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凜冬震后,重新“安家”

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衛佳明
2023-12-25 19:54
來源:澎湃新聞
? 直擊現場 >
字號

面對記者的鏡頭,16歲的高二學生小娟(化名)始終禮貌性地保持微笑,在前幾天發生的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6.2級地震中,她失去了自己的家。

地震來時,家里只有她和奶奶,她拉著奶奶從樓上飛快跑了出來,在車上度過了寒冬里的一夜,家里坍塌得很嚴重,她們這幾天住在救援人員搭建的應急救災帳篷里。

在這個臨時安置點的帳篷里,還住著其他幾戶人家。劉麗(化名)是小娟的親戚,地震后,劉麗把女兒從積石山縣里的中學接了回來。哥哥和嫂子在外地打工,她把母親和侄女也接到身邊。帳篷里有吃的,有喝的,暫時解決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但劉麗看著地板發愁。她的家有幾層樓,第一層是鋪面,上面的樓層住人。地震來了之后,房子破損嚴重,樓梯也塌了。“房子不能住人了,家回不去了。”

12月份下旬,甘肅臨夏州已經進入了寒冬臘月,這幾天積石山縣白天最高溫達到2-5攝氏度,而夜間溫度低至零下16攝氏度。帳篷只是臨時性的安置點,災后重建房屋仍需時日。凜冬之下,災民何以為家?

積石山縣臨時安置點的應急救災帳篷。

受災民眾在臨時安置點領取食物。

據鳳凰衛視報道,12月21日晚,甘肅省委書記胡昌升在安置點走訪災民帳篷,他表示:“帳篷是一個臨時性的安置,接下來我們要做固定性的板房,過渡性的安置,正在推進了。”

12月22日,積石山縣災區的現場排查搜救工作已經結束,工作重心正全面轉向受災群眾安置和受傷群眾救治,而安置工作也由應急性臨時安置轉向固定性過渡安置。

震后“不能居住”的危房。

當家變成“不能居住”的危房

一張張A4紙上印著“不能居住”或“不得入住”的字眼,貼在震后的危房門口。虛掩的每扇門背后,有的人在地震襲來時幸運逃了出去,來不及帶上任何隨身物品,甚至連鞋子都顧不上穿;而有的人沒那么幸運,被壓在了坍塌下來的房屋下面。

張宇(化名)家住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他在這次地震中失去了母親和兒子。平時,張宇和妻子在杭州謀生,兒子還在讀小學,留守在老家,由父母親照顧。

地震發生的當晚,張宇的父母和兒子早已入睡,因為孩子第二天一早還要上課,深夜12點左右正是熟睡的時候。張宇的父親回憶,當時地震來得很快、很突然,來不及逃出去,房子就塌了下來。張宇的母親和兒子被倒塌的房屋迅速壓在了下面,唯有父親沒有被重物壓中,從廢墟中爬了出來,腿受傷了。

地震之后,張宇和妻子從杭州趕了回來,眼前的家成了廢墟,五口之家如今只剩下三個人。

震后,張宇的家。

截至12月22日8時,積石山6.2級地震已造成甘肅117人死亡,781人受傷。

朱興(化名)的一家算是不幸中的萬幸。本來他和妻子平時生活在西寧,老丈人和丈母娘到西寧住了半個月之后,朱興開車送他們回到積石山縣的老家。晚上一家人聊天聊到了深夜11點45分左右,剛關上燈,躺下來沒幾分鐘,地震就來了。整個房子劇烈晃動,房頂上的東西開始塌下來,他和妻子幾乎半個人埋在了里面。

剛開始,朱興腦子一片空白,他趕緊用被子把自己和妻子的頭捂住,等到地震停了之后,他們迅速從廢墟里跑出來,連鞋子和厚衣服都來不及穿。妻子懷有身孕,已經6個月了,安全之后她去了醫院檢查,胎兒安好。

災區天寒地凍,朱興現在住在帳篷里,一家人平安,有爐子有食物,他覺得特別溫暖。“目前一切都好,能吃上飯,也暖和。”

震后,當甘肅森林消防慶陽大隊一位梁姓的救援隊員進入積石山縣劉集鄉陽洼村救援時,他被一戶人家家里的場景震撼住了。這所磚瓦結構的房子塌了,墻上一整面墻的獎狀還在,地上還散落一些,還有一些埋在了廢墟里。

這是家里一對姐妹的獎狀,旁邊年幼的弟弟并不知道這些意味著什么,只是當作玩具擺弄。她們的父母在當地務農,生活只夠維持生計。幸運的是,一家人在地震中安然無恙,現在住進了帳篷里。

