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浦江創新論壇|青年科技人才觀點交鋒:待遇前景哪個更重要?

一座理想的創新型城市,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10月29日下午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造就者圓桌峰會”上,圍繞這一主題,院士、大學校長與青年科技人才們展開了對話。
有趣的是,青年人才各抒己見,很快形成了兩種看法的“交鋒場”:一部分青年人才突出反映所在大城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另一些人則更看重發展前景,認為這才是理想城市最需具備的。
上海逸思醫療科技創始人聶紅林發言中坦言,受制于目前上海的生活成本,當他的公司從現有的四五百人,一年后發展到幾千人的規模時,自己或許不會考慮把企業總部只放在上海。
他表示,每一位領軍人才都要匹配100倍甚至1000倍的核心中層創新人才,這意味著大量新人才的引進,大城市應據此制定規劃和戰略目標,提供相應的保障。
深磁科技創始人彭楚堯也提到了身邊朋友的“迷茫”,即使年薪超過了30萬元,仍然糾結要不要繼續留在上海。
類似地,生活配套尤其是子女教育,同樣是青年人才關注的重點。有更好、更低成本的小學乃至幼兒園,是他們對所生活城市提出的共同需求。

但隨著討論的進行,另一種聲音似乎逐漸占據了“上風”:相比待遇,發展前景對于青年人才更為重要。
北京大學助理教授李婧說,她從哥倫比亞大學讀完博士回國,北大給出的待遇并不是很高,但她看中的是這里更自由的科研環境,以及平臺上的優勢。
“從長遠來看可以給我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前景,可以做這件事,可以發展下去,這比好的生活條件更加重要。”李婧說。
復旦大學研究員丁琛也認為,大部分海外留學的人才,實際上都是奔著事業回國的,而非待遇。
丁琛提到了自己的經歷,他回國到北京工資低了,但后來收入趕超了在美國的水平,三年前到他來到上海,工資又比在北京低了一些,但是現在又比在北京高了一些。
丁琛相信,作為青年人才,首先要做的是“堅持”,“堅持不僅可以讓我們在學術領域達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同時也讓個人生活各方面得到非常好的收獲。”
值得一提的是,當天上午發布的《全球科學家“理想之城”調查報告》顯示,全球科學家在選擇工作城市時,對高水平科研平臺的重視程度,更高于個人待遇等其他方面。
不過,無論是更強調生活成本,還是側重發展前景,有一點所有人的看法是共同的——理想的創新型城市,必然是一座對人才具有吸引力的城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