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家子涵”熱搜背后:控制型父母帶來的創傷
原創 壹心理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近期很火的一個網絡熱梗——子涵梗。
“子涵梗”最開始的由來,是一位家長在群里質問老師:
“為什么我家子涵被蚊子咬了一口,而其他孩子卻沒有。”

這位子涵媽媽不管前因后果,一開口就是興師問罪,言辭激烈,著實令人窒息。
隨著聊天截圖引發的熱議,“我家子涵xxx”成為了網絡熱梗,被網友們應用到各個生活場景中。

然而,“子涵梗”被娛樂化的背后,卻是“子涵們”的悲劇。
TA們被父母視作所有物,只要有任何細節不符合父母的想法和安排,就會立刻被糾正;
TA們被父母窒息的“愛”緊緊包圍,不被允許有任何自己的私人空間;
TA們不明白父母到底為何這樣咄咄逼人,只能不斷告訴自己這是父母表達“愛”的方式......
或許直到長大成人之后才意識到,隱藏在“愛”背后的真正意圖。可惜的是,這份“愛”帶來的傷害,早已深入骨髓。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一聊:關于“子涵們”的魔咒。
希望今天的內容,可以幫“子涵們”擺脫魔咒,找到真正的自己。


朋友一直很討厭"子涵梗",倒不是因為她叫子涵,而是因為她曾經就是那個"子涵"。
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她和同學打鬧,不小心摔了一跤,膝蓋破了點皮。當時,同學已經向她道了歉,老師也批評了她們。
其實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可她媽媽知道后非要跑到學校興師問罪,讓那個同學寫檢討,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道歉,還在校長面前指責老師沒有盡到責任。任憑朋友如何解釋和哭鬧,都沒能阻止這場鬧劇。
之后同學都不敢再和她玩,生怕她再磕了碰了,她媽媽又會跑到學校鬧。
從小到大,類似這樣“窒息的愛”還有很多很多:
她剪頭發之前必須經過媽媽的允許,而且只能剪媽媽指定的發型;
無論她把日記本藏得再隱秘,媽媽也總能翻出來,說有權利知道她的一切;
文理科分班的時候,哪怕她再喜歡文學,也得按照媽媽的要求選理科;
高考后,她的成績明明可以報一所市外不錯的大學,她媽媽卻非要她讀本地的護理專業,美其名曰離家近、當護士好嫁人......
在心理學上,朋友媽媽這樣的“子涵式家長”的行為,可以稱之為控制型教養方式。
TA們會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的意愿,且毫不在意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孩子稍有反抗,都會被冠上“不聽話”“不孝順”“不懂事”的罪名,讓孩子難以反抗TA們的控制。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指出:
有些父母的操控手段是直接型的,用一種很公開、具體的,甚至赤裸裸的方式對孩子實施控制。
還有許多父母會把自己偽裝成孩子生活中的“幫手”、卑微的“犧牲者”,通過語言和行為上的暗示,讓孩子無法徹底擺脫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情況下,“子涵式父母”的行為也會更加隱秘,很難被發現。
但無論TA們如何隱藏自己的行為,都不會離開一個中心點——將孩子視為自己的所有物,不允許孩子擺脫控制、成為自己。
如果你也感同身受,請務必為自己亮起紅燈,重新審視父母的行為和自身的心理健康,這樣才能終止“子涵”的悲劇。