積石山縣劉集鄉陽洼村的一戶人家。受訪者供圖

重災區部分房屋“毀滅性坍塌”

積石山縣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大河家鎮,與青海省接壤,全鎮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常住人口有34000余人。地震之后,每個村子設有一個臨時安置點。大河家鎮鎮長安濟林這幾天忙著安撫群眾的情緒、排查拆除危房、搭建帳篷和調配物資。

其中大河家村有4000多人,是重災區。在積石山縣參與救援的甘肅藍天救援隊救援中心副主任顏偉介紹,大河家村房屋以土墻為主,受損較為嚴重,有的房齡已過百年,“很多基本上屬于毀滅性坍塌”,整個村鎮房屋受損面積達70%-80%。  

震后的大河家鎮。特約拍攝張磊 圖

大河家鎮震后倒塌的房子。

大河家鎮震后倒塌的房子。

積石山縣地處甘東南地區,地震災情跟當地的建筑特點有關。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和中國地震局(甘肅省)黃土地震工程重點實驗室在2022年發布的《甘東南農村民居抗震性能現狀調查與分析》(簡稱“報告”)顯示,甘東南農村地區農居構造形式主要分為五種:土木結構、木架結構、磚木結構、磚混結構和窯洞。新建磚混結構和磚木結構多設置圈梁和構造柱等抗震構造措施,抗震性能最佳;其次是木構架、老舊磚混結構和磚木結構;由于建筑年代和建筑材料的限制,窯洞和土木結構抗震性能有待提高。

上述報告指出,農居的結構類型都是與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存在一定的和諧性,但是受自然環境、經濟條件、建筑材料和人民群眾對防災減災的認識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甘東南各類型農居的抗震性能參差不齊,與當地的地震高風險性不符,不利于農居震害防御能力提升。

報告分析認為,受制于該地區經濟條件,多數老舊房屋(2008年前)一般未設置抗震措施,而在此之后新建的房屋,多為磚混結構、磚木結構,一般設置了圈梁、構造柱等抗震措施,抗震性能有了顯著的提高。

張宇的家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2021年建的新房,另一部分老房子是2012年左右建成的。此次地震,倒塌的是老房子。

老房子是磚木結構,為了省錢,房子是他自己按照當地的習慣建的,花了6萬元。在他印象中,積石山縣之前也發生過幾次地震,但都是很輕微的,沒有出現過房子倒塌的情況。

在此之前,他和家人也從沒想過,這種老房子會在地震中倒塌。家里的新房有兩層,花了40萬元,但沒有空調和地暖。到了冬天,家里還是靠燒煤取暖,老房子面積小,燒煤更方便,也更暖和一些,家人習慣冬天住在老房子。

“如果經濟條件好一點,新房能取暖的話,大家肯定更愿意住新房。但是經濟條件沒達到,大家可能會住老房子來防寒。”張宇說道。

當6.2級的地震襲來,家人正在老房子里安然入睡。新房沒有倒塌,而抗震性能較差的老房子,塌了。

震后,張宇老房子倒塌了。

震后,張宇新房子沒有倒塌,但也出現了嚴重的裂縫。

公開資料顯示,積石山縣曾是甘肅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20年“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積石山縣2022年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229.1元,低于臨夏州平均(9672.3元),低于甘肅省平均(12165.2元),更低于全國平均(20133元)。

2022年11月,積石山縣人民政府官網曾發布文件《積石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農村危房改造及抗震房改造》要求,農房抗震改造后房屋必須有上下圈梁、構造柱、拉結筋等抗震措施,保證正常使用安全和基本使用功能,達到抗震設防標準。

上述文件還提到,抗震改造農戶可享受2022-2025年中央和省級財政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易返貧致貧戶、農村低保戶等“六類”重點對象戶均補助25000元,其他安全住房不達標修建對象戶均補助15000元,五保戶、殘疾戶等家庭無勞動力無法實施修建的戶均補助40000元。

張宇也知道抗震改造農戶可以申請補助資金的事情,不過家里的新房有兩層,不符合補助的標準,他沒有拿到這筆補助。地震過后,新房也出現了嚴重的裂縫,被評估為危房,不能再居住。

根據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2016版附錄A 全國主要城鎮抗震設防烈度表,積石山縣的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而據應急管理部發布的《甘肅積石山6.2級地震烈度圖》顯示,甘肅積石山6.2級地震最大烈度為Ⅷ度(8度)。

