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邊疆之謀·60|日本新通信衛星欲增監視功能,監視別國衛星
日本為強化太空監視能力,計劃耗資2億研發增加監視功能的下一代通信衛星。
據《參考消息》援引日媒24日報道,日本政府為加強對太空的監視,開始研究在擬于2030年代發射的新一代通信衛星上增加監視功能。從明年開始,日本將著手開發搭載于衛星上的小型監視設備。

日本“煌”軍用通信衛星。
日本發展太空態勢感知衛星
通信衛星是信息化作戰的關鍵裝備之一,在軍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日本自衛隊很長一段時間都使用民用通信衛星,2017年開始發射專用的軍用通信衛星。2017年,日本成功發射“煌-2”軍用通信衛星,2018年4月,日本防衛省宣布,“煌-1”軍用通信衛星發射成功(編者注:“煌-1”衛星運輸過程中損壞天線,后運回維修,發射時間晚于“煌-2”),第三顆衛星原計劃在2022年發射,目前還未有發射的消息。
“煌”采用X波段,這一波段較為穩定且不易受惡劣氣象條件等影響,而且還具有傳輸速度快、容量大等優勢,可用于日本陸海空自衛隊間的直接通信。“煌”系列軍用通信衛星全部發射成功之后,日本自衛隊的衛星通信的格局從“借助民星”轉變為“以軍為主,民星為輔”,大幅增強自衛隊的衛星通信能力,可為日本自衛隊提供24小時的全球通信服務。
除了運行在高軌道的“煌”系列軍用通信衛星,日本自衛隊開始測試在俄烏沖突中表現可圈可點的“星鏈”低軌道通信衛星星座。今年7月,日本媒體報道稱,未透露姓名的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日本自衛隊正在測試美國的“星鏈”衛星互聯網服務,著眼于下一財年采用該技術。日本防衛省今年3月與提供該公司服務的代理商簽約,將天線等通信器材配備到陸海空自衛隊。除十余處基地和駐扎地以外,還在訓練中使用,以驗證是否存在使用問題。
“通信衛星的主要載荷是各種用于通信的設備,以往一般很少集成其他功能的載荷,比如用于太空監視的光學載荷,但近幾年一些國家開始在通信衛星集成其他功能的載荷,比如導彈預警或太空態勢感知或導航,成為一種多用途衛星。”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太空安全戰略的學者向澎湃新聞(www.kxwhcb.com) 介紹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以往兩種功能衛星需要發射兩顆,現在只需要一顆衛星就可滿足要求。”
據報道,通信衛星是日本自衛隊各部隊之間進行高隱蔽性通信的衛星,在高度36000千米左右的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報道稱,在太空中不僅有針對通信衛星的“反衛星航天器”在活動,衛星破壞實驗等還產生了大量太空垃圾(空間碎片),為了避免太空碰撞等事態,加強太空監視成為課題。
日本自衛隊根據運行三顆通信衛星的體制,認為至少也需要三顆衛星來負責進行太空監視。日本政府雖然計劃在2026年發射第一顆專門用于太空監視的“太空感知(SDA)衛星”,但發射這顆SDA衛星大約需要花費1000億日元(約合50億元人民幣),因此其余兩顆衛星的發射事宜還沒有確定。
因此,日本政府將力爭在通信衛星上增加監視功能,讓其取代SDA衛星。日本自衛隊目前正在運行中的兩顆通信衛星使用年限將在2030年至2031年屆滿,因此計劃在后續的衛星上安裝監視傳感器等。日本研究在安裝監視設備的同時,也安裝防止電波干擾的裝置。
報道指出,由于要搭載于衛星上,因此需要將監視設備做得較小。日本防衛省已在2024年度最初預算案中列入了2億日元相關費用,計劃從2024年度開始利用3年時間進行開發,對發射SDA衛星和開發小型監視設備并搭載于通信衛星上這兩個選項進行成本比較,謹慎加以推進。
