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傳播學學者談“廣西科目三”流量密碼:魔性背后是快樂基因

俄羅斯皇家芭蕾舞團跳,楊麗萍舞團跳,拉丁舞的世界冠軍克里斯蒂娜跳,德國健身達人帕梅拉跳,演員張若昀跳,各國網紅和全球網友也都紛紛申請出戰……一時間,各大視頻平臺上,發源于廣西的魔性舞蹈“科目三”再次爆紅。
這段絲滑的“土味”舞蹈,為什么能夠漂洋過海、雅俗共賞、橫掃網絡、風靡全球?它有沒有什么流量密碼?廣西能不能因為“科目三”而獲益?
記者采訪了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新聞學院教授張志安,聽聽他怎么說。
爆紅往往無法預測
問:您之前能夠預料到“科目三”會火嗎?
答:“廣西科目三”走紅有個觸發點,之前因為魔性的舞蹈動作在網上小紅,突然某天在高流量的平臺傳播之后獲得大量關注,引發大家的模仿,就此“出圈”。這就是網絡流行文化的一個非常典型的特點——它經常并不是可以精心設計和精準預判的,有時候就在某種出其不意的情況下,因為觸發了某一種場景或者某一種時刻,突然間就火起來。這種突然爆紅的意外,恰恰是互聯網文化典型的特征之一。
魔性背后是快樂基因
問:“廣西科目三”為什么會流行呢?
答: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夠簡單,正因為動作簡單,老幼咸宜,才能夠被大眾模仿、讓更多人參與。如果它動作很復雜、有難度,就不可能產生這種“魔性”。這種簡單,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你看專業人士去表演這個動作,具有很強的可看性;而草根去表演,也有草根的詼諧和韻味。它必需是易復制的,才能夠進行病毒式傳播,才能引發一定程度上的大眾狂歡。
其次,它給大眾帶來了快樂。略帶魔性的舞步能夠減壓、舒緩壓力,跳的人快樂,看視頻的人也能獲得快樂的體驗,這就是它走紅的關鍵。特別在當下,無論哪個階層或群體,快樂都是剛需。自帶快樂基因,是“科目三”的流量密碼。它滿足了公眾的情感需求,對個體來講是提供了情緒價值,對群體來講就是適配了情感結構,暗合了當下的社會心理需求。
還有,它能夠病毒性傳播是因為它夠“短”,幾秒或十幾秒的體量,非常符合抖音或視頻號等主流短視頻平臺的調性。

網上不同版本的“科目三”舞蹈。

圖源:Tiktok。
“廣西科目三”的流行密碼,仍然符合我經常提到的網絡傳播特征:“無視頻不傳播,無平臺不觸達,無情感不共鳴。”無視頻不傳播——視頻是主流的傳播樣式;無平臺不觸達——不通過社交網絡或者互聯網平臺,很難觸達海量用戶;無情感不共鳴——流行肯定因為滿足了公眾的情感需求,才能引發共鳴。我們可以用這三句話,解讀近年來互聯網上紅極一時的“熱梗”。比如之前鳥叔的江南styles,今年爆紅的“挖呀挖呀挖”……跟“科目三”一樣,它們都是簡單易模仿,能在瞬間打動公眾,提供符合公眾情感結構的情緒價值。
“科目三”全民爆火,往下有廣泛的網民基礎,往上迅速為精英階層和專業人士接納,原因很簡單,無論哪個階層的人都不會抗拒快樂。比如俄羅斯的皇家芭蕾舞團、楊麗萍的舞蹈專場跳“科目三”謝幕,海峽對岸的政界人士跳“科目三”與年輕人同樂。這并不意味著流行文化能夠超越精英文化,“科目三”不是在解構權威,無論專業人士還是政治人物,其實都在借“科目三”拉進與公眾的距離。這背后體現出流量法則,精英階層借力流行文化做推廣,提升公眾對文化藝術或者政治主張的關注度。
“廣西科目三”并不只屬于廣西
問:據說“科目三”發源于廣西,那么“科目三”爆紅能給廣西帶一波流量嗎?
答:“科目三”雖然已經是全民爆梗,但是現代互聯網的流行文化具有“脫域”的特點,那些在網絡上爆紅的梗,模仿它的人并不在意它從哪里流行起來的。而且,互聯網的梗來得快,去得也快,當下一個梗來的時候,大家又投身去模仿。也就是說,有可能“科目三”很紅,但廣西要素未必會也跟著迅速出圈。
想要接住突然爆火的熱度,就要建立快樂基因和煙火人間的鏈接。這么說有點抽象,具體有很多案例。比如今年刷屏的淄博燒烤,因為有當地政府前期的情感鋪墊和持續的創意營銷,加之價格實惠、味道不錯和煙火氣息而出圈,很多人因此特意去淄博打卡。在廣西也有過類似的案例,螺螄粉的出圈,平民小吃被全國追捧,小小一碗粉嗍出一個大產業。
廣西想要接住“科目三”的流量,可以嘗試從爆火的場景勾勒出煙火氣息的生活畫面,比如找找“科目三”的快樂從哪里來的?廣西人能歌善舞的天賦,還是天性樂觀的幽默秉性?流行文化跟廣西豐富的傳統文化有什么關聯?網絡流行爆款不可策劃,但是借力爆款的文旅策劃可以做議題設置和借勢營銷。借由“科目三”的爆紅,去策劃下可關聯的文化形式、文旅場景和文明載體,是可以去嘗試的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