《中國地震烈度表》顯示,當發生地震烈度7度地震時,大多數人驚逃戶外,房屋可能出現多數中等破壞和輕微破壞;而到8度時,多數人則會搖晃顛簸、行走困難,多數房屋可能出現中等破壞和嚴重破壞。

《甘肅積石山6.2級地震烈度圖》。應急管理部網站 圖

《中國地震烈度表》

相比于農村舊民房,此次地震中學校樓體的抗震能力更強。大河家中學是一所寄宿制學校,有1700多名住校生。學生一般會在周日下午返校,直到周五下午才離校,這期間吃住都在學校度過。

大河家中學馬淵明副校長說,地震的時候,整個房間搖晃非常劇烈。震后一些墻體出現了明顯的裂縫,瓷磚脫落,不過樓體沒有出現倒塌的情況。

據央視新聞報道,震后,積石山縣15所寄宿制學校、14654名師生全部撤離到安全地帶,未造成人員傷亡。12月22日,積石山縣4900余名高中學生開展線上復課。

震后拔地而起的“新家”

震后的頭兩天,因為帳篷數量有限,馬亮(化名)跟家人還沒分到帳篷的時候,就睡在車里。車內空間有限,他擔心再出意外,晚上整夜不睡,守著老人和孩子,白天再抽時間瞇一會。

馬亮想回家拿點生活用品和保暖衣物出來,但思來想去,還是沒敢進去,房子倒塌嚴重,他擔心萬一進去會有危險。晚上溫度驟降,家人冷得哆嗦,他把家門口的柴木搬過來,燒了烤火,這些柴木本來是準備用來過冬的。

馬亮跟家人烤火取暖。

12月18日發生6.2級地震之后,截至12月22日,積石山縣總共又發生了12次余震,從3.0級到4.1級不等。

據《甘肅日報》報道,12月21日晚,甘肅省委書記胡昌升主持召開抗震救災指揮部會議。會議強調,當前安置工作已由應急性臨時安置轉向固定性過渡安置,確保群眾溫暖過冬仍是重中之重。

新華社報道,12月21日,200余座防風、保暖、阻燃的活動板房在甘肅臨夏積石山縣大河家鎮梅坡村搭建完成并陸續投用,當地安置特困人員、老人、孩子多的家庭優先入住。據甘肅省應急管理廳介紹,預計到12月27日,積石山縣地震災區將搭建超過5000座活動板房,保障受災群眾溫暖過冬。

12月23日,甘肅藍天救援隊副隊長陸昭旭在大河家鎮的一處安置點協助搭建活動板房,現場施工人員先是將活動板房吊裝好,國家電網的工作人員再鋪設電路。目前他所在的安置點已經完成了2/3的板房搭建工作。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大河家鎮梅坡村,首批500間簡易過渡房完工交付。央視新聞 截圖

在活動板房區之外,還會同步建設物資存放中心。等到活動板房搭建好之后,配套的物資包括床墊、被褥、棉衣、取暖設備、食品等也會同步供應。在災民入住板房之前,所有的物資都將配備好,方便大家的日常生活。這些物資主要來自政府籌集、民間捐贈,還有部分是由藍天救援隊籌集到的。

陸昭旭介紹,相比于帳篷,板房的抗寒、防風能力更好,采光更足,面積更大,安全性更高。“大家都在加班加點,平均每天睡眠時間可能只有2小時。我們以最快的速度搭建,希望能夠讓大家早日住上板房,安頓下來。”

積石山縣陳家村書記兼主任陳文這幾天主要忙著安置受災群眾。他所在的陳家村安置點預計將會安裝450套簡易過渡房,截至目前安裝了200套,有173戶災民已經入住。簡易過渡房分為大間和小間,會根據每戶的人數來分配。物資則會由大河家鎮的物資存放中心統一供應和分發。

“現在大家的困難都初步解決了,群眾也特別開心,特別好。等到安置房重建好,大家再搬過去。”陳文說完又開始繼續忙碌了。

    責任編輯:鐘煜豪
    圖片編輯:施佳慧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涡阳县| 利辛县| 大关县| 凯里市| 衡山县| 西安市| 隆昌县| 二连浩特市| 乾安县| 信丰县| 原阳县| 卢氏县| 辉县市| 平定县| 日土县| 汉中市| 礼泉县| 玉环县| 阳谷县| 海门市| 嫩江县| 娄烦县| 临夏市| 沁源县| 祥云县| 海丰县| 灵川县| 从江县| 安庆市| 海宁市| 额尔古纳市| 龙海市| 凌海市| 饶阳县| 贺兰县| 宜君县| 响水县| 广灵县| 巴中市| 荆州市| 页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