在通信衛星運行的軌道上,還有用于監視他國導彈發射等情況的美軍預警衛星,因此日本政府計劃盡快完善本國的太空監視體制,并與美國開展緊密合作。報道稱,圍繞強化太空監視,日本政府在去年年底通過的《防衛力整備計劃》中明確規定,將部署數顆負責進行太空監視的衛星。

多個軍事大國均明確了太空態勢感知是優先發展事務,積極提升相關能力。圖為美國發射的太空態勢感知衛星運行設想圖。
日本加快太空軍事布局
無論是在通信衛星上集成太空監視載荷還是發射專門的“太空感知”(SDA)衛星,日本的目的就是增強太空態勢感知能力。
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各國在太空中的活動日益增多,在該領域的競爭和對抗趨勢也逐漸增多。在航天領域有一句話:“經略太空,感知先行。”為了能在太空競爭中占得先機,太空態勢感知能力非常重要。所謂太空態勢感知能力就是對太空目標進行探測、跟蹤、分類,確定其性質和其他重要參數的能力。
航天專家黃志澄此前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指出,目前,多個軍事大國均明確了太空態勢感知是優先發展事務,均在積極構建以地基太空監視系統和天基態勢感知系統組成的太空態勢感知裝備體系,提升太空態勢感知能力。
以美國為例,地基打造了以新一代“太空籬笆”系統為主的監視系統,天基則發射了多顆低軌道和高軌道太空態勢感知衛星。今年9月,美國“天軍”使用“宇宙神-5”大型運載火箭將一顆名為“沉默巴克”的衛星送入太空,分析認為,“沉默巴克”衛星是一種運行在高軌道的太空態勢感知衛星,用于監視別國衛星。
近年來,日本加快了太空軍事布局,大力發展太空軍事能力。日本政府2018年制定的《防衛計劃大綱》中提到的太空、網絡等新領域增加投入,其中50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億元)用于組建“宇宙作戰部隊”及購買監視宇宙空間的衛星設備等,25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8億元)用于陸海空聯合網絡防衛隊人員相關費用及相關設備購置。
2020年5月,日本防衛省在航空自衛隊位于東京都的府中基地和山口縣的防府北基地,分別成立第1、第2“宇宙作戰隊”,每支作戰隊約20人,主要承擔研究性質的任務。2022年3月,日本防衛省依托兩支“宇宙作戰隊”,組建“宇宙作戰群”,指揮所設在府中基地內,初始兵力約70人。經過一年多的發展,預計作戰人員已擴充至百人左右規模,計劃在2023年開始運轉。
組建“宇宙作戰群”只是日本自衛隊在結構和編制上增強太空軍事能力的第一步,日本還計劃在2027年前把航空自衛隊更名為航空宇宙自衛隊。若該計劃實現,將是自1954年日本自衛隊成立以來首次軍種級別的更名。
“宇宙作戰群”主要負責日本“太空感知系統”投入使用前的準備工作。“太空感知系統”是由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為了準確掌握其他可疑衛星和太空垃圾信息,對100千米-200千米的低軌道進行監視的專門系統。為此,“宇宙作戰群”將首先在日本山口縣山陽小野田市裝設大型空天監視雷達。同時,其還將與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美國太空總署合作,建立“太空態勢監視系統”。建成后,“太空作戰群”將與美國太空軍密切合作,執行軍事等級的監視與情報搜集任務。
“從日本自衛隊公布的信息來看,未來自衛隊太空態勢感知的裝備體系向大國看齊,也是由地基和天基組成,這種組合可以讓自衛隊具備較強的態勢感知能力。”上述研究太空安全戰略的學者表示。
據悉,日本“宇宙作戰群”已常態化參與美太空軍的“太空旗”演習,觀摩太空情報處理和導彈預警等課目演練。
在分析人士看來,日本太空軍事能力建設已步入體系化快速發展階段,這無疑將對太空的和平利用造成一定影響,相關國家應保持關注和警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