。
投稿方式
1.通過郵件發至:zhangly@thepaper.cn。如投稿過程中有疑問,請添加湃客小助手(微信號:paike0719)私信。
2.請在郵件中附上姓名和聯系方式,如采納,編輯將與投稿作者聯系。
投稿一經采用,我們將提供一定的稿酬。期待你的驚喜~

【2023湃客年終策劃】
此刻,我們即將站在新的起點上。回望2023年,自我在生活的縫隙中流動,我們慢慢張開自己,與這個世界握手擁抱。
這是重申聯系的一年。我們展出羽翼,再度感知遠方的風景;我們重啟對話,找回彼此信賴的溫度;我們探索內心,校準人生航向的坐標;我們也擁抱變化,在時代洪流中蓄積破土的力量。“世界”是我們的限度,也代表著我們的可能,而重要的永遠是聯系,是我們主動或被動與萬事萬物的纏繞。
2023年末,澎湃新聞·湃客創作者平臺策劃推出《重申與世界的聯系》系列文章,聯合知名學者及優質創作者,從文學、藝術、科技、財經、旅行、城事等領域出發,從個體到趨勢,以文字、數據、漫畫、視頻等形式,留下這一年里我們向世界出發的注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