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寧波女巫”和中國第一所女校
這是中國第一所女校,可180年前,它的出現卻被人視為一場巨大的陰謀。人們這樣稱呼它的創辦者:寧波女巫。
關于此事,中國史料鮮有記載,在查閱大量西方文獻后,我終于拼湊出了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筆者正走訪寧波教育博物館。
1844年,五口通商,西風東漸。這位遠道而來的英國女傳教士,提出要在寧波城開辦女塾。免費辦學,還提供補貼。一時間,謠言四起。人們都說,她是為了吃掉中國女孩黑色的眼珠。寧波女巫,由此得名。
但實際上,她此行,只是為了圓一個心中的執念。愛爾德賽的中文老師馬禮遜也曾來華傳教,告訴她,中國女孩還裹著小腳,且無平等受教育之權利。女孩由此立下宏愿:要來中國開辦女學,因為要照顧喪母的侄女,計劃被擱置了11年。46歲的她,仍風塵仆仆而來,不畏艱險。

愛爾德賽(Mary Ann Aldersey,1797-1868),是第一位來到中國的基督教女性傳教士。
1843年,愛爾德賽以英國“東方促進女子教育協會”傳教士身份取道香港,來到寧波。
一心向往幫助女性接受教育的她沒有想到,在這樣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國度推廣女學,遠比想象中更難。被儒家思想所束縛的中國社會,普遍認為女性不需要接受學校教育,更無法想象去一所外國人辦的學校學習。就連同一時間在寧波傳教的男傳教士們都認為,愛爾德賽在這里辦女校完全是“不切實際” 的想法。
那一年,寧波還隨處可見裹著三寸金蓮的女子。可以想見,愛爾德賽要創辦女學的舉動,在當時將掀起怎樣的軒然大波。有一段時間,寧波的街頭巷尾開始流傳著各種離奇的謠言,說愛爾德賽這個老巫婆會殺兒童和他們的父母,甚至會把孩子們吃掉。

英國來華傳教士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曾于1857年來到寧波。在他的傳記《摯愛中華》有這樣一段描述:
“許多中國人把愛爾德賽女士當作寧波英國人的領袖,就如維多利亞女皇是英國的領袖樣。他們甚至認為連英領事也聽命于她。
當該地發生地震時,人們皆認為是愛爾德賽女士弄的魔術,因為有人當天早上看到她爬到城墻上,并且打開一個瓶子的瓶塞,放出惡鬼來,震動了地的支柱。他們說的是實話,因為愛爾德賽女士每天黎明五點都會到城墻上去散步,甚至冬天也不例外,不過有傭人打著燈籠走在前面而已。她也時常拿著一個瓶子,瓶內其實是她用來消除頭痛和解除臭味的香精。我們當然知道這并不能引起地震?!?/p>
筆者查閱史料得知,這里提到的地震是1853年發生于寧波的一次地震事件。據《寧波大事記》中記載:“1853年(咸豐三年)3月寧波地震,屋瓦響鳴,人坐室內如蕩舟?!?/p>
倫教 Edinburgh House press 出版社1940出版的愛爾德賽女士傳記《寧波女巫》一書中,有對于愛爾德賽在城墻上散步一事的記載:“有人說出于鍛煉的習慣,她每天清晨都會在城墻上散步,寧波的人們認為她是與夜間的精靈交談。毫不奇怪, 當她向那些遇到她的人們提供食物和飲料的時候,那些寧波人會感到非常害怕。因為很多人說,她有一種特殊的藥物,讓人吃了以后就會變成基督徒?!?/p>
寧波陳朽的社會意識形態因她的到來,受到了深刻的沖擊。再加上那些不被人所理解的言行舉止,當時的寧波人便把這位古怪的英國老太太稱為“寧波女巫”。
可即便,住所常被人丟石頭,當地的官紳也多次找茬為難,愛爾賽初依舊初心不改,施藥布粥,無償幫助中國女性。不僅招收女教師,甚至還聘請了一位名叫阿格尼斯的盲女,開班招收盲童。這在當時的中國簡直聞所未聞。

盲女阿格尼絲肖像畫
為鼓勵寧波女子就學,她還大膽作出決定:“不但不收學費,并且供給學生衣食起居各項用費,有時候學生的家窮,更可得到五文十文一天的津貼,以彌補女兒不在家助理家務所感受到的損失?!?nbsp;這種吸引當地貧困學生的特殊方法, 后來也成為教會女校招收學生的普遍措施。
后來的后來,愛爾德賽的學校成為了熱門機構,學生甚至可以說“人滿為患”。1845年學生十五人,第二年增加到二十三人,第四年又大幅度增至四十六人,她擔心一旦有學生成為基督徒會招致家長不愿將女兒送來就先行擴充,但以五十名額為限,而同時期長老會辦的寄宿女學的招生一直在二十五至二十八人之間??梢姁蹱柕沦惻右幠V?,非同一般。
特別是太平軍進城時, 危難關頭,學校的職員和傭人們都表現出對她的忠誠和熱愛,準備隨時保護她。

1847年 愛爾德賽的寧波女塾
對于愛爾德賽所辦的寧波女塾,人們向來給以很高的評價。1934年《東方雜志》褚季能的文章稱:“中土的第一家女子學校,便是由愛爾德賽小姐于道光二十四年在寧波創辦的”?!吨袊逃笫碌洹芬嘤杏涊d:“1844年設立的寧波女塾,是中國內地最早的教會學校,亦是中國最早的女子學校。”
沒有人知道,為了這所女子學校,18年間,愛爾德賽究竟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又是如何贏得當地人的尊重,成為他們念念不忘的“瑪麗姑娘”。
我們只知道,離開寧波后,她把自己遠在澳洲的寓所取名“莊橋”,這是寧波江北一座小鎮的名字,她的墓碑上刻著“NINGPO CHINA”(寧波,中國)。

愛爾德賽的墓碑
終身未嫁的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今日到達,來到中國人中間,這也是我的結婚日。我已與中國人民訂了婚?!?/p>
而她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種子,也開始生根,開花。
自寧波女塾始開女子教育之先后,1860年在華教會女校發展到11所,1902年,教會學校有女子學生4373人。后來,寧波女塾與另外兩所女校合并,發展成為甬江女子中學,也是從這里,走出了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屠呦呦。

甬江女中教學樓1922年5月埋下的奠基石(攝/明州世相)
抗爭數百年后,在這片土地上的某些角落,仍有女孩無平等受教育之權利。所以張桂梅老師才尤顯珍貴,中國第一所女校的建立才意義深遠。請記?。何冶臼歉呱蕉窍?,女子,不僅宜室宜家,也可以為國為民。
一代又一代,志不滅,則生生不息。

本文內容,引用自《向海而生:寧波1200年開放史》
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著作權歸屬于明州世相,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法律支持:浙江素豪律師事務所。

作者:龔晶晶,非虛構作家,獨立調查人,曾任南都周刊、鳳凰網首席記者,主攻深度調查。辭職后,創辦公眾號“明州世相”,長期致力于非虛構寫作,深度挖掘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及社會邊緣群體,出版有長篇紀實文學《向海而生:寧波1200年開放史》《寧波往事》《追魚》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