前段時間熱映的電影《涉過憤怒的海》,你看了嗎?
表面上這是一個父親為自己“慘死”的女兒復仇的故事,但實際上,這部電影想傳達的是對“病態親子關系”的審判。
在電影中,黃渤飾演的老金,在外人看來是絕對的“強者”,也是一個合格的父親。
他統管著30艘漁船,離婚后一個人辛辛苦苦帶大了女兒,還把女兒送去了日本留學。
知道女兒被害后,他發誓要幫女兒報仇。
看似對女兒愛得深沉,實則他愛的是“父親”這個角色:
在看到女兒身中17刀的尸體后,他的第一反應是嘔吐;
知道嫌犯李苗苗已經回國,他不在乎女兒的遺體還在異國他鄉沒有下葬,而選擇去追尋李苗苗的蹤跡;
在得知侵犯女兒的嫌犯線索時,他本能的反應是立刻去尋仇,而不是先參加完葬禮送完女兒最后一程;
他得到了女兒生前被侵犯的視頻,想的不是顧及女兒最后的體面,而是到處拿給別人看,讓別人分辨里面侵犯女兒的人是誰......
這種種行為與其說是喪女之痛帶來的外化反應,倒更像是個人財產被剝奪之后的不甘。
雖然他在內心不斷告訴自己:“你女兒死了,你得痛啊,老金。”
可實際上他想的卻是:“我的女兒被殺了還被糟蹋了,真是個笑話,這樣我的面子往哪里放?我必須要復仇,我要讓剝奪我做父親權利的人,付出代價。”
他的這一切行為,比起父女親情,更像是一場以父愛為名的cosplay。
他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父愛,也不知道女兒真正要的是什么,他只知道自己必須在人群中極力扮演好"慈父"形象,來換取世人對自己的尊重,并以此來維護自己虛妄的自尊。
這樣的老金,何嘗不是“子涵式父母”的極端展現呢?
TA們用自以為好的方式給予“子涵”所謂的愛和付出,但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自戀與占有欲。
只有“子涵”自己才知道,這份“愛”把自己傷得有多深。
正如電影里老金的女兒娜娜:
她發燒了,老金用濕毛巾蓋住她的臉降溫,她被憋得快要窒息了,爸爸卻不讓她動;
她怕水,老金一次又一次把她扔進水里要她學游泳,她差點溺斃也不敢抱怨......
她跟著老金跑步鍛煉,就算已經精疲力盡,也要咬著牙努力跟上......
她做這么多,只是想要通過滿足父親的需求,來獲得他的贊賞和愛意。
她代表了千千萬萬的“子涵”:從未被虐待,也從未被愛,她是痛苦的,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表現自己的痛苦。

心理學家馬戈·沃德爾指出,當一個人覺得精神上的痛苦未被容納,且因而感到無法承受時,TA可能會退縮到一種在情緒上僵化孤立的隔絕狀態。嬰兒或小孩會退避到很深的抽離或邊緣狀態,無法容許任何信息進來,對自我的情緒生存產生極大的創傷。
從小到大的情感忽視,讓娜娜患上了邊緣型人格障礙,這是一種情緒、人際關系、自我形象、行為都極其不穩定的精神障礙,且伴有高自殺風險。
她內心極度空虛,只能通過不斷打工來填補;
她執著于被愛,卻又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愛,于是追求刺激卻不合理的戀愛方式;
她不清楚自己存在的意義,便通過自殘來刺激自己的感官,去尋找自己活著的證據;
當這些刺激再也無法填充她的絕望時,她選擇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
當然,電影所展現的終究是戲劇效果,并不是所有“子涵式父母”都如老金一般極端,也不是所有“子涵”都會如娜娜一般悲慘。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錯誤的親子模式造就的傷痛,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散,相反它會像一個不定時炸彈一般深埋在心底。
就算你極力掩飾它的存在,努力對它視而不見,也不能抹掉它存在的事實。
與其任憑它爆炸,不如嘗試去審視內心,再慢慢治愈自己。
不然只會讓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中沉淪,甚至讓你未來的孩子成為下一個遍體鱗傷的“子涵”。


