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產品碳足跡新政出臺,地方要先練好“基本功”

因應推動產業升級、妥善面對貿易壁壘的迫切需要,中國已搭建出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總體框架。借助這一政策工具,推進“雙碳”目標的工作,正被加速提上日程。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系統部署了產品碳足跡管理重點任務,提出制定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加強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建設、建立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豐富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推動碳足跡國際銜接與互認等。
要完成這些任務,還需要扎實的基礎工作。產品碳足跡屬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種,一般指產品從原材料加工、運輸、生產到出廠銷售等流程產生的碳排放量總和。《意見》發布前,不少地方已陸續制定了產品碳足跡的地方政策,尤其是發展重工業、外貿出口的地區。澎湃研究所研究員了解到,要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關鍵是統一標準規則。
重工業、外貿出口地區有更強需求
發展重工業和外貿出口的地區,更有做產品碳足跡工作的壓力。
2023年3月,工業大省山東出臺了首個省級碳足跡評價工作方案,即《山東省產品碳足跡評價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山東方案》”),開展重點工業產品碳足跡評價工作,提出將在2023年完成鋼鐵、電解鋁、水泥、化肥、塑料行業100家重點企業產品碳足跡核算;2024年完成有機化學品、橡膠輪胎、燒堿等行業200家重點企業產品碳足跡核算;2025年完成300家重點企業產品碳足跡核算。
山東如此積極,主要因為重工業的降碳壓力較大。重工業能耗偏高,單位產值碳排放較大?;A工業品的碳排放管控,也關系著供應鏈下游的降碳成效。因此,《山東方案》鼓勵“兩高”行業重點工業產品先行先試,以推動產品全流程降碳。
相較而言,出口企業的產品碳足跡需求更為直接。SGS(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風險管理解決中心中國區總經理岳慶松觀察到,有產品碳足跡核算認證需求的基本是出口企業。其中,來自石油化工行業的最多,其次是機械制造、汽車產業鏈相關行業,再次是紡織服裝業。
出口企業的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政策法規。其一,2023年10月1日試運行的歐盟“碳關稅” ,即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征收范圍覆蓋了鋼鐵、鋁業、電力、水泥、化肥、氫六大行業,基本涵蓋所有基礎重工業品類,對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影響較大。CBAM2026年1月1日正式起征,2034年之前全面實施。
其二,2023年8月生效的《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要求,自2027年起,動力電池出口到歐洲,須持有符合要求的“電池護照”,記錄電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跡、供應鏈等信息。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委會副主任胡啟凡認為,這將對中國以大灣區以及長三角區域為龍頭的電池產業和新能源產業影響深遠,這些區域的出口企業會有更多產品碳足跡需求。
對接國際體系
對中國而言,推進產品碳足跡工作極為迫切?!兑庖姟?span style="color:#2980b9;">首次在真正意義上梳理了產品碳足跡的整體框架,布局了未來的重點任務和發展方向。
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認為,一方面,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有助于生產企業系統掌握各環節能源資源消耗和原材料碳排放水平,有針對性開展節能降碳改造,提高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綠色化水平;另一方面,建立中國自主的碳足跡管理體系并加強國際對接,企業可自愿委托國內或國際機構開展碳足跡核算認證,據實測算產品實際碳足跡,避免參數被高估損害企業利益,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四川大學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副教授王洪濤從事生命周期評價和碳足跡研究近30年。他認為,《意見》出臺非常及時,尤其提出了標準制定、數據庫建設、認證監管、企業應用、國際銜接和互認五大重點任務,全面覆蓋了產品碳足跡體系建設和應用的各個方面。
近年來,一些國家逐步建立起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和認證制度。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將碳足跡管理納入自身可持續供應鏈的要求。王洪濤指出,生命周期評價和產品碳足跡,在全球范圍內已有30年的研究和應用。歐盟已建立了詳細而復雜的產品環境足跡PEF規則與認證體系(僅方法通則就有數百頁),在歐盟電池法、產品數字護照、綠色聲明指令等一系列政策法規中強制采用,已開始影響全球各行業產業鏈。
相比之下,中國的產品碳足跡工作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不過,2021年《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也提出,“探索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
王洪濤向澎湃研究所研究員介紹,國內普遍采用的ISO14067、PAS2050等碳足跡國際標準(僅40頁左右),是基本的方法描述,對碳足跡數據庫和建模核算沒有具體的規范要求,不能用于產品認證。簡而言之,所有聲稱按照ISO14067、PAS2050和各種EPD完成的碳足跡、碳標簽,必然不符合歐盟政策法規和PEF要求。
由此,王洪濤指出,作為出口大國,中國的產品環境足跡體系建設是一開始就對標歐盟PEF、不斷提升趕超,還是關起門來、從頭摸索?這是中國當下面對的首要問題。
關鍵是統一標準規則
當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日益加劇,需確保產品碳足跡有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撐,推動碳足跡的國際銜接與互認,為順利開展國際貿易提供必要保障。否則,出口企業將承擔不必要的“隱形成本”和運營負擔,在國際貿易中頻頻遭遇“卡脖子”。
缺少統一的標準規則,也會讓內部補貼機制失靈。事實上,為減輕企業相應負擔,有的地方政府已在扶持補貼出口企業開展產品碳足跡工作。比如,2023年 4月出臺的《成都市推動外貿轉型發展支持政策》,對取得碳足跡核查證書或報告的企業給予核查、認證及相關服務費用100%支持,每個企業每年不超過10萬元。但是,澎湃研究所研究員了解到,各地扶持補貼政策推進并不容易。其背后原因是,產品碳足跡缺乏統一標準規則,符合條件的出口企業不易篩選,政府的支持補貼難以落實,甚至可能出現“騙補”情況。而真正有需求的企業無法從中受益。
因此,產品碳足跡在實現標準規則統一方面也正加快步伐。11月2日,國家標準項目《溫室氣體產品碳足跡量化要求和指南》開始征求意見,意味著中國產品碳足跡首個國家標準有望發布。緊接著出臺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國家層面出臺5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若干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和碳標識實現國際互認。到2030年,國家層面出臺2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主要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和碳標識得到國際廣泛認可。
在此,《意見》具有基礎性意義。中國開展產品碳足跡工作時間尚短。盡快統一標準規則夯實基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不僅有利于實現市場公平競爭、產業綠色低碳發展,也利于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增強話語權,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發揮引領作用。解決好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基本問題,才能更好地推進相應政策。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