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奮進路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走深走實,未來如何繼續交出“高分答卷”?
【編者按】
12月18日,十二屆上海市委四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決定》,并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扎實做好明年工作作出部署。
全會強調,要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必然要求,更好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展開新探索,持續抓深化,落實新責任,著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上海中山醫院青浦新城院區效果圖。
12月18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項目——青浦新城院區正式開工。這座新型三甲醫院,將建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內。
“地處長三角一體化的中心地帶,我們將在這里建設一座智能化、多功能的三甲醫院,助力長三角醫療一體化進程,進一步服務全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說。
如今,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站在更高起點,承擔著時代使命。
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擘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藍圖。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舉行。全會決議提及,“更好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著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藍圖已經繪就,奮斗正當其時。近年來,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走深走實,在科技創新、產業協同、制度供給、民生保障等多領域,不斷交出“高分答卷”。面向未來,長三角還需譜寫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新篇章。
共建科技創新共同體
“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明確要求。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22年,長三角區域R&D(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總量9386.3億元,占全國比重30.5%;集聚11.6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國比重29%;長三角技術合同交易金額13351億元,占全國比重28%;233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占全國比重46.5%;每萬人擁有研發人員71.18人年,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兩倍。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規劃展示館,顯示一批綠色、創新、科技企業正在進入示范區內。 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攝
協同機制不斷優化,長三角科創共同體隨之嶄露頭角。2022年8月,科技部與三省一市政府聯合印發《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合作機制》。2022年以來,三省一市累計發布48項重點揭榜任務,全國揭榜單位數量超過380家,其中長三角占比85%,揭榜任務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
通過一個例子,可以理解這項機制的作用。2023年初,由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牽頭組織的浦東新區揭榜掛帥公共服務平臺正式啟動。上海德福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時間發布技術需求,沒過多久,江蘇南通創新區的一家研究所揭榜,雙方簽訂了技術委托合同。在長三角地區,這樣協同創新、聯動發展的實踐越來越多。
值得一提的是,重點產業創新鏈互惠合作亦在不斷深化。例如,C919大飛機上的“陶鋁型材”成果來源于上海交通大學,產業化在安徽淮北,已在大飛機、運載火箭上實現裝機應用,并創立了首個中國人自己的航空材料牌號,設立上海交通大學安徽陶鋁新材料研究院,推動滬皖兩地成果、平臺、資金和人才的一體化配置。
根據《三省一市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 年)》,到2025年,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創新策源能力將全面提升,若干優勢產業將加快邁向世界級產業集群,區域一體化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將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深耕制度創新試驗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三角區域要加快完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必須從體制機制上打破地區分割和行政壁壘,為一體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截至目前,示范區經過四年探索,已推出136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8項面向全國復制推廣。
“示范區不搞集中成片、大規模、高強度開發建設,不走建設用地規模擴張的老路,而是通過一體化發展的國家試驗田,通過制度創新來定規則、立標準、開新路。”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說。
2023年7月底,示范區迎來全國首個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成立。示范區高新區占地面積19.54平方公里,將重點發展數字產業、智能制造、綠色新材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總部經濟、綠色科創服務兩大特色產業。
更早之前,2023年初,首部經國務院批準的跨行政區國土空間規劃《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發布。在同一張藍圖下,今后分屬滬蘇浙三地的約2413平方公里區域,不再因規劃不統一而導致空間不協調。

橫跨上海江蘇的元蕩慢行橋(2022年7月3日攝)。新華社發
規劃一張圖、環保一把尺,所帶來的利好顯而易見。多年前,滬蘇交界地帶的元蕩湖深受污染困擾,約13平方公里的湖泊水面積,3/4屬江蘇吳江,1/4屬上海青浦,兩邊由于規劃管理不統一,湖泊常年為劣五類水質。
隨著示范區的建設,青浦攜手吳江啟動元蕩生態岸線整治,至今已完成三期貫通工程。2023年10月,澎湃新聞記者實地走訪看到,元蕩湖面倒映著白云藍天,岸邊清澈見底的水下水草翩翩起舞,優美的生態空間成為長三角居民休閑好去處。
在更大的范圍內,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制度創新已體現在方方面面。如今,長三角協同立法走向縱深,立法項目逐漸從生態環境進入交通、營商環境、民生等領域,協同模式也趨向多元化,邁向更加實質化破解問題、促進相關工作統一的新階段。
“我們每年都要會同江蘇、浙江、安徽共同選定長三角協同立法的項目選題,同時通過各方協作方式積極推進。”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常委會法工委主任閻銳說,長三角協同立法已成為常態化工作,為區域一體化發展持續提供制度供給,以法治促改革、保善治。
公共服務便利共享
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補齊民生短板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小徐是一名快遞小哥,風里來雨里去是日常,稍不注意就會咳嗽感冒。他是浙江嘉善人,目前在上海青浦的公司上班,此前去青浦的藥店買藥只能自費。“現在直接去藥店刷醫保卡就可以了,很方便。”他說。
2023年以來,上海市醫保局會同蘇、浙兩省醫保部門協同發力,組織示范區三地醫保部門開展定點零售藥店異地購藥直接結算試點,2023年10月,示范區內872家定點零售藥店實現異地購藥醫保實時結算,這一做法正積極在長三角推廣。
以前,省際交界地帶往往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邊緣,如今,此類民生短板在長三角地區不斷被補齊。2023年,上海已有多家三甲醫院落戶滬蘇浙交界地帶。
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新城院區動工之前,2023年9月,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青浦分院已正式運行。“這里距離江蘇地界只有兩三公里,已經有不少昆山居民來求診,以前他們要去上海市區或蘇州市區,現在家門口就能解決部分醫療需求。”該院執行院長朱曉勇說。

蘇州軌交11號線線路圖。 蘇州軌道交通方面 供圖
“軌道上的長三角”也在加速。2023年6月,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開通。這條地鐵有些特別,它的東端與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相聯通,在昆山花橋站實現“無感換乘”。現在,蘇州居民坐地鐵就能直達上海市中心。
作為滬蘇嘉城際鐵路的一部分,上海示范區線目前已新獲批5個標段的施工許可證,正全面施工建設。2028年滬蘇嘉城際鐵路建成投用后,原本薄弱的兩省一市交界地區將轉變為樞紐節點,進一步增強上海、蘇州、嘉興1小時生活圈活力,實現長三角交通出行的“同城化”。
不難看出,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長三角地區強勁活躍的增長極功能不斷鞏固提升。但與此同時,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仍面臨許多深層次問題,需要繼續提升發展質量效率和輻射帶動作用,在重點領域、重點區域一體化方面實現新突破,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水平,繼續補齊發展短板。
正如總書記所說:“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一篇大文章,要堅持穩中求進,一任接著一任干,不斷譜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篇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