無論現在的你曾經是"子涵",還是已經不小心成為了下一個"子涵式父母",只要你愿意改變就永遠來得及。
如果你是“子涵”:
1、承認父母的控制不是因為愛
有的時候我們會在父母的控制中沉淪,多半是因為我們把這種控制當成了愛。
但真正的愛并不會阻礙你發展成獨立自主、自尊自愛的成年人。
換句話說,一旦你發覺父母對待你的方式,阻礙你發展健全的人格,那就說明,TA們的行為并非發自于愛,而是以愛為名的控制。
承認父母不愛自己是困難的,但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踏上拯救自己的路。
2、構建屬于自己的“避難所”
父母的控制會不斷壓縮我們的“生存空間”,讓我們極度缺乏安全感,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的“避難所”。
這個“避難所”,可以是一個讓你感覺到安全的角落,可以是閱讀,可以是社交平臺上為自己開辟的一片寧靜之地,也可以是一種運動.......
所有讓你感受到自己的方式、地點,都可以成為“避難所”。
而它的意義就是給你自己一個機會、一個絕對安全的心理空間,去消化自己的情緒和想法,認清自己的需求和界限。
3、識別和接納情緒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總是不允許負面情緒的流動。似乎只有開朗、樂觀、積極向上才能被稱之為是一個好孩子。
可無論是哪種情緒出現,都是很正常的,限制負面情緒流動反而容易導致更大的問題。
心理學家喬尼絲·韋伯博士曾指出:
情緒是生存的必需品,他告訴我們何時處于危險,何時該逃跑,何時該去戰斗,值得為什么拼搏。情緒身體和我們的溝通方式,驅使我們行動起來。
與其逃避、壓抑情緒,不如試著識別和接納情緒,在與情緒溝通的過程中,找尋合適的應對方式,從而解決那些曾被我們隱藏起來的問題。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建議大家尋找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這樣可以更好、更快地重新建立起健康的心理架構。

如果你是“子涵式父母”:
1、審視并改變自己的內在模式
心理學家金尚在《重啟人生》中曾提到:
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但內在模式卻大同小異,例如悲觀模式、內耗模式、痛苦模式、指責模式、受害者模式、恐懼模式、焦慮模式......
一個人只有看到了自己的心理模式,才能做出改變。
現代客體關系心理學認為:我們所有的人際關系,本質上是由我們的內在模式決定的。
內在模式可以簡單理解成“我們對待關系的潛意識習慣”。
例如,小時候你的父母總喜歡打擊你、對你說話陰陽怪氣,在沒有主觀變更的情況下,你多半還會延續這樣的模式去對待你的孩子,這也是我們所說的代際相傳。
或許,每一個“子涵式父母”曾經也是那個傷痕累累的“子涵”,想要在我們這一代終結“子涵魔咒”,就要試著審視并改變自己錯誤的內在模式,并養成健康的內在模式。
在變更內在模式的過程中,你可能還會不自覺沿用過去的模式與孩子相處,請你不要氣餒!改變內在模式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當你有意識地去改變它的時候,你就已經踏出了變好的第一步。
2、變更錯誤的情緒習慣
韓國精神科醫生樸用喆在《情緒習慣,決定你的一生》書中提出:
人的情緒,也有習慣性。比方說有個人從小在孤單的情況下長大,即便TA不是很喜歡孤單寂寞,但也會習慣性地把自己的生活情景變得孤單和寂寞。
我們的情緒習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面對問題的態度、性格,乃至人生觀。
學習清理自己的負面情緒,變更錯誤的情緒習慣,才能為美好留出空間,避免孩子成為我們的情緒垃圾桶。
3、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紀伯倫在《論孩子》中寫道: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好的家庭教育,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
孩子是因我們而來到這個世界上,但不單純是為我們而來。TA們有權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父母要做的是承認孩子的獨立性,并幫助孩子完成自己的獨立,這樣做才是真正的“為孩子好”。


過度娛樂化的“子涵梗”,模糊掉了隱藏在其背后的核心問題,卻也給了我們一個審視和改變的契機。
讓每一個“子涵”都能認識到自己所受的傷害,讓每一個“子涵式父母”都能意識到自己行為背后的荒誕,或許才是“子涵梗”最大的社會價值。
家長們少一點控制,“子涵”們才能多一點快樂。
真心希望每一個“子涵”,都能成為“子涵”,并且只做“子涵”。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紙醉葡萄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部分參考資料:
1、喬尼絲·韋布 /克里斯蒂娜·穆塞洛:《被忽視的孩子》
2、斯蒂芬妮·斯蒂爾:《突圍原生家庭》
3、金尚:《重啟人生》
4、人物:《涉過憤怒的海》,憤怒之后有什么?
5、vista看世界:都罵她“癲”,也不看看是誰逼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